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方志護,花荄走上新“花路”

“有女莫嫁貓兒溝,紅苕芋子都難收?!痹浀呢垉簻希F得叮當響,外地姑娘不愿意嫁過來,本地姑娘也以嫁到外地為目標。但是現在,這里成了遠近聞名的旅游打卡點。
貓兒溝景區,位于四川省綿陽市安州區花荄鎮。這里有翠綠的水稻田、豐富的果產、靜謐而整齊的村居……藍天白云下,歷史記憶、現代產業與生態旅游在此深度融合,處處是鄉村振興的生動圖景。
花荄這個地名,有著《漢書》“清陽浮動,根荄以遂”的意境,其由來與唐代將軍花衡芝有關。據記載,花衡芝將軍曾在此地征戰并封侯。他利用當地盛產的紅砂石和云石修建了一條長約500米的街道,民間稱之為“花街”,又名“花街場”。后來,“花街”演變為“花荄”,有“春風和煦,草木萌動”之美意。鎮如其名,步入花荄,映入眼簾的是蝶繞芳花、綠意叢生的美景。
聯豐村街道旁,蜜蜂采花。實習生唐藝娟攝
在花荄鎮聯豐村村史館內,由綿陽市地方志編纂中心協助考證、征集的歷史記憶靜待開啟。村史館收集了上個世紀村民們的農具、器具、老照片等,是鄉土文化的活態載體。館內,三峽牌落地扇、老式自行車、DVD機、收音機等飽含年代感的生活器具,與照片墻定格的往昔面容交織,拼貼出上世紀的村落生活圖景。
上世紀80年代的老照片。實習生唐藝娟攝
一張上世紀八十年代的黑白影像尤為醒目:一位村民正收集用石磨碾碎的糧食,身后是低矮的土坯房?;蛟S在那個年代,吃飽穿暖便是每個人最質樸的心愿。時光荏苒,在如今的航拍圖上,蜿蜒的水泥路串起錯落有致的農舍。新時代的聯豐村利用優越的自然條件,助力當地的種植業蓬勃發展。在村史館內的數字化農旅展示墻前,當地講解員自豪地說:“現在的產業園區都有配套的冷鏈運輸,花荄鎮的農產品可以運往全國各地。”科技的發展與產業的落地,讓該地村民物質條件充足,精神生活豐滿。
產業園區鳥瞰圖?;ㄇD鎮黨委供圖
留得住鄉村記憶,也抓得住時代機遇。在花荄鎮九合村里,有一大片綠油油的柑橘林,是綿陽市安州區柑橘現代農業園區的核心地帶。這片生機勃勃的“橘?!笔窃趺磥淼哪兀看妩h委書記卿官松,是關鍵人物。
卿官松主動到眉山考察學習雜柑種植經驗,立志帶領鄉親們致富。有了目標,但群眾種植意愿不高,怕虧本、不賺錢怎么辦?他一方面發揮組織優勢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組織18名有技術、愿意發展產業的黨員成立產業黨支部,讓村組干部先種、黨員先種;另一方面,從眉山引進種植大戶,流轉土地種植柑橘,發展一批“先吃螃蟹的人”。通過實實在的干,群眾慢慢地發現了“甜頭”,便有了“興趣”,開始自發種植柑橘。卿書記深知人才是產業筋骨,他四處奔走打造柑橘產業服務中心,又請來省農科院專家指導,培育出400余名懂技術、善經營的“土專家”“田秀才”,共同打造出這片橘林園區。如今的園區,連片種植春見、甘平、愛媛等7個品種柑橘,核心區面積達1.5萬畝,輻射周邊紅武、聯豐等村種植面積共計2萬畝,大大帶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
站在瞭望塔上遠眺,“年產量6000萬斤,產值2.4億元”不再是抽象的數字。連綿不斷的柑橘林結出的是造福村民的果實,映襯著鄉村振興的蓬勃生機。
現代農業園區。實習生唐藝娟攝
花荄鎮的發展,植根于田間,借力于文化。它以“農業+文旅”模式,走出了一條獨特的鄉村振興之路。通過地方志的志書編撰和村史館的建設,發掘當地的冉駹國文化和東晉益昌縣址歷史,讓此處的鄉村旅游擁有了深厚的文化內涵。當地人深諳“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道理,依托得天獨厚的山水田園風光,打造出以農業產業觀光、農事農耕文化體驗、游樂休閑度假為一體的鄉村旅游度假區。
景區深處的豐澤園,是寓教于樂的生動課堂。游客們來到這里,在休閑娛樂的同時,也感受到植根鄉土的奮斗精神。
豐澤園。實習生唐藝娟攝
過去的聯豐村基礎條件差、群眾增收難,是一個落后村。貓兒溝農莊,是村里2008年建成的第一家農家樂,最早是由2個老舊的農家院改造而成,只有三四間房屋、五六張桌子?!爸按謇镎w基礎條件很差,環境也不好,農家樂客人不多。”一位村民回憶道。如今,隨著基礎設施建設和人居環境整治的不斷完善,貓兒溝農莊的生意日益紅火。農莊內的美景和香氣,是農旅融合成果的印證。
彩旗迎風飄飄舞,大紅燈籠高高掛,花荄鎮的文旅融合日子越過越紅火。游客在這里既能釣魚、品茶,又能享受地道的農家菜、柴火雞、燒烤等美食。目前,在貓兒溝農莊周邊的花城果香景區內,種植果蔬24000余畝,有農家樂30余家,繪就了“果間菜、房前花、荷下魚、園中游”的鄉村新貌,初步形成了三產互動發展新格局。
與此同時,綿陽市地方志工作者們持續關注并記錄著花荄鎮的變遷和發展,為總結推廣“花荄經驗”積累了詳實的案例素材。
花荄鎮貓兒溝農家樂。實習生唐藝娟攝
花荄鎮有文化記憶,還有炊煙裊裊。故鄉青山綠水煥新顏,生活水平步步高,召喚著外出的年輕人返鄉建設?;ㄇD鎮花城果香片區的“創業明星”李蕊伶便是其中一員。大學畢業后在外做裝飾設計的她,看到家鄉環境巨變、鄉村旅游興起,毅然回到老家創辦了“李二狗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公司名字接地氣,業務也“土氣”。她利用當地優越的水土資源,種起柑橘、桃子等水果,還利用宅基地建立了露營基地,年營業額能達到250萬元。而在花荄鎮,像李蕊伶這樣懷揣熱忱回鄉建設的新農人,正如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
產業園區鳥瞰圖?;ㄇD鎮黨委供圖
農業文旅齊邁步,數字賦能“安橙”香。花荄鎮積極順應科技迭代,依托綿陽市地方志部門的幫助建館護史,不忘來路;作為“四川省鄉村治理示范鎮”,花荄秉持文化與制度的雙自信,正闊步走在鄉村振興的新“花路”上。(劉海天、實習生唐藝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