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mc4e"></ul>
  • <ul id="smc4e"><sup id="smc4e"></sup></ul>
    <ul id="smc4e"><sup id="smc4e"></sup></ul>
    <ul id="smc4e"></ul>
  • <ul id="smc4e"></ul>
  • <abbr id="smc4e"></abbr>
  • <strike id="smc4e"></strike>
  • 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綜合欄目>>政商動態

    成都溫江:家庭教育進社區 15分鐘服務圈繪就“一社一品”新圖景

    人民網記者 李平
    2025年08月26日15:19 |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小字號

    家庭教育關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和家庭的幸福安寧,既是家事也是國事。近年來,成都市溫江區聚焦家庭需求,以“15分鐘家庭教育服務圈”建設為抓手,推動各社區(村)因地制宜探索“一社一品”服務模式,通過校社協同、本土隊伍培育、全齡段托管、合伙人共建等多元路徑,將科學育兒服務送到居民“家門口”,為青少年成長保駕護航。

    4

    海科博喻書院暑期托管班。向春燕攝

    海科社區:校社協同家庭教育課堂“觸手可及”

    “今年我們社區暑期托管班分博喻夏令營、童愛營、一日研學營和能力提升營等不同類型,有500多名社區兒童報名參加。”天府街道海科社區黨委書記舒兵介紹,這是社區聯合西南財經大學附屬小學打造的“海科博喻書院”連續第3年開展暑期服務。自2022年校社聯合發起該項目以來,在地中小學、培訓機構及區足球協會、體操健美操協會等相繼成為“家庭教育合伙人”,逐步形成了家校企社協同發力的格局。

    為拓展學習場景,海科社區將“課堂”嵌入社區角落:學府憬城小區架空層打造的少兒之家,今年已開展親子讀書會、環保行動等活動50余場;同小區的鄉情家風館陳列居民家風家訓,讓青少年沉浸式感受好家風;旭輝公園植入0-18歲兒童家庭教育小貼士,建成戶外微陣地;天府街道旭輝商圈黨群服務中心孵化“社區媽媽”品牌,為下班晚的家庭提供臨時托管,溫江區生活分類示范教育基地、農耕實踐基地也同步成為家庭教育實踐平臺。

    2

    李紫琳給孩子們講故事。向春燕攝

    溫泉社區:組建“本土隊伍”為孩子們講故事

    金馬街道溫泉社區活躍著一位特殊的“故事媽媽”——李紫琳。曾經,她是一名專注于家庭的全職媽媽,而如今,她不僅是深受孩子們喜愛的故事講述者,更是金馬街道家庭教育本土講師團的核心成員。她每個月固定開展一場不同主題的親子閱讀活動。此外,她還會在每周三上午10點在小區中庭廣場鋪上彩虹毯舉辦故事活動,無需額外宣傳,居民就帶著孩子準時前來。孩子們總纏著家長問:“今天能聽琳琳老師講故事嗎”,不少家長也感慨:“以前孩子總愛玩手機,現在每周都盼著周三,聽完故事還會主動問我們要繪本,變化太大了。”居民陳女士更是常說:“琳琳老師不僅會講故事,還會教我們怎么跟孩子互動,現在家里親子關系都變融洽了。”

    除了“媽媽故事會”,李紫琳還定期開展“閱讀指導課”,教孩子們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書籍,如何進行有效的閱讀。她還會與家長們交流親子閱讀的經驗和方法,引導家長重視閱讀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據統計,自李紫琳開展志愿活動以來,已累計為社區孩子講述故事200多個,指導近百個家庭開展親子閱讀。

    據悉,溫泉社區積極挖掘全職媽媽、退休教師、有經驗的家長等本土人才,組建家庭教育志愿者隊伍,如李紫琳發起的“故事媽媽”計劃已有20多位志愿者參與,為社區家庭教育注入鮮活力量。

    3

    杏林社區托育托管服務。向春燕攝

    杏林社區:全齡段+全鏈條托育托管呵護孩子成長

    “在這里既能寫作業學知識,還能和小伙伴一起做游戲,好開心!”杏林社區小朋友李昊(化名)這樣說道。作為產業社區,杏林轄區內有產業人才3000余人,其中80%為雙職工家庭,“帶娃難”成為困擾他們的一大痛點。

    對此,社區推出“全齡段覆蓋、全鏈條服務”托育托管模式:0-3歲嬰幼兒依托“杏好有你?公共托育中心”獲得早期啟蒙服務;3-6歲學齡前兒童有“社區幼托班”培養社交與學習興趣;6-18歲中小學生可享受“學業輔導+興趣拓展+社會實踐”托管。

    近年來,杏林社區積極發動社會力量參與家庭教育,形成“政府引導+社區搭臺+多元參與”的共建格局。“家長學堂”定期邀請專家開展科學育兒講座,提升家長教育能力。“愛心媽媽團”由社區熱心婦女、退休教師等組成,提供課業輔導、心理疏導等服務。同時社區與周邊高校合作,引入大學生志愿者,開設科技、藝術等特色課程,激發孩子創新思維。目前,全齡段托育托管”服務已惠及數百個家庭。未來,社區將進一步優化服務,探索“課后托管”“周末親子營”等新形式,讓家庭教育支持更精準、更可持續。

    1

    清泉社區家庭教育課堂。向春燕攝

    泉社區:培育合伙人模式構建家庭教育共同體

    托起孩子美好未來,需要家庭、社會、政府同心協力。清泉社區以“讓渡空間+三方運維”合伙人模式構建家庭教育新場景。2023年,清泉社區黨群服務中心開辟出1500平方米規劃設計為社區公共服務空間,并通過路演投票首期引入8家合伙人單位,以“公益+低償+市場”方式入駐,結合社區兒童家庭及居民需求,常態化開展包括托幼托育、舞蹈繪畫、未成年人心理關愛、藝體培訓等13大類家庭服務。經過近2年的優化迭代,現有合伙人單位5家。

    合伙人單位成都清鄰童趣托育服務有限公司負責人余曉潔,從2020年起就是社區志愿者,同時也是溫江區托育協會會員。入駐社區空間以后,除常態化開展早教托育類課程外,還協同社區不定期開展包括兒童發展商測試、兒童紅色故事匯、家庭健康飲食講座、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干預等專場家庭教育類活動。同時,該合伙人聯合社區共同申請了成都市婦聯、溫江區托育協會等單位的“護苗成長”家長課堂、“書香領航·閱享領讀媽媽”親子沙龍活動等家庭教育活動項目落地清泉,將家庭教育課程送到居民“家門口”。

    “自2023年7月開始至今,社區合伙人共開展家庭教育服務類活動156場,受到家長和孩子廣泛好評。“清泉社區黨委書記李燕說道。

    不同社區不同的探索路徑,成就了溫江家庭教育“百花齊放”的局面。溫江區婦聯相關負責人表示:“好的家庭教育是一群人的同頻共振。孩子的成長之路需要我們攜手同行,共創孩子美好童年!下一步,我們將因地制宜,常態化走進社區(村),開展家庭教育指導服務活動,讓科學的家庭教育理念走進更多家庭,讓每個孩子在愛的滋養中成為更好的自己。”(實習生王雨欣參與采寫)

    (責編:章華維、薛育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