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進中國丨鋼鐵是怎樣在“公園”里煉成的?

說到搬家,很多人深有感觸:又累又難。一座大型現代化鋼鐵廠要搬家,比起個人搬家來,難度又大上了千萬倍。
達州鋼鐵廠從老廠區搬到新廠區,不是一次簡單的搬遷,而是一次重大的升級。這個更難。
達鋼新廠區。人民網記者 劉海天攝
提起鋼鐵廠,一些人腦海里立刻蹦出“黑煙滾滾”“氣味嗆人”的場面。但。那是從前。
現在,走進達州鋼鐵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方大達鋼”)新廠區,必定會顛覆人們的這一“刻板印象”——煙囪排出的只是水蒸氣,在陽光下潔白無瑕、洋洋灑灑。刺激氣味?不存在;黑色煙塵?也沒有。
“我們要打造4A級景區,以后會更漂亮!”一位工作人員介紹,以后廠區不但會搞好綠化,還想有些創意。比如,兩個巨大的煙囪,就設想繪制成青花瓷瓶的樣子,既有漂亮畫面又有文化氣息,可以為鋼鐵天地增添一些詩情畫意。
廠區一角。人民網記者 劉海天攝
在今年4月1日正式舉辦揭牌儀式喬遷新居后,短短4個月,這座占地近5600畝的鋼鐵廠,搖身一變成為“綠色智造”的標桿,以“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為核心,實現了生產效率、環保水平和經濟效益的全面躍升。
“我們有5600名職工,管理將近5600畝廠區。每人管好一畝地,達鋼就能更美麗!”工作人員輕松的話語,透露出對方大達鋼的無限信心。
搬遷后的新廠區。達州鋼鐵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供圖
環境改善的秘訣何在?“我們計劃打造工業旅游景區,第一步就是讓這片地綠起來!”方大達鋼宣傳人員毛會介紹,新廠區總投資150億元,其中環保投入就占了18%,綠化覆蓋率達35%。“顆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較老廠區下降超70%,噸鋼新水耗同比下降19.7%,生產廢水實現零排放。”她介紹,新廠區通過“節水—節電—回收”三位一體管理體系,構建起“循環利用”的生態閉環。
廠區內的管道。人民網記者 劉海天攝
綠得有智慧,生產開“外掛”。這里的“綠”不是簡單種植樹木,而是跟“智造”深度綁定。在煉鐵單元,兩座1340立方米高爐的自動加揭蓋技術大幅降低能耗。“在老廠區,發電率大概只有60%。”毛會介紹,新廠區改造升級后,利用高爐煉鐵產生的余熱,自發電率能達到95%!就連物流環節也“卷”起了環保:電子運單無紙化,每年少打50萬張小票,綠色理念貫穿生產全流程。
智能天車系統正搬運鋼材。實習生 唐藝娟攝
車間內,充滿活力的智能天車系統,正靈活地搬運著鋼材。安全與效率兩手抓,都要像鋼材一樣“硬”,這是方大達鋼人的共識。
智能化改革正深刻地改變著生產的每個環節。“以前人工貼銘牌勞動強度大、標準不一,現在機器人操作效率和包裝質量雙提升,還降低了用工成本。”軋鋼廠雙高棒車間,車間主任李光桃對她的“新同事”——焊接機器人贊不絕口。據了解,該設備通過雙目攝像頭精準識別鋼材包裝端面,使焊接效率提升,質量穩定性提高。
智慧管控中心實現全流程管控。實習生 唐藝娟攝
廠區的“C位擔當”是智慧管控中心,堪稱整個生產的“最強大腦”。它采用“1+2模式”(1個工業互聯網平臺+生產、經營管控一體化平臺),像一張無形的網覆蓋全流程。焦化、煉鐵、煉鋼、軋鋼……所有工序數據“不落地”傳輸,調度效率提升超過40%。煉鐵工序更“狠”,靠AI算法實時監控2000多項指標,智能調優,噸鋼綜合能耗下降12%。
新廠區的轉型不僅限于生產領域。作為達州市“一號工程”,方大達鋼將工業旅游融入規劃,爭取創建國家4A級景區。目前,黨建文化園、濕地文化公園及游客中心已初具規模。
正在生產線上“前進”的鋼鐵。人民網記者 劉海天攝
未來,游客能近距離圍觀“巴山”牌鋼筋的誕生,在企業展廳解鎖鋼鐵科技樹,沉浸式體驗“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現實版。工業旅游項目有望帶動地方文旅經濟發展,同時提升企業品牌影響力。
壯觀的鋼鐵矩陣。人民網記者 劉海天攝
從老廠區最后一爐滾燙鐵水,到新廠區智能生產線流暢運轉;從印象中的“黑色產能”,到新時代的“綠色智造”……方大達鋼的搬遷升級之路,每一步都寫著“破局”與“決心”。搬遷4個多月后,這個“鋼鐵綠巨人”已經站穩了腳跟,正穩步邁進在高質量發展的新興賽道上。(實習生唐藝娟、張皓馨參與采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