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研衛星搭載長征十二號運載火箭升空成功
85后“造星人”的7年“造星”路

作為我國航天事業的發源地,北京集聚超300家商業航天領域高新技術企業,產業規模超2600億元,涵蓋了運載火箭、衛星制造、地面站及終端設備、衛星應用服務全產業鏈,產業鏈條國內最全。
作為北京商業航天快速發展的一個縮影,“造星新勢力”銀河航天(北京)網絡技術有限公司(簡稱銀河航天)已成功發射自主研制的30余顆衛星,創造多顆國際首例。這背后是一個個年輕“拓荒者”孜孜不倦的努力。生于1989年的陳穎,便是其中之一,他用自己7年的“造星”經歷,用青春熱血書寫屬于北京的航天創業故事。陳穎的“造星”之路,也是北京乃至中國商業航天從“跟跑者”轉向“領跑者”的一個縮影。
創業之初
邊干邊學初創團隊鮮有航天背景
我國商業航天從無到有,隨著社會資本進入商業航天賽道,一批民營商業航天企業涌現。成立于2018年的銀河航天是我國商業航天以及衛星互聯網領域首家獨角獸公司。
成立7年來,銀河航天發射的30余顆自研衛星背后,是一個個銀河航天人“日拱一卒”努力的身影。他們與商業航天產業共同成長,見證并參與了中國商業航天的全面發展:從基礎設施建設到在軌衛星數量增長,從科技創新水平提升到人才體系完善,政策體系持續優化,應用場景不斷拓寬,全產業鏈快速發展。
出生于1989年的陳穎,是最早加入銀河航天的幾人之一?!霸诩尤脬y河航天之前,我從事工業信息化相關的工作,和商業航天領域關系不大。當時我還年輕,也沒成家,就想來大城市闖一闖,拓寬視野,就做了加入銀河的決定?!彼v述,當時公司在初創期,正在搭建第一批創業團隊。包括他在內的第一批員工很少有人具有航天背景,也對商業航天這個概念認知不多,都是摸著石頭過河,干中學。
在首發星之前,公司制作了兩塊開發板,搭載火箭第三級發射到太空中做環境測試。他們需要監測和記錄開發板在太空環境中元器件的溫度、性能等指標,并嘗試執行一些星上計算任務。通過這些早期的驗證,也積累了整星制造的早期經驗。
當初創團隊擴展到二三十人,領導層就啟動了第一個立方星項目?!白畲蟮氖斋@是學會了如何系統性搭建研制流程和規范?!标惙f回憶,2018年的中國商業航天產業已經初露光芒。銀河航天的團隊也初具規模,各個分系統都配備了相應人員。也有越來越多的同事加入,他們帶來了成熟完整的知識體系,也極大地充實了公司的技術力量。
公司邀請到哈工大博士畢業的任家棟,他是姿態和軌道控制系統(以下簡稱姿軌控)領域的專業人才。此后人才隊伍不斷擴充,公司逐步發展壯大,為后續首發星的研制打下了堅實基礎。
首星研制
解開“天書”從最難啃的骨頭開始
有了立方星的積累,首發星乘勢立項,其中姿軌控被認為是最具挑戰性的分系統之一,它涉及大量復雜的算法與邏輯。但作為創業企業,銀河航天還是決定在初期就自主研發,撿“最難啃的骨頭”。
在姿軌控中,陳穎負責軟件工作,他和同事此前沒有接觸過這個領域?!拔抑两襁€記得,拿到的任務書像‘天書’一樣難懂。任務書中的公式一條就長達數十行,而調整一個姿態可能需要組合使用幾十個公式。那段時間我的工作就是沒日沒夜地鉆研任務書,全身心投入到任務書的理解與分析中。”
如果對任務書理解不到位,軟件邏輯就會雜亂無章,甚至無法運行。遇到問題時,陳穎向任家棟請教,或打電話與技術專家溝通?!澳菚r的技術專家還在外地,我每天會跟他通話兩到三個小時。白天他上班,我就在晚飯后與他交流,常常一聊就到晚上九十點?!?/p>
因為任務書涵蓋了姿軌控的整個生命周期,必須一點一點拆解并弄懂,公司里每個人都是在這樣不斷學習、不斷探索中進步的。
首發星的研制工作逐步推進,也經歷了不少難關。首發星的定位是國內首套搭載Ka和Q/V頻段的低軌寬帶衛星。其中,Q/V天線需要姿軌控持續控制,使其始終對準地面站。為此,他們設定了地面站的目標方向,并規劃了一條跟蹤曲線,控制精度要求偏差不能超過0.05度。
2019年的夏天,陳穎和同事在廠房對Q/V天線進行測試。控制精度始終停留在0.5度,離目標非常遠。經過了從頭到尾全流程排查后,最終發現控制的地方多加了一個參數。這個不必要的積分項在系統運行中會逐漸放大,導致不穩定。修正這一問題后,系統精度成功穩定在0.03~0.04度之間,終于達標。
整個排查時間歷時一周,沒有目標,只能一點點試,壓力巨大的他們甚至一度自我懷疑。“大家都是以戰斗姿態、懷著創業決心加入團隊的,沒有人是為了安逸而來。”陳穎介紹,公司當時大約有50人,其中40余人為技術人員。每個人都專注于一件事——全力以赴完成首發星的研制。在人員、設備、資金都有限的情況下,大家“日拱一卒”,一步一個腳印地解決困難、推進項目。
首次發射
解決意外經歷人生中最漫長的一分鐘
摸著石頭過河,曲折總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出現。
2020年年初,迎來了首發星發射的日子。但發射前一晚,推遲發射的消息突然傳來,原因是衛星周邊的環境發現了氦氣泄漏。陳穎講述,技術負責人第一時間意識到這可能會影響已經安裝在火箭上的衛星設備,尤其是陀螺儀。雖然陀螺儀屬于密封件,理論上是封閉的,但氦氣分子極小,即便是微小的縫隙也可能被滲透,從而影響陀螺儀的正常工作。
為保險起見,他們撤掉了發射狀態,檢查后發現陀螺儀果然已經全部損壞。“我們馬上聯系北京的同事,幸運的是,他們從倉庫中找到了三四個備用陀螺儀,連夜坐飛機送到發射場。設備一到,我們立即進行了更換和測試,整個過程可以說是非常緊張而驚險的。因為如果當時沒有及時發現這個問題,衛星發射上天后,姿軌控將完全無法工作?!?/p>
2020年1月16日11時02分,銀河航天首發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升空。這是國內乃至全球第一顆Q/V頻段的低軌寬帶衛星。
成都是首發星經過的第一站,陳穎和同事要在這里參與飛控,接收第一軌的遙測數據。他坦言,這個工作從沒干過,研發階段一直在地面,五六百公里高的軌道上,衛星是否能真正精確對準地面上的一個點,心里還是存有疑慮的。
從發射到收到遙測數據,大約有40分鐘的“空窗期”。那40分鐘里,成都工作現場的氣氛格外嚴肅,誰也不知道任務到底是成功還是失敗。發射前,他們都知道過站預定的具體時間點,可當倒計時歸零后,遙測卻遲遲不來,大家一下子緊張起來。“20秒、40秒、59秒……”每一秒都顯得非常慢,終于到一分鐘,遙測數據來了。
陳穎說,這是他人生中最長的一分鐘,那一刻,整個大廳里的人歡呼雀躍,互相擁抱,非常激動、興奮,慶祝持續了10秒鐘左右。對于一個初創企業來說,首發星不能失敗,失敗了銀河航天可能就此止步。收到第一軌遙測數據并確保星上狀態正常,眾人懸著的心才算放了下來。
未來展望
吸引人才繼續向更高峰“攀登”
首發星的成功,讓銀河航天在中國商業航天領域的知名度得到逐步提升,也帶來了積極的影響力。在陳穎看來,最深的體會是更多優秀人才來到銀河,研發體系不斷完善,有了更多的創新突破。
在首發星階段,沒有現成“標準化”的東西可依,遇山開路、遇水搭橋,事情來了就想辦法解決,完全靠一點一點摸索。從首發星之后的02批衛星開始,流程體系不斷完善。如今,新員工加入后,只需一到三個月時間,就能順利進入狀態,把工作流程跑通。姿軌控小組每隔一段時間就有新人入職,現在小組已經從最初的兩個人發展到30多人。在姿軌控技術方面,銀河航天如今處于領先地位。
目前,銀河航天在姿軌控領域已經積累了三套基線軟件。其自研的動力學仿真系統,脫離了硬件依賴,實現了純軟件仿真。這是互聯網基因的極大體現,使用這套系統,能夠在一周之內完成所有單機的試飛,效率遠超傳統方式。
陳穎說,作為個人,他經歷了中國商業航天從起步到興起的過程,也見證了銀河航天從零起步的全過程。如今他已經在銀河航天工作了7年,回想那個令人興奮的2018年,他用“攀登”二字來形容。他認為,銀河整個初創團隊就像在登一座很陡峭的山,目標很明確——必須把首發星做出來。每個人都咬著牙往上沖,彼此協作、互相支持,力求最終“登頂”。銀河航天的探索從未止步于此。未來在姿軌控方面,銀河航天將圍繞星上云計算、星上智能處理,以及星間通信等能力展開攻關。
就在北青報記者結束采訪的當天,收到了一組最新消息:北京時間2025年8月4日18時21分,我國在海南商業航天發射場使用長征十二號運載火箭,成功將衛星互聯網低軌07組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據介紹,本次發射的一組衛星,由銀河航天承擔研制,這是民營商業航天公司首次批量研制此類衛星。
中國航天的未來,還有無限可能等著陳穎們去探索,去“攀登”。
·內存·
北京加快打造商業航天千億級產業集群
北京是我國航天事業的發源地,核心研發單位占全國50%以上,擁有大部分國家航天大型研發配套基礎設施和專業型技術人才。更有超300家商業航天領域高新技術企業集聚北京,產業規模超2600億元,商業航天百強企業、上市企業和獨角獸企業約占全國半壁江山。
北京的商業航天涵蓋了運載火箭、衛星制造、地面站及終端設備、衛星應用服務全產業鏈,產業鏈條國內最全。北京市產業基礎國內領先,目前,“南箭北星”格局初步形成。
其中,“南箭”在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豐臺區、大興區,聚集了全國70%以上的商業火箭整箭企業,擁有全國最全的火箭研制產業鏈,取得了火箭領域多個“第一”?!氨毙恰币院5韰^為主,集聚了一批商業衛星制造企業,形成了全國衛星制造產業鏈最全的聚集區,整星研制能力全國領先。
同時,北京深化市區協同,做強“南箭北星”。聚焦可重復使用火箭和低成本、批量化衛星兩條主線,積極謀劃高品質園區建設,深化產業空間布局。
在經開區瀛海鎮啟動建設“火箭大街”,占地97畝,建筑面積15萬平方米,首期投入超過25億元,目前已在周邊集聚近60家星箭相關企業,民營火箭整箭企業占全國70%以上,其中2024年新引進藍箭鴻擎等企業6家。
在海淀區北清路布局空天信息應用創新集聚區,首期以中關村壹號為啟動區,已掛牌“海淀區商業航天中心”,后續擬在西北旺鎮新建超20萬平方米集研發中試于一體的“衛星小鎮”。
在豐臺區建設“衛星互聯網產業園”,依托中國星網集團系統研究院與應用研究院兩大平臺落地匯集資源,2024年新招引7家商業航天企業落地。
在大興區啟動商業航天產業基地一期建設,目前219畝土地全部具備供地條件。
北京充分發揮在航天領域創新資源豐富的優勢,以政策先行先試、產品示范應用為驅動,為科技強國、航天強國建設貢獻北京力量。為加快推動商業航天創新發展,北京組建創新聯合體,開展30余項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搭建高能級創新平臺,解決產業重大共性技術需求,比如,圍繞可重復使用火箭、衛星互聯網、天基環境探測、新型空間動力等4個方向謀劃布局8個重點實驗室。設立“北京市可重復使用火箭技術創新中心”,統籌火箭型號任務開發等工作。
北京還將商業航天場景納入《北京市2024年科技新場景工作要點》,統籌推動在自然資源、森林防火、建筑工程、氣象監測等行業推廣場景應用,發布首批商業航天十大典型應用場景。支持成立中關村亦創商業航天聯盟,構建運載火箭、衛星研制、衛星應用、型號配套等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合作平臺。根據《北京市加快商業航天創新發展行動方案(2024-2028年)》,到2028年,北京商業航天創新能力顯著增強,產業能級明顯提升。面向產業創新發展的基礎研究不斷加強,形成一批原始創新成果。產業規模持續壯大,引進和培育500家以上高新技術企業、100家以上專精特新企業和10家以上獨角獸企業,上市企業數量超過20家。“南箭北星”產業空間格局進一步深化,建成2個特色產業聚集區和若干特色產業園,壯大商業航天千億級產業集群。
文/記者宋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