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mc4e"></ul>
  • <ul id="smc4e"><sup id="smc4e"></sup></ul>
    <ul id="smc4e"><sup id="smc4e"></sup></ul>
    <ul id="smc4e"></ul>
  • <ul id="smc4e"></ul>
  • <abbr id="smc4e"></abbr>
  • <strike id="smc4e"></strike>
  • 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綜合欄目>>四川

    邁向創新創造的更高處

    ——從《蜀道新歌》說開去(二)

    2025年08月30日07:58 | 來源:四川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邁向創新創造的更高處

      近日,《人民日報》長篇通訊《蜀道新歌》引發廣泛關注和熱議。新版的四川“推薦信”為什么刷屏了?透過報道,人們看到,平原的路、高山的路,有形的路、無形的路,現在的路、未來的路,匯聚形成一條充滿創新活力的強省路。

      創新發展,凝結著習近平總書記的深情牽掛。2023年7月,總書記來到四川,殷殷囑托“在推進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上同時發力”“著力打造西部地區創新高地”。

      為什么是四川?

      不只在于這片土地自古就流淌著創新的基因。從先秦李冰父子修筑都江堰水利工程、西漢落下閎創制《太初歷》、南宋秦九韶編寫《數書九章》,到新中國成立后成功研制“兩彈一星”,近年一系列“國之重器”在川誕生,都在中國乃至世界科技史上烙下鮮明的“四川印記”。

      更在于進入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加快培育和形成新質生產力,一系列新理念、新要求、新目標無不提醒:我國發展的內部條件和外部環境正在發生深刻復雜的變化,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增強創新這個第一動力。

      作為科教大省和人才大省,大院大所云集、科技資源富集的四川再次被委以重任:盡快成為帶動西部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

      扛牢國之大者,亦是補齊短板鍛造長板的省之要事——盡管是全國為數不多擁有全部41個工業大類和31個制造業門類的省份,但四川工業化率過早過快下降,傳統產業大而不強,新興產業發展相對滯后,產業集群化程度較低,整體處于價值鏈中低端,產業體系不優的問題仍較突出。

      不創新就無路可走,善創新才能后發趕超。

      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省委十二屆二次全會提出,加快建成國家創新驅動發展先行?。蝗稳珪r明工業扛大旗、挑大梁發展導向,強調科技創新是產業發展的核心驅動力;四次全會作答城鄉融合發展必答題,做強縣城產業支撐、構建現代鄉村產業體系指向的是創新;五次全會專題研究發展新質生產力,部署任務時堅持“以創新為主導”;六次全會謀劃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統性舉措,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是重中之重;七次全會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創新之道一以貫之。

      奔赴西部地區創新高地,四川的做法是,動態優化“藍圖”,精細設計“施工圖”,以更大力度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

      科技創新為產業創新提供動力和引擎。四川把握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機遇,聯手重慶以“一城多園”模式共建西部科學城,加快建設成渝綜合性科學中心、中國(綿陽)科技城,謀劃實施前沿科技攻堅突破行動及六個重大科技專項,實施“聚源興川”行動,構建做強科技創新的硬核支撐。

      產業創新為實現工業化、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打下堅實基礎,是科技創新的主戰場。四川深入實施六大優勢產業提質倍增行動,推進“15+N”重點產業鏈建圈強鏈,搶占人工智能、低空經濟等25條產業新賽道,讓傳統制造業“老樹發新芽”,新興產業“新芽成大樹”。

      世界向東,中國向西。聚光燈下,創新高地加快崛起。何為高?是在全國創新和產業版圖上有“顯示度”,成為能吸引創新要素匯聚的“地標”。

      一手抓科技創新。關鍵核心技術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關鍵在于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近年來,西部唯一國家實驗室在川建成投用,川藏鐵路、高端航空裝備、精準醫學、超高清視頻等國家創新中心產出重要成果,殲-20、“華龍一號”核電裝備、5萬千瓦重型燃機、百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組等一大批“國之重器”驚艷世界。

      一手抓科技成果轉化。巴山蜀水間,拔節而起5個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3個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15個國家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9個國家級農業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入選“國家隊”的面孔越來越豐富和多元?!八拇ㄔ臁备叨巳嵝云寥蚴袌稣加新式?0%,核電裝備產量占比全國第一,動力電池產量約占全國的五分之一,研制出首款氮化鎵量子光源芯片……

      創新,可以創造奇跡。

      山積而高,澤積而長。健康的創新生態,既要有處于山巔的瞭望者引領潮流,也要有扎根沃土的實踐者提供強勁的“腰部”支撐。

      但創新不易,從來都是九死一生。急企業之所急,幫企業之所需,四川打出一套富有含金量的政策“組合拳”:支持建設研發平臺,支持“參與雙向揭榜掛帥”,重大技術裝備攻關給補貼,產業基礎再造給補貼,參與產業新賽道給補貼……

      久久為功,靜待花開。截至2024年,四川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增至1.82萬家,科技型中小企業擴至2.4萬家,486戶企業摘下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桂冠。

      8月28日,四川省科學技術獎勵大會舉行,一大批“填補空白”“從0到1”的原創性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從四川走向全國,意義重大、振奮人心。

      當雅安“點亮”綠色算力產業,涼山“化身”清潔能源走廊,革命老區巴中跑進新型顯示產業新賽道……網友驚嘆,即便身在四川,熟悉的土地也會時而“陌生”。這就是創新的力量。

      創新之道,唯在得人。

      借助改革解開一切束縛創新的“繩索”,讓創新者得以放手拼搏。發軔于四川的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混合所有制改革,被稱為科技界的“小崗村”改革,讓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轉化呈井噴之勢。

      前不久,《中共四川省委十二屆六次全會重要改革舉措實施規劃(2025—2029年)》印發實施,明確300多項改革措施,預期取得2500余項改革成果。

      創新之道,亦在從細節處著手。

      今年上半年,四川連續舉行人工智能標志性產品發布會、低空經濟產業鏈協同發展暨產品發布會;6月,舉辦提升領導干部應用AI人工智能能力系列講座,以視頻形式覆蓋全省各級黨政領導干部3萬余人。

      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千年蜀道煥發新顏,此時我們心中回響的,是總書記的那句話:“我們都是奮斗者,從過去奮斗到今天,取得這么輝煌的成就。我們未來的目標很明確很偉大,要實現它,還得靠我們繼續實干奮斗?!?/p>

      邁向創新創造的更高處,大道之行,壯闊無垠?。ㄋ拇ㄈ請笕襟w記者 張守帥)

    (責編:章華維、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