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里會外|C位亮相茶博會 新茶飲為川茶添活力

5月,蓉城又聞茶香。
今年,近2000家中外茶企共赴一年一度的春季茶業盛會——第十四屆四川國際茶業博覽會(以下簡稱“茶博會”)。
和往屆“茶博會”一樣,來自各地的名優綠茶、工夫紅茶、茉莉花茶、優質黑茶等優勢品類齊聚蓉城,吸引前來逛茶博會的茶客們喝茶、品茶、買茶,開啟以茶會友模式。
茶博會上的成都主題館。人民網記者 朱虹攝
記者在展會現場發現,今年不少展區的C位都有新茶飲品牌的身影。川言茶語、茶茶師、熾茶、凍干閃萃白茶咖啡等傳統企業推出的新茶飲品牌繽紛登場,受到茶友追捧。新茶飲賽道為川茶產業發展注入新活力,也為觀眾帶來了豐富的參展和場景化消費體驗。
“口感清甜、茶味很濃,味道挺不錯的。”游客陽紅在自貢展區邊品嘗邊感嘆,“龍都香茗茉莉花茶和其他品牌的茶飲比,口感不輸。”
“自貢榮縣作為四川的重要產茶區,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孕育出品質卓越的茶葉。”龍都香茗副總經理曾怡說,“這款茶飲推出到現在,線上線下訂單已經有近一萬件了,銷售額差不多有50萬左右。作為我們闖入新茶飲賽道的主推產品,目前發展了7500家經銷商。”
萬源市杯來茶往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展出的茶產品。人民網記者 朱虹攝
記者來到達州展區,發現新式茶飲在這兒也刮起了勁風,產品輕松“拿捏”流量密碼。
“今年推出的新產品,配料簡單,里面有大竹白茶、李子、蘋果、桑葚,酒精度數只有4-6度。”萬源市杯來茶往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展出的茶產品吸引不少年輕人陸續來購買。工作人員陳諾一邊忙著向客人們倒茶酒,一邊向記者介紹。“我們通過凍干閃萃技術,推出了白茶咖啡、烏龍茶、花茶、人參陳皮白茶等新式茶飲。區別于傳統茶類,新式茶飲可搭配牛奶、氣泡水等沖泡,口感更好,更時尚,比較符合年輕人的生活方式。”
“一袋精心拼配的茶粉倒入礦泉水瓶搖一搖,馬上就可以喝到茶香濃郁的果茶。”陳諾在演示沖泡的過程中說,這些產品解決了茶葉難儲存的痛點且方便攜帶,很受年輕人的喜愛。“另一款產品是我們和綜藝節目聯名推出的,非常受歡迎。去年夏天,我們在電商的銷量一直穩居茶類第三。”
同樣錨定年輕人追求便捷茶飲的蜀茶集團,今年茶博會期間,除了茶飲,現場還展示了與三星堆的文創聯名,融入川劇元素的茶具也吸引了游客的目光。
“從2018年成立,2019年開始布局,蜀茶集團區別于傳統茶企業務。2020年進軍新茶飲原料供應,在塑造供應鏈品牌的過程中,逐步提升公司在新茶飲市場中的競爭力和市場份額。”蜀茶集團總經理陳思遠說,企業的目標是成為全球新茶飲供應鏈綜合服務商,將新式茶飲的“流行風尚”注入傳統茶業。“年輕人在新茶飲中體味到茶的魅力,再去了解傳統茶文化,帶動傳統茶產業的增收,構建起‘老茶新喝’的產業生態,實現品牌破圈與價值增值。2023年,我們全年銷售額4.3億元,2024年達到10.1億元。其中,新茶飲產品及相關產品銷售占到了90%以上。”
四川是茶葉大省。作為國家規劃的長江上中游名優綠茶和出口茶優勢區,2024年,全省茶產業綜合產值達到1200億元。依托茶葉資源稟賦和消費市場活力,在新茶飲賽道,被用作名優茶原料的川茶,也為傳統茶企和茶農帶來新的增收點。
納溪區護國鎮梅嶺村二月亭抹茶基地。瀘州市納溪區農業農村局供圖
“4月9日正式運行,生產車間雖剛開工,就有客戶上門求貨。”瀘州云蔚抹茶茶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愛民去年才與一家外地茶企聯手成立企業,眼下訂單已供不應求。
“茶樹鮮葉經過攤涼、切葉、除渣、蒸青等工藝流程,最終制作出抹茶前端產品——碾茶,目前公司擁有4條碾茶生產線,正式開始生產十余天,幾乎每天消耗鮮茶葉45000斤。”李愛民說,預計每年可在盛葉期生產90天左右,目前,1200畝抹茶原料基地已經全部投產。
前所未有的抹茶產業,對于瀘州納溪區來講是一次突破,更具市場前景。李愛民說,下一步,將重點以碾茶和抹茶研發與生產為抓手,全力打造四川最大的抹茶加工企業,力爭3年內實現產值破億元。
同樣,新茶飲也為四川宜賓筠連縣的茶企和茶農帶來商機。去年,筠連茶業有限責任公司才投產了新茶飲原料車間,今年就開啟了全負荷運轉模式。這里加工的不是普通茶葉,而是奶茶界的“內核”——專為“頭部飲品”定制的香茶原料,現在每天可初制加工鮮葉30萬斤。
滿載鮮葉的運輸車有序駛入廠區后,工作人員將鮮嫩的茶葉送上傳送履帶,自動化生產線隨即啟動。新茶飲原料加工車間主產的香茶、烘青等產品,憑借穩定的品質和規模化供應能力,已吸引多家全國知名茶飲品牌和茶商對接合作,駐場提貨。
筠連茶業有限責任公司鮮葉加工。企業供圖
“筠連茶業有限責任公司,除了新茶飲車間,還打造了名優綠茶和紅茶加工車間,三個標準化車間滿負荷生產每天可加工鮮葉近60萬斤。”筠連縣農業農村局茶產業發展中心主任何美樟告訴記者,以前許多茶農以生產明前茶為主,夏秋茶為輔,明前茶雖然價格高,但產出期短,夏秋茶相對時間較長,但價格較低。“新茶飲的市場需求提高了夏秋茶的利用率,讓原本一斤9毛錢的夏秋大宗茶提升到了1塊5一斤,農戶每畝增收500—600元。新茶飲市場對鮮葉需求,也提高了全年鮮葉的采購價。”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