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核酸四面體產業發展論壇在成都舉行

6月29日,中國化學會第十二屆DNA納米技術研討會暨2025第二屆核酸四面體產業發展論壇在成都舉行。論壇聚焦核酸四面體技術最新發展,吸引了來自國內外的院士專家、臨床科研學者與產業界代表齊聚成都,共同探討核酸納米技術特別是框架核酸四面體平臺的最新進展與未來趨勢。
本屆論壇由口腔疾病防治全國重點實驗室、四川大學華西口腔醫學院(華西口腔醫院)、國家口腔醫學中心、國家口腔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四川省口腔生物材料工程中心主辦,成都云海四面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承辦。論壇設置主題報告、圓桌論壇、成果展示等板塊,突出技術、產業、應用融合發展的特色。
自2024年首屆核酸四面體產業發展論壇成功舉辦以來,該技術在核酸結構設計、智能藥物遞送、轉化醫學等多個領域取得系列突破。過去一年中,該技術在眼科、神經系統疾病和皮膚健康等方向均取得實質進展,展示出強勁的轉化潛力和廣闊市場空間。
四川大學副校長葉玲在致辭中指出,核酸四面體技術作為具有顛覆性潛力的前沿突破,不僅承載著服務國家重大需求的戰略使命,更將成為驅動生物醫藥產業升級的核心引擎,為攻克重大疾病、提升人民健康水平提供全新解決方案。
“學校在生物醫藥研發方面具有獨特優勢,充分發揮百年名校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特色,在生物醫藥領域構建了完整的創新生態。”她說,“特別是在框架核酸領域,我們的研究團隊實現了從‘跟跑’到‘并跑’再到部分‘領跑’的跨越式發展。”
她呼吁,高校和科研機構應充分發揮自身在基礎研究和人才培養方面的優勢,為企業提供更多的技術支持和人才保障;企業應充分發揮在市場轉化和產業化方面的優勢,將高校和科研機構的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際生產力。“通過產學研的深度合作,我們能夠更好地整合各方資源,形成推動健康產業發展的強大合力。”
中國科學院院士樊春海在致辭中表示,自己作為深耕DNA納米技術領域二十年的研究者,見證了框架核酸技術從基礎研究到臨床轉化的完整歷程。他指出:“特別是核酸四面體技術,以其獨特的結構可編程性和生物相容性,在精準醫療、靶向藥物遞送等領域展現出革命性的潛力。”
“最讓我感到振奮的是,我們不再僅僅滿足于實驗室的創新。核酸四面體技術已經開始在臨床上展現力量,比如在針對一些棘手的眼底疾病、抗擊腫瘤、罕見病治療的戰斗中,都取得了非常鼓舞人心的進展!”樊春海說,“這讓我們更加確信,把實驗室里的‘金點子’,變成守護老百姓健康的‘金鑰匙’,就是我們這一代研究者最光榮的使命!”
據介紹,框架核酸四面體是一種由四條特定序列DNA單鏈自組裝形成的納米結構,具備精確的三維空間結構、良好的剛性與高度可編程性,已成為新一代智能藥物遞送平臺的核心載體。
在眼科方向,核酸四面體平臺被用于精準遞送治療分子至眼底病灶,在新生血管性黃斑變性動物模型中顯現出顯著療效,目前相關緩釋凝膠劑型產品已進入臨床前研究階段;在神經系統疾病方面,框架核酸四面體可以經鼻入腦,將治療分子快速精準遞送至中樞神經系統的,臨床前研究已在阿爾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模型中取得初步成果。
此外,在皮膚與毛囊健康領域,框架核酸四面體搭載中藥單體,可實現對毛囊的高效靶向遞送。數據顯示,相關實驗中毛囊活性提升高達150%。依托平臺模塊化設計與AI輔助篩選,相關產品開發周期大幅壓縮,從概念到上市僅需約90天,成為框架核酸技術在大眾個人護理品類的創新應用典范。
技術成果頻出的同時,以成都為代表的核酸產業基地也在加快集聚發展動能。作為本屆論壇的承辦方,成都云海四面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依托林云鋒教授團隊,聯手“口腔疾病防治全國重點實驗室”共建聯合“工程研究中心”,持續產出核酸四面體相關專利,保持全面的技術領先性、趨勢主導性和產業轉化方向的豐富性。同時,通過專利授權、專利入股、專利轉讓等方式,與全球產業伙伴分享框架核酸領域的前沿研究成果,共同推動該領域的科研成果轉化與產業化。
“此次論壇不僅是學術交流的高端平臺,更是推動合作、凝聚共識、加速轉化的產業引擎。” 成都云海四面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希望通過此次活動,進一步強化政產學研協同機制,加速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瓶頸,推動中國核酸藥物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
![]()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