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mc4e"></ul>
  • <ul id="smc4e"><sup id="smc4e"></sup></ul>
    <ul id="smc4e"><sup id="smc4e"></sup></ul>
    <ul id="smc4e"></ul>
  • <ul id="smc4e"></ul>
  • <abbr id="smc4e"></abbr>
  • <strike id="smc4e"></strike>
  • 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一老一小”的幸福是年輕人奮斗的底氣

    2025年03月10日10:33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一老一小”的幸福是年輕人奮斗的底氣

      85后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舊石器考古研究所所長鄭喆軒也是一個3歲孩子的父親。對年輕人肩上“一老一小”的擔子,他深有感觸。

      在他身邊,就有高學歷的年輕人為了照顧患病的孩子,不得不選擇放棄工作。因此,鄭喆軒在去年全國兩會上曾提出有關養老與育幼的建議。

      家家都有小,人人都會老。“一老一小”的民生話題,向來是全國兩會關注的焦點和重點。在3月9日舉行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民生主題記者會上,首個話題就聚焦“一老一小”。

      這個牽動億萬家庭的問題,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格外受到重視。在“一老”方面,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推進社區支持的居家養老,強化失能老年人照護,加大對老年助餐服務、康復輔助器具購置和租賃支持力度,擴大普惠養老服務,推動農村養老服務發展”等工作要求。

      在“一小”方面,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制定促進生育政策,發放育兒補貼,大力發展托幼一體服務,增加普惠托育服務供給”“逐步推行免費學前教育”等工作要求。

      “上有父母需要照顧,下有孩子需要養育”,兩頭都牽動著年輕人的心。鄭喆軒感慨,只有“夕陽紅”與“朝陽升”,年輕人作為家里的頂梁柱才能卸下后顧之憂,在奮斗路上輕裝前行、更有底氣。

      社區成為破解養老難題的“主戰場”

      今年年初,財政部社會保障司負責人葛志昊曾介紹,2019年至2024年,全國財政用于養老服務和老年人福利方面的支出超過5600億元,年均增長11%。從這筆“賬單”上看,近年來,我國在養老領域投入力度加碼,政府還試點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社區作為社會治理的最小單元,正在成為破解養老難題的“主戰場”。助餐方面,鄭喆軒發現,家門口的社區食堂越來越多。他的岳母經常光顧社區食堂,一餐十幾元,價格不貴又吃得放心。他身邊有些家庭,一家老小都直接去社區食堂就餐。此外,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也發現,部分地區的社區還開啟“線上接單”模式,只需一通電話,熱騰騰的飯菜就能送到家門口。

      在助醫方面,鄭喆軒了解到,自己所在的社區針對孤老、高齡獨居老人,已開始試點采用生命體征監測儀,對老人在家時的生命體征,進行實時無感數據采集。當老人的心率、呼吸率等出現異常,或在本該入睡時間離床過久時,設備會立即發出警報,第三方平臺工作人員將立即聯系老人及緊急聯系人等相關人員。“這樣的措施都可以通過試點推廣到基層。”他建議。

      圍繞助餐、助醫、助潔“助老三件事”,全國人大代表,浙江省衢州市委副書記、市長徐張艷表示,衢州這兩年也在不斷探索實踐。她提供了兩個關于助餐的數據,截至去年年底,衢州共有645家老年人食堂,436家老年助餐服務點,部分農村的助餐點依托鄉鎮政府食堂,且可以為老人提供統一的配送服務。

      年輕人感受到國家托舉的力量,會更有信心

      生育、養育、教育孩子,是許多年輕人肩上的另一個“擔子”。北京市民黃妍的孩子今年不到兩歲,每月聘用育嬰師的費用幾乎相當于家庭中一個人的收入。“但又不想放棄工作全職照顧孩子。”所以,她打算讓母親提前辦理退休來幫忙。

      徐張艷表示,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的“托幼一體”是一個很好的發展方向。對“托幼一體”的通俗解釋,就是在幼兒園的小班、中班、大班之外,再開設一個小小班。不過,她也提出了自己的擔憂,幼兒園歸屬教育部門管理,托育則歸衛健部門管,怎樣做好整合,也至關重要。

      黃妍坦言,自己身邊很多年輕人出于對托育服務水平的擔心,不舍得甚至害怕把孩子送到托育機構。對此,徐張艷認為,政府的監管也必須跟上,讓家長真正有地方托、能托得起,“更重要的是托得放心,真正解放年輕人的雙手”。

      除了幼兒園辦托外,徐張艷覺得,社區辦托和單位辦托也是兩個很好的托育方向。此外,還可以加強社區“老幼共托”服務能力建設,完善“一老一小”服務機制,這一做法已在不少地方開始試點。

      在教育孩子方面,鄭喆軒和妻子最擔心的就是孩子的舞蹈或音樂培訓機構突然關門跑路,“這種情況只會讓年輕人更加焦慮”。因此,他建議在少兒培訓機構領域推行黑白名單制度,加強行業的規范管理。

      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眉山市青神中學副校長王曉梅注意到,針對“一小”,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逐步推行免費學前教育”。“雖然說國家沒有直接發錢,但是育兒家庭減少了支出,家庭負擔同樣變輕了。”她認為,政策的溫度,最終要轉化為個體的獲得感,“年輕人感受到國家托舉的力量,對未來會更有信心”。

      老有所養,需要更多“醫靠”

      今年58歲的王曉梅已經開始考慮自己的養老問題,“我還是更傾向于居家養老,會更加隨意、自如”。不過她認為,對于失能老人來說,子女在照顧上可能不夠專業,這時還是得依靠專業機構和人員提供幫助。

      民政部部長陸治原去年提到一組數據:目前,我國失能老年人約3500萬,占全體老年人的11.6%,老年人患病率是總人口平均水平的4倍,帶病生存時間8年多。據測算,到2035年,我國失能老年人將達到4600萬,到2050年達到5800萬左右。

      但與之相對應的是養老護理員的不足。民政部數據顯示,我國持證養老護理員僅約50萬名,實際需求缺口達千萬級。針對養老護理人才供給不足的問題,王曉梅表示,國家已開始強化養老專業人才培養,不少大專院校也開設相關專業,人才隊伍有望擴容。

      不少全國人大代表也觀察到,養老領域還有一些短板和弱項亟待補齊。

      老有所養,需要更多“醫靠”。“老年人醫療,真正困難的在農村。”徐張艷說,有時候,基層衛生院的醫護人員走訪一戶山區老人,需要花費一天的時間,因為老人不方便出門,他們需要把醫療器械背到老人家里,現場量血壓、做心電圖。

      作為一名從基層走出來的全國人大代表和醫藥行業從業者,好醫生藥業集團董事長耿福能通過調研后發現,大多數基層診所看病仍然依賴“老三樣”——聽診器、體溫計、血壓計。他認為,這樣的診療手段,顯然不能滿足基層群眾的醫療需求。

      今年全國兩會上,他建議,應該以互聯網打通優質醫療資源下沉的堵點,加大政策和資金扶持力度,并制定基層醫療機構“互聯網+醫療服務”的學科標準和相關配套政策。

      令人欣喜的是,各地積極響應號召。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副州長王樹明表示,今年阿壩州將召開“一老一小”工作大會,全面部署和安排“一老一小”的目標任務。其中一條是,圍繞居家養老、社區養老、機構養老3條主線,深化養老服務改革,阿壩州計劃每年改造1-2個縣級養老機構。

      3月7日,記者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四川代表團舉行的開放團組會議上獲悉,阿壩州未來3年將投入5000多萬元專項資金,用于解決“一老一小”問題,給老人和孩子帶去更多溫暖與關懷。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陳曉 張詩童)

    (責編:羅昱、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