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mc4e"></ul>
  • <ul id="smc4e"><sup id="smc4e"></sup></ul>
    <ul id="smc4e"><sup id="smc4e"></sup></ul>
    <ul id="smc4e"></ul>
  • <ul id="smc4e"></ul>
  • <abbr id="smc4e"></abbr>
  • <strike id="smc4e"></strike>
  • 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岷江青神段飛機殘骸出水 喚醒聯合抗戰的歷史記憶

    2025年08月29日13:23 |
    小字號

    銘記抗戰歷史 汲取奮進力量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80年前,中國人民經過長達14年的浴血奮戰,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這一勝利,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第一次抗擊外敵入侵的完全勝利。

    抗戰歲月中,眉山從未缺席這場民族救亡的偉大斗爭。這片土地上,21萬兒女參軍報國,奔赴前線筑起血肉長城;后方百姓踴躍支前,宣傳動員、捐錢捐物……用點滴力量匯聚成抗戰的堅實后盾,彰顯著“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家國情懷。這里有將帥運籌帷幄的戰略智慧,有士兵沖鋒陷陣的英勇無畏,更有普通百姓守望相助的頑強力量。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一起回望那段艱苦卓絕的歲月,永遠銘記眉山先烈的英勇付出,在傳承中汲取奮進的力量,共同書寫眉山發展新篇章。

    岷江湯湯,流淌過千年歲月。它不僅見證了巴蜀大地的滄桑巨變,更悄悄封存著一段不該被遺忘的烽火往事。2017年,一塊從岷江青神段江底意外撈出的銹蝕金屬,如同一把鑰匙,驟然打開了72年前中美軍民并肩抗日的珍貴記憶。

    江底遺珍:一塊殘片的身世之謎

    2017年5月,青神縣漁民徐福明在岷江下甕村打魚時,腳被硬物硌了一下。當他俯身將這個硬物撈起時,讓他有些發愣:一塊長約1米、寬約0.6米的鋁合金殘片,表面布滿燒灼的焦痕,鉚釘歪歪扭扭地嵌在變形的金屬上,縫隙里還藏著一串清晰可見的編碼——“24S-T AICI AD 24S”。這塊重約4公斤的“廢鐵”隨后被賣到廢品收購站,幸被村民馬俊一眼識破異常?!斑@不像普通金屬,反而像是飛機上的零件。”他當即買下殘片,并第一時間上報了鄉政府。

    經過縣文管所與四川省文物專家實地勘察,得出了一個驚人的結論:殘骸材質、工藝完全符合二戰美軍軍機特征,發現地點與民國文獻記載的“觀音灘”完全吻合。這個沉睡了72年的碎片,終于被確認了自己的身份——它來自1945年墜毀在岷江河畔的一架美軍運輸機。

    燃燒的“空中油箱”:C-109的最后航程

    隨著殘骸身份揭曉,《青神縣志》中一段塵封的記載突然變得鮮活起來:1945年3月27日夜,美國援華抗日空軍第48984號重型轟炸機從彭山機場升空,當它掠過青神縣城上空時,機身突然燃起熊熊大火,隨后失控墜毀在城南3公里的岷江西岸河灘(今青竹街道)。劇烈的爆炸聲劃破夜空,四名機組人員全部遇難,殘骸與遺體碎片散落在江岸和湍急的江水中。

    這并非一架普通戰機,而是美國陸軍航空運輸總隊(ATC)的C-109燃油運輸機,由B-24轟炸機改裝而成,專為“飛虎隊”運送航空燃油。因滿載易燃易爆物資,它被飛行員稱為“空中油箱”,甚至“飛行炸彈”——每一次起飛,都是與死神的博弈。

    當時,這架C-109正執行“駝峰航線”的運輸任務,青神上空原本是它往返川滇的常規航線。結合二戰美軍在川墜機的常見原因,機械故障是最大可能。《青神備征錄》中“偶因失靈”“機頭噴火”的描述,恰恰印證了C-109滿載燃油時的致命風險。那晚,這架“空中油箱”最終沒能逃過命運的劫數,化作一顆墜落的流星,在青神百姓的心中留下了永恒的記憶。

    衣冠寄忠魂:中巖寺旁的跨國悼念

    飛機失事次日清晨,時任青神縣長羅詩珍緊急派縣國民兵團副團長王靜倫等人趕赴現場。面對殘骸遍地、血肉模糊的慘烈景象,他們一邊緊急電告成都防空司令部,一邊組織民眾小心翼翼地收殮殘骸與遺體碎片。不久后,美軍軍方人員抵達青神,將能辨認的遺體殘片收集起來,準備帶回成都安葬。隨著調查的深入,四位機組人員的身份逐漸清晰——查閱《美軍飛越“駝峰”航空犧牲烈士名單》,他們是:駕駛員Mahlon J.Tyler(中尉)、副駕駛:Collin N.Burlage、無線電員技術軍士:Harold Olson、機械師:William M.Nagy。

    青神百姓為表悼念,將收集到的殘剩衣冠安葬于中巖寺喚魚池旁,號盟軍四軍人衣冠墓,讓這些為中國抗戰犧牲的異鄉忠魂得以在綠水青山間安息。后來,美軍再次來到青神,不僅帶來藥品感謝青神民眾的善舉,還共同舉行了追悼儀式。數月后,當江水中再次發現遺骨時,青神民眾依舊妥善保管并及時上報。最終,四位烈士的遺體被帶回美國,唯有這座衣冠墓留存于蜀地林泉間,默默見證著抗戰時期中國人民對異國英烈的深切敬意。

    經市縣史志部門深入調研,四位烈士的生平已難以考證,但他們犧牲背后的“駝峰航線”,足以彰顯其非凡勇氣。在抗戰后期物資緊缺的關鍵階段,這條連接中美的空中生命線需穿越喜馬拉雅山脈,因環境極端惡劣,被稱為“死亡航線”。四位青年的犧牲并非個例,據考證,二戰期間,僅“駝峰航線”就有超過1500架盟軍飛機失事,近3000名機組人員殉職。青神江畔的這次墜落,只是這場跨國抗戰中無數悲壯瞬間的一個縮影。

    如今,那塊帶著歲月傷痕的飛機殘骸,與中巖寺的衣冠墓遙相呼應,它早已超越了普通文物的意義。它們是“駝峰航線”四川支線的實物見證,是青神作為“革命老區”的特殊歷史注腳。更重要的是,它提醒著我們:80年前,曾經有一批異國青年為抗戰勝利血灑疆場,曾經有無數中國人民為異國烈士感動垂淚。這份跨國情誼,值得永遠銘記。

    來源:青神融媒

    (責編:羅昱、薛育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