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核醫學領域三十余年
他最大的成就感來自治病救人

陳躍的采訪,很難約。這位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核醫學科主任,除了坐診看病,還承擔帶教學員、醫學科研等多項工作。
但患者找他,并不難。“問題不大,按時吃藥,有啥疑問隨時手機上問我。”4月23日上午,記者來到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康健中心院區核醫學科門診室時,陳躍正拿出手機,跟一位從廣元來的患者添加微信好友。
翻開陳躍微信通訊錄,好友已有4000余名,病患、家屬占很大比例。“我們為上百個特殊病患分別建立了專屬診療群,方便及時交流溝通和研判診治。”
當天看完門診,午飯簡單對付兩口,陳躍又趕往醫院的忠山院區,下午的主要工作是分析患者報告、給學生講課。“核醫學是當今發展最快的臨床學科之一,核醫學診斷能早期發現病變,且診斷治療安全無害。”陳躍介紹,如今每年有數千萬人接受核醫學診斷。
有意思的是,在忠山院區核醫學科的辦公室里,有一棵長在房間里的百年香樟樹,它穿過屋頂,長得枝繁葉茂。
這棵香樟樹也見證了核醫學科的發展:上個世紀90年代,核醫學科還是一門“豆芽”學科。如今,在核醫學領域深耕30余年的陳躍,帶領團隊向著“建設國際一流的核醫學科”不斷邁進。不僅如此,陳躍團隊還研發出放射性新藥,用于骨轉移精準靶向治療,一舉突破進口藥“卡脖子”難題,成為中國核藥轉化的里程碑。
“我們在全國率先開展錒-225治療轉化,實現神經內分泌腫瘤、前列腺癌診療一體化。”陳躍介紹,患者接受核醫學治療不用去國外,還降低了治療費用,北京、上海、廣州、香港等多個城市的患者都慕名到瀘州治療。
4月28日,陳躍在北京獲全國先進工作者表彰。第二天他就回到瀘州,參加醫院的一場多學科聯合會診。
“我最大的成就感來自治病救人,這是一名醫生的本職所在。”面對這份國家級榮譽,陳躍表示今后將繼續搞好核醫學的科、教、研,盡全力減除患者病痛。
記者手記
一頭敢想敢干敢試的拓荒牛
今年57歲的陳躍,雖然每天工作繁忙,但面對病人,他不急不躁、耐心答疑。
這份耐心,是他過去30多年科研、診療、教學事業不斷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拿突破進口藥“卡脖子”難題舉例,他說這是團隊堅持20多年在實驗、標記、鑒定、合成、提純、轉化等幾十個研發環節不斷試錯中熬出來的成功。
在忠山院區核醫學科辦公區,有一尊拓荒牛雕塑。工作之余,陳躍喜歡在拓荒牛雕塑周圍走走看看。
像陳躍這樣的核醫學科研究者,又何嘗不是一頭敢想敢干敢試的拓荒牛?(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杜杰 瀘州觀察 郭慧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