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mc4e"></ul>
  • <ul id="smc4e"><sup id="smc4e"></sup></ul>
    <ul id="smc4e"><sup id="smc4e"></sup></ul>
    <ul id="smc4e"></ul>
  • <ul id="smc4e"></ul>
  • <abbr id="smc4e"></abbr>
  • <strike id="smc4e"></strike>
  • 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抓強、壯干、提弱” 四川夯實縣域新底座

    2025年08月11日08:48 | 來源:川觀新聞
    小字號

    原標題:“抓強、壯干、提弱” 四川夯實縣域新底座丨“城”勢而上·解碼半年報

      近期,賽迪顧問相繼發布了今年的百強縣、百強區榜單。四川共有20個縣(市、區)上榜,總量連續三年位列全國第三、西部第一。

      作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頭部力量”,百強區縣對地方經濟帶動作用明顯。記者梳理發現,全省有183個縣(市、區),雖然此次上榜全國百強區縣榜單的數量僅占不到11%,卻貢獻了全省經濟總量的42%以上。

      縣域經濟是區域協調發展的底部基礎,發展壯大縣域經濟是推動四川現代化建設的重點任務。如何進一步夯實縣域經濟基礎?四川提出“抓強、壯干、提弱”的縣域經濟發展路線圖。

      頭部引領

      提升百強縣域能級

      8月5日,賽迪顧問發布“2025賽迪百強區”榜單,四川共有13個區入選;此前發布的2025年全國百強縣名單中,四川亦有7地入圍。

      記者梳理發現,對比上一年的全國百強縣、百強區名單,四川上榜數量和陣容均未發生變化。但如果拉長時間線來看,四川在全國百強區縣的“占位賽”中表現頗為亮眼:百強區數量從2018年的6個增至當前的13個;百強縣數量也從2021年的2個增加到如今的7個。

      此外,四川上榜縣市區在百強“進位賽”中也可圈可點。比如,成都市錦江區連續5年實現進位,從2020年的第72位一路升至今年的第58位;德陽市旌陽區、成都市新都區也是連續3年保持進位;簡陽市在賽迪全國百強縣排名連續4年實現進位,攀升至第79位,成為四川省內“首位縣”。

      與此同時,百強區縣的區域覆蓋面也在擴大。目前四川擁有百強區縣的市(州)已增至8個,覆蓋成都平原經濟區、川南經濟區、攀西經濟區和川東北經濟區,僅川西北生態示范區暫未實現“零的突破”。

      在專家看來,四川百強區縣數量的增長和覆蓋面的擴大,既體現了縣域經濟頭部引領作用增強、底部基礎不斷夯實,也反映出“五區共興”發展戰略成效顯現。

      看到成績的同時,也要正視四川縣域經濟發展的短板。比對2025全國百強縣、百強區排行榜,從數量上看,江蘇入圍41個,浙江28個,四川20個,雖在數量上躋身全國“第一梯隊”,但差距仍然明顯。從體量上看,全國62個千億縣,四川尚沒有縣(市)突破“千億”這一門檻;13個上榜百強區中,也僅成都市武侯區和雙流區GDP突破兩千億元,但,即使GDP突破4000億元的武侯區,在全國看,也僅排在第15位,只能算第二梯隊。

      不過,情況也在改變。

      隨著中西部產業轉移、新能源等新興產業重塑競爭格局,四川部分縣域有望實現突破。

      以距離“千億”門檻最近的簡陽市和西昌市為例。簡陽持續壯大產業能級,做實工業硬支撐,2025年簽約引進工業重大項目18個、計劃總投資136.2億元,火娃、人天智能等7個項目開工建設;西昌搶先布局商業航天產業,加快推進西部商業航天港和千億商業航天產業集群建設,推動航空航天產業成為未來西昌邁進“千億”的重要增長極。

      2024年已晉級“千億城區”的德陽市旌陽區,完成了百強區持續進位的目標。“下一步,旌陽區將立足產業基礎和區位優勢,以數字賦能為引擎,大力實施‘優二進三’產業發展路徑,扎實推進傳統工業數字化改造,統籌推動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壯大、生活性服務業品質提升,加快建設現代產業發展高地和美麗宜居城市,努力推動全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旌陽區委相關負責人表示。

      中部沖刺

      壯大主干縣域群體規模

      如果說頭部力量決定著縣域經濟的發展高度,那么腰部力量則關乎其發展后勁。在四川縣域經濟版圖中,腰部力量從何而來?

      四川省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去年,全省183個縣(市、區)中,地區生產總值超百億元的縣域達133個,占比超七成。其中,GDP在500億至1000億元區間的縣域有24個,100億至500億元區間的達97個。

      對比可見,四川全省,GDP在500億元至1000億元區間的縣域數量呈較快上升趨勢,過去四年增加了17個;而GDP在100億元以下的縣域則呈現明顯下降趨勢,從2022年的58個減少到2024年的50個,3年時間減少了8個。

      一增一減之間,折射出四川縣域經濟結構的轉變。在四川省縣域經濟學會副會長楊彪看來,四川縣域經濟正在擺脫過去“少數頭部強、大量底部弱”的不平衡格局,逐步形成以中等規模縣域為主體的健康結構。

      縣域強則全域強。在四川經濟格局中,成都以占全省36.3%的經濟總量穩居龍頭,但市域內部發展不平衡問題長期存在。

      今年6月,成都市縣市新城高質量發展大會召開,地處成都市域最外側的8個縣市新城——簡陽、都江堰、彭州、邛崍、崇州、金堂、大邑和蒲江成為這次會議的“主角”。這8個縣市經濟總量約占成都全市18%,但相較其約2/3的面積占比,經濟貢獻度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如何提升?關鍵還是產業。

      成都提出,上述8縣市要牢固樹立“抓經濟必抓產業,抓產業必抓園區”理念,錨定產業興縣不動搖,加快形成“一縣一首位產業”“一園一鎮園之寶”“一城一商業中心”發展格局。

      具體來看,在先進制造業領域,推動裝備制造、先進能源、新型材料產業向簡陽市、彭州市、金堂縣傾斜布局,打造成都制造業的戰略增量區域。運用數智賦能和綠色技術改造提升白酒、家居等傳統產業,做強動力電池、智能終端等細分領域,爭創國家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提升邛崍市、崇州市先進制造業能級。

      沖刺百強區縣,更多市州在行動。記者梳理發現,德陽廣漢市、什邡市、綿竹市,南充南部縣,達州大竹縣等多個縣域,都已明確提出爭創全國百強縣的目標,向新的位次發起沖刺。

      尾部培育

      托底性幫扶舉措提弱

      今年4月,國資國企托底性幫扶甘孜州縣域項目集中簽約活動在瀘定縣舉行。此次活動簽約投資、框架和捐贈協議65個,協議總投資超1500億元。

      甘孜州有12個欠發達縣域,占全省欠發達縣域近三分之一。2023年9月,四川召開39個欠發達縣域托底性幫扶工作推進會,動員各方面資源力量加快補齊全省區域協調發展最大短板,形成協同幫帶、攜手共富新格局。

      這些縣域主要集中在甘孜、阿壩、大小涼山彝區和秦巴山區,雖然在數量上占全省縣(市、區)總數的21.3%,區域面積占全省44.2%、常住人口占9.9%,但地區生產總值占全省比重不足5%,稱得上全省發展的短板甚至“底板”所在。

      底子薄、基礎差,這些縣域該怎么辦?四川給出的答案是,聚焦重點領域補短板強弱項,協同抓好“防返貧、育產業、補短板、強支持、守底線”五大重點。

      業興則縣域興,產業強則縣域強。“育產業”的主要思路是立足資源稟賦和優勢,合理有序開發特色資源,努力把更多“小產品”做成大產業,持續把礦產資源開發做精、清潔能源優勢做強、文化旅游產業做優。

      強龍頭、補鏈條,做大“土特產”文章。雪梨是廣元市蒼溪縣除了獼猴桃外另一張特色農產品名片。近年來,通過內扶外引蒼溪獼猴桃食品公司、貴果農業等龍頭企業,建成雪梨保鮮冷庫、氣調保鮮庫和智能分揀分級生產線,年儲存、加工能力提升至千萬噸。

      立足資源稟賦,培育特色主導產業。在7月16日召開的“萬千氣象看四川·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營山專場新聞發布會上,南充市營山縣委常委、副縣長曹毅介紹,托底性幫扶啟動后,先后促成7家企業落戶營山,10家本地企業納入省市質量品牌培育庫,幫助汽摩配等優勢產業建圈強鏈。

      文旅深度融合,豐富優質產品供給。8月5日,單日11000余人次——稻城亞丁景區創下暑期游客接待量歷史新高。近年來,甘孜州稻城縣大力推動文旅產業升級轉型,不斷豐富產業業態,文旅產業成為推動稻城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

      系列舉措落地見效,欠發達縣域的發展勢頭顯著增強。2024年,39個欠發達縣域地區生產總值突破3000億元,達3146.9億元,較上年增長6.1%,經濟總量邁上新臺階。其中,經濟總量過百億元的有10個,較上年增加1個,經濟總量超200億元的有4個,較上年增加1個。

      一個重要變化值得關注: 2024年,這39個欠發達縣域的三次產業結構調整取得新突破,第二產業比重首次超過第一產業。產業結構從“三、一、二”型(服務業>農業>工業)優化為“三、二、一”型(服務業>工業>農業),這體現出,工業和服務業對欠發達縣域經濟增長的支撐作用進一步增強。

      記者手記:分類推進中找準特色

      不久前,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召開,強調“分類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凸顯了發展壯大縣域經濟的重要性。

      “分類推進”并非新提法。早在2022年,中央文件就已將縣城劃分為5類。不同類型的縣城特點和發展需求各異,分類推進城鎮化建設能更好地因地制宜,發揮各自優勢,解決面臨的問題。

      梳理多地發展縣域經濟的政策脈絡,分類推進成為基礎路徑。

      以四川為例,183個縣(市、區)發展差異顯著。為此,四川提出“抓強、壯干、提弱”的縣域經濟發展思路。

      山東則推出經濟強縣領跑、特色強縣示范、百縣圖強、薄弱縣跨越和特殊類型縣振興等5項計劃,要求分類開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試點。正是這一思路,助力山東縣域經濟快速發展,目前山東千億縣擴容至6個。

      其核心邏輯一致:告別“一刀切”,尊重縣域稟賦差異。

      一個縣很難成為“全能選手”,但找準特色和賽道,成為“單項冠軍”卻大有可為。例如,杭集的牙刷、丹陽的鏡片、永嘉的紐扣、荔浦的衣架等,在全球市場份額中都占據重要地位。

      因此,四川183個縣(市、區)的發展,關鍵還是打好“特色牌”,努力挖掘特色、創造特色、做強特色,著力塑造有區域影響力的特色品牌,讓“細分賽道”跑出“單項冠軍”。(川觀新聞記者 田姣)

    (責編:李強強、章華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