• <ul id="smc4e"></ul>
  • <ul id="smc4e"><sup id="smc4e"></sup></ul>
    <ul id="smc4e"><sup id="smc4e"></sup></ul>
    <ul id="smc4e"></ul>
  • <ul id="smc4e"></ul>
  • <abbr id="smc4e"></abbr>
  • <strike id="smc4e"></strike>
  • 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內江市東興區:百億產業亮點紛呈 中醫藥大健康產業加速駛入發展快車道

    2025年08月29日15:49 |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小字號

    作為內江市東興區的特色道地藥材,“內江天冬”以其獨有的清甜口感享譽全國,被譽為“甜天冬”。它不僅在醫藥領域占據重要地位,更憑借卓越的食用價值贏得市場青睞。

    近年來,東興區緊抓國家大力發展中醫藥與四川建設中醫藥強省的雙重機遇,以道地藥材內江天冬為主導,全力推進中醫藥大健康產業發展,為全區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活力,為鄉村振興筑牢根基。

    小天冬撬動大健康大產業

    夏末秋初,暑熱漸消,東興區各天冬種植基地進入管護關鍵期,田間地頭處處是忙碌的身影,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在順河鎮花祠村天冬種植基地,連片的天冬郁郁蔥蔥、長勢喜人。“今年天冬長勢好,9月就能采收,預計畝產可達8000斤,畝產值約3萬元。”花祠村黨總支書記劉高滿臉笑意,“天冬市場價值高,村民種植積極性都特別足。”

    據悉,花祠村通過土地集約化經營,規模化種植天冬2000余畝,并配套機械化生產體系,已成為東興區天冬產業核心區。放眼全區,像這樣的天冬種植基地已有50余個,帶動5000余戶農戶參與種植,共享產業發展紅利。

    天冬產業規模持續壯大的同時,產品研發也按下“加速鍵”。“內江天冬是四川86種道地藥材之一,以塊根入藥,具有養陰清熱、潤肺滋腎的功效。”東興區大健康產業推進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東興區與5家企業合作,新開發出天冬餅干、天冬銀耳羹等10余款產品,上市后迅速贏得消費者喜愛。

    同時,東興區積極與四川省中醫藥科學院等科研機構合作,深入開展天冬“藥食同源”研究與精深加工實驗,成功研發天冬膏、天冬粉、天冬飲品等40余個大健康產品,累計實現銷售額3000多萬元。

    為守護“內江天冬”品質,東興區還與中國中醫科學院、重慶市中藥研究院、內江市農科院等院校深度合作,搭建起四川省中醫藥科學院內江產業技術分院、院士(專家)工作站等科研平臺,圍繞天冬良種繁育規范、種子種苗標準、商品規格、抗衰老研究等方向,開展20余項科研合作,成功培育出省內首個天冬新品種“川冬1號”。

    今年,“內江天冬”成功入選農業農村部2025年第一批特質農品,并獲得1500萬元項目資金支持,為產業發展再添助力。

    “接下來,我們將緊扣產業需求,從多維度推動天冬產業高質量發展。”東興區大健康產業推進中心副主任羅皓表示,種植銷售端將推廣“企業+村集體+農戶”模式,組織技術團隊下沉田間指導;加工環節將加快初加工廠建設與新設備調試;科研轉化上會深化院所合作,加速專利成果驗收與新品研發;文旅推廣方面則會設計天冬主題旅游線路、打造中醫藥特色示范學校、組建專業宣傳隊伍,全方位推動天冬產業創新突破。

    枳殼豐產助力鄉村振興

    在東興區石子鎮七星村,4500畝枳殼樹枝繁葉茂、翠綠挺拔,飽滿的青果掛滿枝頭,遠遠望去,宛如一片充滿生機的綠色海洋。不久前,這片枳殼基地迎來豐收季,處處洋溢著喜悅。

    “今年的枳殼個頭勻稱、品質上乘,采收的鮮果預計有2400多噸。”東興區方文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余霆偉站在田埂上,望著碩果累累的果園,笑容滿面。他介紹,近年來合作社始終堅持科學種植,定期對枳殼樹進行修剪、施肥,并做好病蟲害綠色防控,從源頭保障果實品質。

    在專合社枳殼加工現場,工人們有條不紊地將一袋袋新鮮枳殼倒入切割機,另一邊的工人則將切好的枳殼整齊鋪在烘干架上,隨后送入烘干房加工。“2400多噸鮮果烘干后,預計能產出300多噸干貨,目前干貨市場價約20元/公斤,僅干貨產值就有600多萬元。”余霆偉算起“經濟賬”,“除此之外,我們還采收了30多噸枳實,按40元/公斤計算,枳實產值達120萬元,兩項相加,今年基地總產值預計突破700萬元。”

    據了解,每年枳殼采收季從7月持續至8月,期間每天需200多名工人參與采收、加工;加上前期日常管護,基地一年用工量可達2.4萬人次,僅工費支出就有150多萬元。“這些崗位優先面向周邊村民開放,讓大家在家門口就能就業增收。”余霆偉說,這一舉措既解決了農戶就業難題,也為基地穩定采收提供了人力保障。

    同時,合作社注重產業鏈延伸,已與多家中藥材加工企業建立穩定合作關系,確保枳殼產品及時銷售、高效轉化。通過深加工,枳殼被制成多種中藥制劑和保健品,進一步提升了產品附加值與市場競爭力。

    近年來,石子鎮緊扣中藥材市場需求,積極推廣“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合作模式,大力發展枳殼等特色中藥材產業,逐步形成“種植-加工-銷售”一體化全產業鏈格局,有效推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鄉村產業振興注入強勁動力。

    百年黃精引領增收致富路

    在川南腹地的東興區永福鎮鯉魚塘村,典型的丘陵地貌孕育了豐富的自然資源,且民間種植黃精、天冬、白芷等中藥材的歷史已逾百年,發展黃精產業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近年來,該村依托這一獨特的生態與產業優勢,統籌資金與技術,推動黃精產業向規模化、鏈條化發展,走出了一條富民強村的特色道路。

    走進鯉魚塘村黃精種植基地,綠油油的黃精錯落分布在田間,葉片舒展、長勢茁壯,村黨總支書記楊鑫華看著眼前的景象,滿心歡喜。“為了把黃精產業做起來,我們村成立了東興區盛歌種植專業合作社,圍繞黃精構建起一體化產業鏈,涵蓋規范化種植、中藥材初加工、藥食同源類食品開發、加工及銷售等環節。”楊鑫華介紹,目前全村已穩定發展黃精種植1400余畝。

    經過3年精心管護,今年年底,這批黃精將迎來收獲。“預計畝產可達5000斤以上,畝產值約3萬元,扣除種苗、肥料、人工等1萬元綜合成本后,每畝凈利潤約2萬元,上千畝黃精園區總產值有望突破3000萬元。”楊鑫華算了一筆“豐收賬”。

    為進一步提升產品附加值,鯉魚塘村還聯合投資建成永福鎮中藥材粗加工中心,可對黃精、天冬、白芷、枳殼等中藥材進行篩選、烘干、分級、切片等粗加工處理,讓藥材以更高價值進入市場。

    與此同時,該村積極推進黃精產品多元化與品牌化建設,已開發出黃精茶、黃精果脯、黃精掛面、黃精酒等系列產品,精準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

    在黃精產業的帶動下,鯉魚塘村中藥材種植規模持續擴大,目前還發展天冬700余畝、黃蜀葵200余畝,輻射帶動500余戶村民參與種植園區項目。據測算,在中藥材采挖期,該村每年集體經濟收益有望增加至100萬元。昔日的丘陵小村,正憑借蓬勃發展的中藥材產業,書寫著鄉村振興的嶄新篇章。

    中藥材種植面積逐年穩步增長,“種植-加工-研發-銷售”全產業鏈不斷完善,如今,以天冬產業為主導的中醫藥大健康產業正為全區經濟發展注入強勁動能,更成為助力鄉村振興的關鍵抓手。

    立足發展機遇,東興區將緊緊把握國家大力扶持中醫藥產業的政策紅利,主動對接并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大局,持續聚焦天冬產業提質擴能,全力做大做強產業規模,向著打造百億級中醫藥大健康產業的目標堅定邁進。(譚琦琪)

    (責編:袁菡苓、薛育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