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長江—伏爾加河”青年論壇舉行 四川青年代表分享這些“文化信物”

“這是我收到的最特別的禮物!”俄羅斯姑娘維露輕輕撫摸背包上憨態可掬的熊貓胸針。8月25日,這位來自俄羅斯伏爾加河沿岸聯邦區的青年,正用略帶生硬卻熱情的中文,向記者分享論壇期間最珍貴的收獲——來自四川朋友的“文化信物”。
作為中俄地方合作機制下的年度重點活動,第十屆中俄"長江—伏爾加河"青年論壇于8月20日至25日在重慶舉行。來自長江中上游6省(市)及俄羅斯伏爾加河沿岸14個聯邦主體的300余名青年代表,以"青春同行·渝見伏爾加"為主題,在文化互鑒、教育共享、產業對接等領域展開深度交流。其中,四川代表團由高校師生代表、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等25人組成。這場跨越歐亞大陸的雙向奔赴,讓長江的浩蕩與伏爾加河的溫柔,在青春的碰撞中激蕩出溫暖的共鳴。
雙向“文化盲盒”:
當四川蓋碗茶遇見俄羅斯套娃
論壇期間,最熱鬧的場景莫過于“中國日”與“俄羅斯日”的主題活動。在非遺展區,四川角前始終排著長隊——這里不僅有蓋碗茶的裊裊茶香、羌繡的斑斕紋樣、四川特色糕點的香甜誘人、綿竹年畫的濃墨重彩,更有綿竹年畫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章昉現場教學:刷墨、拓印......俄羅斯青年們踮腳圍觀,有人舉著手機記錄每一步工序,有人按捺不住動手嘗試。
“這是一項非常有意思的體驗。”綿竹年畫還吸引了俄羅斯駐武漢總領事德米特里·扎沃林駐足體驗,他小心翼翼地展開自己的作品,仔細欣賞綿竹年畫的文化內涵和美好寓意。來自平武縣走馬羌寨的李沈銳悅帶來了同樣有著美好寓意的羌繡,“除了現場給大家演示羌繡的手法,我還準備了羌繡和大熊貓結合的文創,因為大熊貓也是我們家鄉的‘特產’,希望外國朋友了解四川、愛上四川。”
據統計,“中國日”當天,四川非遺展區接待了超200人次,熊貓書簽、曹蓋舞面具冰箱貼等文創產品被“搶購”一空,四川特色的糕點小吃也被頻頻點贊,“太火爆了!他們特別喜歡。”來自電子科技大學的張浩天在向俄羅斯青年介紹家鄉小吃時,還收到俄羅斯朋友回贈的明信片、冰箱貼等小禮物。
“本次‘中國日’,以促進中俄文化交流、增進兩國青年心靈契合為使命擔當,充分展示四川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講好中國故事四川篇章。”四川省外事辦公室相關負責人說,通過前期深入溝通調研、精心策劃與組織,最終確定以四川平武縣走馬羌寨羌繡、白馬藏族雕曹蓋、川茶、綿竹年畫等四川特色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太陽出來喜洋洋》等充滿四川地域特色風情的舞蹈音樂元素亮相“中國日”。
作為回應,“俄羅斯日”同樣充滿驚喜。除了維露帶來的巧克力糖、傳統列巴和套娃,來自伏爾加河沿岸聯邦區的青年們還擺出了俄羅斯傳統蛋糕,椴樹蜜香甜撲鼻;馬里埃爾共和國的姑娘們用傳統手法編制的小掛件,讓四川姑娘們愛不釋手。“這是我們家鄉的手工羊毛圍巾,每一條紋路都講述著伏爾加河的故事。”來自奧倫堡州的伊琳娜介紹,“希望通過這些小物件,讓中國朋友感受到俄羅斯文化的溫度。”
青春備忘錄:
微信里的跨國情誼
“微信通訊錄里多了好多俄羅斯名字……”來自都江堰的謝芳“一秀成名”。在“中國日”的四川展臺上,她的一手茶道功夫讓眾多俄羅斯青年贊嘆不已。“有俄羅斯同學加了我的微信就問在哪里可以買到這么好喝的茶,我就推薦他們到我家鄉都江堰旅游。”通訊軟件上的俄羅斯語問候藏著論壇期間最珍貴的記憶。這個原本擔心“語言不通會冷場”的女生,沒想到第一天就被俄羅斯青年的熱情“包圍”——有人教她用俄語說“你好”,有人分享自己學中文的趣事,還有人追著她問川茶的美味秘方。
這樣的故事在論壇舉辦期間俯拾皆是:電子科技大學的學生用翻譯軟件,幫俄羅斯青年解決語言障礙;四川音樂學院的同學帶著俄羅斯朋友跳起《茉莉花》;西南石油大學的同學和俄羅斯同學討論起共同喜愛的中國明星......
合作新圖景:
從“青春相遇”到“未來同頻”
如果說文化交流是心靈的“軟連接”,那么教育合作則是發展的“硬支撐”。
俄羅斯與四川省開展的教育合作項目,已有良好基礎。論壇期間舉行的中俄青年教育與發展圓桌會議上,電子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陳文斌介紹,今年7月份,四川—伏爾加河高校合作交流會在四川大學舉行,四川大學、電子科技大學等7所四川高校與俄羅斯下諾夫哥羅德國立師范大學、喀山聯邦大學等6所俄羅斯伏爾加河流域高校的代表們齊聚一堂,圍繞高校人才交流、專業建設、聯合辦學等內容開展深入交流。“四川也將以此為契機,扎實用好中俄“長江—伏爾加河”機制平臺,發揮好中俄“長江—伏爾加河”青年論壇作用,進一步鞏固和加強與俄羅斯各領域務實交流合作,爭取更多豐碩成果。”四川省外事辦公室相關負責人表示。
正如俄羅斯總統駐伏爾加河沿岸聯邦區副全權代表馬什科夫采夫提到的,論壇搭建起了兩國青年交流的橋梁。青年是文化的傳承者、創新的推動者,更是未來的建設者。今天的每一次握手、每一句對話、每一次合作,都在為中俄地方關系注入新的活力。
(四川國際傳播中心 林嘉薇 任威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