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發布系列方案,打出污染治理“組合拳”
全年要實現306個優良天

污染防治目標
大氣污染防治:全年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到306天、PM2.5濃度達到每立方米35.4微克以下、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
水污染防治:市控及以上斷面水質優良比例維持100%、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國家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達到100%
土壤污染防治:耕地安全利用率達94%以上,土壤環境質量穩中向好
噪聲污染防治:到2025年底,成都市噪聲污染防治管理制度基本建立
應對氣候變化:持續推進近零碳排放區場景建設,做好國家氣候投融資試點工作,推動“碳惠天府”用戶數突破350萬
2025年,成都將如何做好污染防治各項工作?近日,記者從成都市生態環境局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成都市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辦公室印發系列方案,分別從藍天、碧水、凈土、噪聲、應對氣候變化五個方面,打出一套全市污染治理“組合拳”。
鎖定三大核心目標,著力能源結構和產業結構調整
根據《成都市2025年大氣污染防治工作行動方案》,成都將圍繞全年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到306天、PM2.5濃度達到每立方米35.4微克以下、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三大核心目標任務發力。
“圍繞該目標,成都將開展協同降碳、控車減油、治污減排、清潔降塵、綜合執法和科技治氣六大專項行動,逐一破解大氣污染治理難題。”成都市生態環境局大氣環境處副處長胥寧介紹。
梳理六大專項行動的具體舉措可以發現,能源結構和產業結構調整是重要抓手。在能源結構調整上,2025年,全市將新增新能源汽車20萬輛、充電樁2萬個以上,打造7個低碳交通示范區和1個綠色物流示范區,至少淘汰8萬輛國三及以下排放標準老舊車輛。在產業結構調整上,將強化VOCs(揮發性有機物)全流程管控,力爭全市39個重點行業規上企業中,環保績效先進企業占比同比提升10個百分點。
揚塵治理也很關鍵。針對工地揚塵,2025年,成都市城鎮新建房屋建筑工程全面執行綠色建筑標準,大力推動綠色標桿工地建設;針對道路揚塵,成都要求“5+2”城區道路機械化清掃率達85%以上,其他區(市、縣)達75%以上。
加大飲用水水源保護力度,加快建設“無廢城市”
近年來,成都市市控及以上斷面優良水體率達到100%,并保持穩定。“但老百姓房前屋后的水體水質仍不容樂觀。”成都市生態環境局水生態環境處二級調研員曾章勇表示。
對此,《成都市2025年水污染防治工作實施方案》明確六大行動26條措施,提出3個100%的目標。在飲用水水源安全方面,曾章勇表示,成都將在20個縣級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搭建全天候高空視頻智能監控系統,24小時不間斷捕捉水源地保護區及周邊違法、違規活動,推動保護工作由“人防”向智慧化“人機協防”轉變。
在土壤污染防治方面,成都市生態環境局土壤與固體廢物化學品處處長楊勇介紹,成都正著力構建土壤污染防治全鏈條治理體系,在保障糧食安全、優化人居環境、注入綠色動能的同時,建立政府主導、企業擔責、公眾參與的多方協同機制,加快建成“無廢城市”。
噪聲污染防治也是市民十分關心的領域。對此,2025年,成都市噪聲污染防治工作以降低噪聲投訴量、改善聲環境質量為目標,提出六大行動、71條工作措施。“成都將對社會生活噪聲、建筑施工噪聲、交通運輸噪聲和工業噪聲實施分類治理;同時,推動噪聲污染防治新技術、新裝備的應用,通過智能監測網絡和監管平臺,對重點投訴點位‘對癥施策’。”成都市生態環境局機動車污染防治處副處長曾令凱介紹。
此外,為應對氣候變化,2025年成都堅持減污降碳協同、減緩和適應并重,加快深化低碳城市和氣候適應型城市“雙試點”建設。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吳亞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