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mc4e"></ul>
  • <ul id="smc4e"><sup id="smc4e"></sup></ul>
    <ul id="smc4e"><sup id="smc4e"></sup></ul>
    <ul id="smc4e"></ul>
  • <ul id="smc4e"></ul>
  • <abbr id="smc4e"></abbr>
  • <strike id="smc4e"></strike>
  • 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丘區農民有塊“減肥”試驗田

    2025年08月28日08:16 | 來源:四川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丘區農民有塊“減肥”試驗田

      近期雨水多,8月25日一早,內江市資中縣鯰魚村二組組長何國建來到水田邊,查看水稻灌漿情況,盤算打谷子的時間。

      “半畝水田靠坡一邊,被隔成4塊稻田,每塊都是半分地。一塊喊我們不施肥,一塊用他們的復合肥,另外兩塊按我們的習慣來施肥,不過其中一塊施多點、一塊施少點。”何國建告訴記者,復合肥用量比他們的習慣用量“少了一半多”。

      讓何國建如此施肥的,是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和資中生態環境局。年初,這兩個部門邀請他參與一項試驗,目的是看看減少化肥使用量會對產量造成多大影響,又會影響多少面源污染溢出。

      何國建種了一輩子地,打眼一望,收成就能估算個大概:不施肥的半分地能打30多斤稻谷,施專用復合肥的能打50多斤,另外兩塊(按習慣施肥的)每塊能收60斤左右。他算了一筆賬:“多施肥產量肯定會高,但高得不多,算上多用的化肥成本,綜合效益比施專用復合肥的還要低些。”

      “對嘛,要看綜合效益。”資中生態環境局干部鄧順貴接過話茬,“少施化肥,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農業面源污染。”

      “到底能減少多少污染?這就是我們試驗的目的。”鄧順貴介紹,何國建參與的試驗不只涉及稻田,還包括稻田上方的血橙地,以及坡頂的菜地。3塊地加起來,共1畝左右。

      菜地化肥用量最大,一畝一茬大致要用150斤;血橙次之,1棵樹一年要用30多斤有機肥與化肥;水稻化肥用量最少。“從稻田再過去十幾米就是麻柳河。我們在每塊地出口設置了監測器,監測流出的水質數據,每4小時一次,自動傳輸到資中生態環境局和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的后臺。通過這些數據,我們就能搞清楚不同作物能消耗多少化肥,又有多少化肥會流到河里對水質造成污染。”鄧順貴介紹,整塊試驗田有個名字——徑流小區。

      徑流小區,是資中縣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與監督指導試點的一部分。“資中縣試點覆蓋3個流域、6個鄉鎮,部分治理方法需要在徑流小區驗證、探索。”資中生態環境局局長張良說。

      資中的試點是全國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的一環。2021年,生態環境部和農業農村部聯合開展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監管試點示范,探索形成易復制、可推廣的治理模式和管理措施。作為丘區傳統農業大縣,資中成為四川唯一、全國26個試點縣(市、區)之一。

      試點以來,通過開展化肥減量增效行動、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水產養殖尾水治理、水生態修復與治理工程等,資中試點流域水環境質量均出現一定好轉,氨氮、總磷等指標出口斷面濃度均顯著下降,其中麻柳河從劣五類水質提升為四類;試點區域化肥使用量減少12%—15%,耕地土壤有機質提升0.1%—0.5%。

      水稻收割后,徑流小區的試驗將進入下一個階段,種什么、怎么種、怎么施肥,將有更嚴格的指導和標準。鄧順貴對何國建說:“免不了給你們帶來不便。”

      “全力配合。”何國建雖不懂試驗的事,但看得到河水一天天變得清澈。

      “小時候我經常到河里游泳、抓魚。”63歲的何國建一直生活在麻柳河邊,“還是想看它越變越好,回到從前的清亮。”(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徐浩程 內江觀察 康琴)

    (責編:李強強、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