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mc4e"></ul>
  • <ul id="smc4e"><sup id="smc4e"></sup></ul>
    <ul id="smc4e"><sup id="smc4e"></sup></ul>
    <ul id="smc4e"></ul>
  • <ul id="smc4e"></ul>
  • <abbr id="smc4e"></abbr>
  • <strike id="smc4e"></strike>
  • 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綜合欄目>>政商動態

    涼山會東:茶山桑田織“綠金”,智慧賦能鄉村興

    2025年07月01日16:53 |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小字號

    近年來,涼山州會東縣堅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線,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始終把產業發展作為鄉村振興治本之策,依托獨特資源優勢,探索出“智慧農業為引擎、特色產業為支柱、林旅融合為突破”這樣一條富有地域特色、彰顯生態價值的實踐之路,勾勒出一幅“產業旺、農民富、生態美”的鄉村全面振興美景圖。

    產業升級強根基:萬畝芒果樹結出“鄉村振興果”

    仲夏六月,又到了芒果飄香的季節。6月16日,走進會東縣鐵柳鎮可河村,連綿的山坡,褐色的土地,一棵棵芒果樹整齊排列,成串的芒果掛滿枝頭,微風吹過,一個個色澤亮麗、個頭勻稱的芒果搖搖欲墜,濃郁誘人的甜蜜果香撲面而來,讓人垂涎欲滴。

    沿著村道繼續前行,隨處可見果農們忙著采摘、分揀、裝箱……一派繁忙的景象。

    “家里有10多畝地,又流轉了30多畝,全都種的芒果。”正在果園里采摘的鐵柳鎮可河村芒果種植大戶王向科擦了把汗說,這幾年芒果行情相當不錯,好的年頭收入在50萬元左右,差點的時候也有30多萬元,效益非常好。他感慨道:“芒果產業發展起來以后,我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改善,日子越過越好了?!边@正是會東特色產業“品牌創立+聯農帶農”機制發揮效力的生動寫照。

    芒果種植為群眾走出了一條增收致富的新路子。據了解,芒果是可河村傳統的經濟林木,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實施,鐵柳鎮因勢利導,把芒果種植作為當地的特色農業產業進行重點打造。目前,全鎮形成了覆蓋可河村、上進村、花山村,面積達2萬余畝的規?;N植集群。

    為確保群眾“種得出、銷得掉、賣得好”,鐵柳鎮積極引導農戶標準化種植、科學化管理,全面推廣生物肥料和病蟲害生物防治技術,全力夯實芒果品質根基,努力拓寬銷售渠道,同時深化農旅融合發展,著力構建“萬畝芒果林與綠水青山交相輝映”的格局。

    2023年,會東縣成功申報四川省攀西晚熟芒果產業集群,獲得相應政策及資金支持,鐵柳鎮正是該項目的核心區域。會東以此為契機,進一步發展芒果產業。2024年,全縣芒果總產量達到4.5萬噸,全產業鏈總產值達到92300萬元,果農人均收入24500元,帶動296戶脫貧戶、1364名脫貧人口持續增收,增加3個脫貧村村集體收益270多萬元,有力推動了當地產業發展,群眾增收成效明顯,為鄉村全面振興注入強勁動力。

    智慧農業提質增效:一張蠶繭織就“數字蠶桑”新圖景

    在嘎吉鎮的會東縣糧?,F代農業產業園,一張小小的蠶繭正演繹著“數字蝶變”。今年春繭單產達45公斤以上,同比增長9公斤,綜合均價57.85元/公斤,柏巖繭站蠶農收入預計突破120萬元。

    蠶農王宗榮熟練地操作著智能供育系統,通過手機APP精準控制蠶臺自動噴灑裝置,為小蠶提供適宜生長的溫濕度,讓小蠶發育得更加健壯。他感慨道:“以前養蠶全憑經驗,要開窗和開門換氣;現在手機能監控溫濕度,智能供育系統還能為養育小蠶自動調節溫濕度,單軌運輸車送桑葉,省力又高效!”據了解,智慧農業帶來的便利和效益,正吸引著更多年輕人返鄉投身現代農業。

    這正是嘎吉鎮推廣“智慧蠶?!蹦J降某晒?。通過智能供育系統與滴灌系統的聯動,不僅確保小蠶發育期的營養供給標準化,還使蠶體強健度提升15%,勞動成本降低30%左右,蠶繭質量顯著提升。同時,依托“企業+合作社+農戶”機制,引入先進技術,推廣標準化共育室和綠色防控技術,單產增幅不斷提高,真正實現了蠶繭單產、產值“雙增長”。嘎吉鎮的實踐是智慧農業“技術適配+普惠推廣”模式的典范,有效降低了應用門檻,惠及普通蠶農。

    此外,嘎吉鎮采取“桑+糧+豆”復合種植模式,在桑園間隙套種大豆等作物。全鎮糧桑融合面積達萬畝,帶動40戶脫貧戶,戶均增收5000元,土地綜合效益提升40%。

    蠶農王宗榮的賬本見證著這一變化:以前每季養8張蠶,賣3萬元左右,一年下來純收入只是10來萬元;現在采用“糧桑融合”模式,51畝桑園套種黃豆等作物,畝均增收3000元以上,加上養蠶收入,年純收入超過20萬元。

    在產業升級的同時,嘎吉鎮探索農文旅融合,開發共享桑園、共享蠶棚、飼養體驗、采摘體驗等項目,讓蠶農互助發展,讓游客們來到田間地頭親自體驗采桑喂蠶的樂趣,推動產業從“賣蠶繭”向“賣體驗”轉變。會東縣相關負責人介紹,這種農文旅融合發展模式,是會東經驗中最具推廣價值的“可復制基因”之一。

    從“一粒繭”到“多元產業”,嘎吉鎮用科技解鎖傳統產業新活力,以融合思維打開共富之門,為鄉村振興提供了“糧桑作答、文旅添彩”的生動樣本。

    林旅融合探新路:從“綠葉子”到“金鏈條”的生態價值轉換

    會東縣淌塘老鷹茶現代林業園區被評為“涼山州級現代林業園區”,意味著該縣在特色林業產業培育和生態價值轉化方面取得重要突破。目前,淌塘鎮老鷹茶種植面積達3000余畝,2024年產值突破5000萬元,帶動1000余戶茶農增收,戶均收入4.8萬元,形成“園區帶產業、產業促增收”的良性循環。

    “我家種了20多畝茶樹,現在直接把鮮茶賣給公司,再也不用擔心銷路不好賣不出去,收入有保障,也比種莊稼效益好很多?!碧侍伶偮樘链逅慕M茶農陳加才的話語里透著踏實。

    面對傳統粗放經營模式與市場需求的脫節,2012年,淌塘鎮綠康老鷹茶種植專業合作社應運而生,117戶茶農抱團發展,將種植規模擴展至2000余畝。2022年,會東縣綠康老鷹茶有限責任公司成立,以標準化生產提升品質,打造“綠康”品牌,通過“線上線下”雙渠道將茶香送往廣州、深圳、重慶等城市。通過“生態提質、特色品牌”建設,淌塘老鷹茶實現了從產品到品牌的躍升,成為撬動該區域鄉村振興最顯著的創新點之一。

    作為產業“領路人”,公司負責人張友清見證了產業蛻變:“從合作社到公司,我們就是要帶領茶農走規范化路子?!边@番探索切實改變了茶農命運——麻塘村四組茶農胡正平曾因單打獨斗陷入“好茶賤賣”困境,如今新茶一下樹就能直供合作社,“統一加工銷售,價格有保障,咱只管種好茶!”

    全鏈條優化不僅托起致富夢,更讓產業煥發活力。2024年全產業用工量達4000人次,發放勞務費用60萬元。淌塘鎮老君洞村村民李興蓮每天在家門口掙160元,“賺錢顧家兩不誤,這份工作太巴適了!”

    淌塘鎮以此為模板,創新模式,堅持“建群強鏈”,通過優化結構、建設加工園區、延伸產業鏈提升產值,在擦亮老鷹茶、牛油果等“金字招牌”的同時,挖掘甜當歸、淌塘蘋果等資源,推動林業資源向“生態+經濟+旅游”多元價值轉化,探索“一村一品”產業興村之路。負責人介紹,淌塘鎮的可持續發展性就體現在持續推廣生態種植技術、推動特色產業精品化發展、不斷做優區域品牌、嚴格把控質量關,以增強市場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

    系統思維繪新卷:三輪驅動下的鄉村振興路徑

    縱觀會東縣從智慧農業科技賦能到特色產業集群發展,再到林旅融合的生態破題,其“智慧+特色+生態”模式的核心競爭力日益凸顯。它通過科技賦能、資源稟賦深度整合與生態價值高效轉化,構建了差異化、可持續的鄉村振興路徑。

    會東縣正以系統思維推動鄉村振興戰略落地。通過政策引導、主體培育、模式創新三輪驅動,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勝勢,一幅鄉村振興的壯美畫卷正在會東大地徐徐展開。會東縣相關負責人總結其鄉村振興的精神內核,正是“科技賦能、生態轉化、聯農共富”。

    下一步,會東縣將繼續深化改革創新,在數字農業、綠色金融、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等領域先行先試,持續釋放鄉村振興新動能。對于廣大欠發達地區而言,會東經驗中農文旅融合發展、智慧農業的“技術適配+普惠推廣”模式、特色產業的“品牌創立+聯農帶農”機制等“可復制基因”,特別是優先選擇“智慧技術+特色單品+生態復合”的差異化路徑,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馮正梅、胡方曉)

    (責編:章華維、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