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建設166個“放心吃”消費場景 讓市民游客消費得安安心心、明明白白

“吃什么”是幸福,“吃得安全”是底線。
今年7月,“在成都,放心吃”食品安全守護專項行動在全市全面鋪開,引導餐館等六大類食品生產經營者高標準建設166個“放心吃”消費場景,讓市民游客消費得安安心心、明明白白。
截至8月中旬,成都共檢查食品生產經營者1.6萬余家,全市餐飲服務舉報量同比下降8.8%。
把消費場景變成“放心”場景
如何吃得放心?成都的答案是把消費場景,都變成“放心”場景。
蒲江縣宜和禧悅餐廳是“在餐廳,放心吃”場景之一。在這里,后廚直播成為“頂流”,六個高清攝像頭直播,只需掃碼就能看到食材清洗等實時畫面。
攝像頭另一端連著市場監管局的智慧監管平臺,目前已根據視頻累計處理預警信息12條,且全部得到整改。“透明”,成了這家餐廳新的招牌。
在寬窄巷子,通過AI大數據分析、行為識別,可以自動抓拍“透明餐廳”廚房內未戴口罩、吸煙等違法違規場景;在景區設立的投訴點,市場監管所、派出所、司法所三所聯動,接到投訴后30分鐘內即可到達現場處置。
與此同時,成華區推出《無堂食外賣餐飲單位食品安全評分細則》,設立20項指標,對照餐飲企業情況逐一量化打分。跳蹬河市場監管所副所長張馨告訴記者,總分低于90分會被平臺強制置休1-3天,整改之后才能恢復。位于龍湖濱江天街負一樓的醣糖關東煮店經過“置休”警示,店經理高婷說,“停單一天損失很大,這也倒逼著商家徹底整改。”張馨說,這樣的鐵腕行動不僅是對消費者的保護,也是對商家的促進。
技術支撐守牢“舌尖上的安全”
放心的背后,也離不開實驗室里,無數臺檢驗儀器的強力支撐。
成都市食品檢驗研究院作為全市食品監管的核心技術支撐機構,承擔著國家、省、市三級監督抽檢,以及社會送檢工作。今年以來,他們已完成監督抽檢3.95萬批次,委托檢驗1.45萬批次,牢牢守住食品安全底線。
一組硬核數據也勾勒出“在成都,放心吃”專項行動的力度。
截至8月中旬,成都共檢查1.6萬余家食品生產經營者;監測發現1659條網絡違法線索;組建聯合督查組,對全市23個區(市)縣進行全覆蓋督查,涉及點位281個,發現風險隱患573個,均已通報整改;此外,查處違法案件262件,擬罰沒款207萬余元;對惡劣行為“零容忍”,向公安機關移送涉嫌生產經營有毒有害食品、用廢棄油脂加工食品等犯罪案件11件。
截至目前,全市餐飲服務舉報量同比下降8.8%。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章玲 實習生 唐敏 攝影記者 張佳琪
同步播報
成都市場監管上線民生新功能
“AI+法律”10秒幫你鑒別“霸王條款”
近日,“成都市場監管”官方公眾號上線“信約智行”新功能,隨手拍一拍,輕輕一掃,就能給合同條款進行“智能體檢”,10秒揪出那些不公平的“小九九”。
消費者可打開“成都市場監督”公眾號,在“微互動”子菜單中選擇“消費合同體檢站”,點擊“上傳消費合同”,系統就會自動進行智能分析,10秒內定位潛在霸王條款,并為消費者提供風險點分析、條款解讀及維權建議。
“該小程序用到了OCR+NLP深度融合,精準提取文本,結合自然語言處理理解條款語義,識別隱性陷阱。同時,它也整合了市場監管部門公開案例庫,并通過用戶反饋迭代算法,提升識別的準確性。”成都市市場監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該小程序在識別霸王條款的基礎上,還關聯《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實施條例》核心條款,明確違規性質,提供協商話術、證據保留方式、投訴渠道指引,是消費者合理主張權益的好幫手。
目前,該小程序可覆蓋購物、餐飲、健身、美容美發等消費場景。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李彥琴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