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mc4e"></ul>
  • <ul id="smc4e"><sup id="smc4e"></sup></ul>
    <ul id="smc4e"><sup id="smc4e"></sup></ul>
    <ul id="smc4e"></ul>
  • <ul id="smc4e"></ul>
  • <abbr id="smc4e"></abbr>
  • <strike id="smc4e"></strike>
  • 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成都智造燃動世運賽場

    本報記者 孫亞慧 劉 峣 王美華
    2025年08月13日09:4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世運會體育舞蹈標準舞現場,作為啦啦隊登場的“镋鈀”機器人。
      (成都市科技局供圖)

      腳踩一對“風火輪”的機器人“小吒”。
      (成都市科技局供圖)

      世運村內,機器狗“GoGo”吸引了不少眼球。
      (組委會供圖)

      成都世運會上,“體育+科技”再次碰撞出別樣火花。從便捷的機器人服務到輕巧舒適的“防暑馬甲”,都展現出現代體育盛會與時俱進的科技內涵。

      

      “镋鈀”“小吒”首次亮相

      從8月13日開始,世運會皮艇球項目正式開賽,運動員們將在簡陽文體中心體育館展開角逐。

      維護賽事級泳池,比日常清潔要復雜得多,世運會是怎么做的?

      簡陽文體中心體育館相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賽場內,3臺泳池清潔機器人展現出過硬實力,以保障世運會水上項目場館的水質。

      泳池清潔機器人可以承受200米深度水壓,并且采用了先進的導航算法,能夠智能規劃清潔路徑,避免重復或遺漏。通過所配備的高速旋轉清潔刷和強大的吸水泵,清潔機器人不僅可以高效清除水底的污垢、毛發等雜物,還能刷洗池壁和水線區域堆積的皮脂皮屑等有機雜質,同時,搭配高效的過濾系統,有效減少水體浪費。

      在成都世運會體育舞蹈標準舞現場,作為啦啦隊登場的“镋鈀”機器人一亮相,立刻讓現場觀眾記住了它萌態可掬的樣子。

      “镋鈀”得名于成都具有百年歷史的“镋鈀街”,該機器人由一家成都本地科技公司自主研發,主要用于文商旅體場景。“镋鈀”身高約1米、體重約30公斤,賽場上,它能以歪頭、眨眼等表情與觀眾互動,還能憑借仿生步態控制系統,與音樂律動和演員節奏同步,和啦啦隊成員們一起完成表演。

      同“镋鈀”一樣,首次亮相世界級賽場的成都造機器人還有“小吒”。“小吒”腳踩一對“風火輪”,是一款輪足式人形機器人,在成都世運村里提供導航、導覽服務。在經過世運會的場景“實戰”后,“镋鈀”“小吒”未來將繼續延伸至城市服務之中,在春熙路、太古里等成都核心地標商圈和重點文旅景區完成新的工作。

      此外,為保障賽事期間交通順暢,成都的智能交通系統可通過實時監測與分析道路車流量,智能調控信號燈時長,引導車輛合理分流,減少擁堵。

      科技防暑送清涼

      “這件衣服里是安裝了一臺小風扇嗎?我第一次見到這樣的衣服。”在位于青龍湖濕地公園的射箭賽場,一名法國運動員饒有興致地研究起了志愿者所穿的“降溫馬甲。”

      天府興隆湖實驗室設計的降溫馬甲和降溫帽,是專為世運會工作人員和志愿者防暑而打造的。降溫馬甲在微觀設計上精準調控光譜,降低了衣服的熱能吸收。同時,馬甲內置了小風扇和電池,可以增強散熱效果,保持人體周圍環境的涼爽。

      一名成都大學的“小青椒”告訴記者,穿著降溫馬甲之后的確能夠有效降溫,尤其在戶外場地,可以較長時間保持體感舒適。

      為工作人員提供防暑措施的同時,成都世運會的室外場館在降溫裝置上也下了不少功夫,以期在高溫天里提升觀眾的觀賽體驗。

      興隆湖沙灘場館是本屆世運會沙灘手球項目的舉辦地,觀眾看臺上,一排排均勻列布的降溫噴霧吐出細密水汽,為觀眾送去陣陣清涼。

      場館工作人員介紹,團隊借鑒以往經驗,對圍擋防塵噴霧裝置進行改造。安裝降溫噴霧裝置后,如同給看臺加了一層清涼防護罩,相較于傳統遮陽棚,防暑效果提高了不少。

      世運村內未來感十足

      在成都世運村的“未來錦市”,一款“成都造”的智能翻譯眼鏡吸引了不少眼球。這款支持40種語言同聲傳譯的AR設備,能將雙語字幕實時投射在眼鏡上。

      不遠處,搭載國產空間大模型“悠然無界”的機器狗“GoGo”正頂著烈日運送行李,防風防雨機身與50公斤的負重能力,讓它成為全天候的“智慧向導”。同時,“GoGo”可以理解自然語言,規劃最優路線并安全避障引路。

      一支機器人服務隊正在世運村內忙碌——零售機器人搭載60種商品,中英雙語對接“村民”需求;配送機器人可以自主叫電梯、跨樓棟流轉、通過閘機精準送貨;巡邏機器人每天24小時無休,為運動員保駕護航。

      人文關懷與科技創新更好交融。從入住起居、訓練備戰到休閑交流,科技正無聲重塑國際運動員的“川式”生活:光耀恒拓的“耀動魔方”前喝彩聲不斷,運動員揮拍擊打可承受150公里/小時球速的LED屏,實時彈出的落點偏差數據讓虛擬賽場充滿真實競技感;美甲機器人5秒噴繪出的世運會會徽與熊貓紋樣,讓前來體驗的運動員們紛紛曬圖;居住區綠地里的純物理滅蚊,讓參賽人員得以少受蚊蟲困擾,保持更好的競技水平……

      從1981年的美國圣克拉拉到2025年的中國成都,世運會不僅見證了體育在促進人類文明交流互鑒中發揮的作用,也見證著科技發展如何深遠影響著體育賽事。在賽場外,這些用途多樣的科技產品,會更廣泛地走入人們的日常生活,為成都“體育+科技”的碰撞增添更多亮色。

    (責編:袁菡苓、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