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群眾全程參與”模式 打造高標準農田建設“遂寧經驗”

在遂寧市大英縣蓬萊鎮,村民冷盛志吃過早飯后就穿上了“以工代賑”的紅馬甲,扛著鐵鏟子,忙碌在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工地上。冷盛志不僅是項目的建設者,更是項目質量的監督人。“高標準農田關乎糧食安全與農民切身利益,我有責任把好質量關口。”冷盛志一邊清理溝渠,一邊說。
作為四川省高標準農田整市整區域推進示范市,遂寧以“以工代賑”、群眾監督、“三級責任體系”等創新舉措,全面提升項目建設質量與綜合效益,目前已建成高標準農田169.69萬畝,并完善了適合川中丘陵地區實際的《遂寧市高標準農田建設技術細則》。
探索“以工代賑”,村民全程參與項目建設
走進桅桿壩村,金色的麥浪此起彼伏,成為村里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該村1500畝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已進入收尾工作。
冷盛志熟練地用鏟子清理著溝渠里的渣土。“我一天能掙120元,從去年3月底到現在大概掙得有3萬元左右了。”他笑著說。
在這次項目建設中,像冷盛志這樣參與建設的村民就有240余人。
“去年,我們在桅桿壩村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中試點采用‘以工代賑’的模式,村民主要負責項目中施工難度低、機械作業量少、工程措施相對單一的工作,免費培訓后就上崗。”大英縣現代農業發展服務中心副主任錢禮說,這種方式不僅拓寬了村民的就業渠道,更讓村民滿意的是還能全程參與項目監督。
“村民最擔心的是施工方偷工減料。”冷盛志說,不管是材料采購,還是修建、質量監管,都有村民參與,“自己的田自己建,心里更踏實。”
“村委會專門成立了項目理事會,負責施工組織、材料采購、賬務管理、質量監督等工作。”桅桿壩村村支書劉建華說,通過由行業主管部門、業主單位、設計單位、施工單位、項目監理、鎮村干部、村民代表組成的“七方聯審會商”,群眾意見可直通設計和施工環節。
讓劉建華感到自豪的是,從去年3月底高標準農田建設以來,他們利用小麥和水稻種植的時間差,在農田空閑時段搶抓工期,沒有耽誤一季莊稼種植。不僅如此,農田租金還翻了一倍,“建設效率和群眾滿意度實現‘雙提升’。”
聘請“退二線”干部,筑牢一線監督防線
在位于蓬溪縣吉祥鎮雙江村的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現場,56歲的何法在查看了灌溉渠排水口和進水口后,又仔細檢查了渠墻勾縫,以及兩側土方回填情況,黝黑的臉上掛著汗珠。“砂漿勾縫需要飽滿,土方回填需要再夯實。”何法轉頭對施工方負責人說。
作為“退二線”科級干部,何法現在有了新身份——高標準農田建設監督小組成員。2024年,蓬溪縣創新高標準農田建設監管舉措,由縣委、縣政府統籌安排具有豐富基層工作經驗的退二線科級干部組成高標準農田建設監督小組,全程駐點聯系高標準農田建設,參與項目監督與管理工作。
與何法一同加入社會監督員隊伍的還有鐘富全、陳勁松等3名老同志,他們曾是鄉鎮黨委書記、鎮長、縣人大主席,如今每天穿梭在田間,成了項目質量的“守門人”。
“我們2024年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涉及6個鄉鎮48個村,共6.5萬畝。”蓬溪縣農業農村局農田建設管理站站長冉清坦言,時間緊任務重,加上人手力量不足,給項目監管增加了一定難度。“社會監督員不僅全程參與項目施工進度、質量、資金使用等監管環節,還積極組織施工單位與群眾做好溝通協調,既提升了項目監管質效,也大大提升了群眾滿意度。”
“土地是筑牢天府糧倉的根基,可馬虎不得!”何法說,在一次巡查中,他們發現灌溉渠排水口和進水口設置不合理,當場要求施工單位停工整改,并報業主和主管部門,引起參建單位重視。
建立“三級”責任體系,實現全鏈條閉環管理
連片的沃野上,阡陌縱橫,溝渠相通。在安居區保石鎮保石村高標準農田建設現場,幾輛水泥罐車來回穿梭在正在硬化的生產道路上。
“眼看要大春生產了,為確保田的平整度,我建議等關水后再進行一次找平。”保石村三社社長陸紹軍剛從田間回來就遇上掛片負責該村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副鎮長黃何和村支書胡應偉。
“我們已經提前給施工方說好了,您放心!您這個質量監督組組長如今也是半個專家了。”胡應偉笑著說。
2024年8月,安居區出臺了《遂寧市安居區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實施管理辦法》,該辦法明確了區主管部門、屬地鎮村責任,創新建立“區鎮村”三級責任體系,即區級統籌、鎮級落實、村級執行,形成“規劃—建設—整改—驗收—交付—管護”全鏈條責任閉環。
“傳統高標準農田建設中,責任主體多集中在區級及以上政府,而‘區鎮村’三級責任體系將責任細化到鎮、村層級,尤其突出了村級組織的直接管護職能,如日常巡查、矛盾協調、設施維護等,填補了‘最后一公里’的責任空白,是治理重心下移的創新。”安居區農業農村局農建股負責人何陽彬說。
“良田不僅要建得好,還要管得好。”何陽彬介紹,在項目建成后,一方面會按照“誰使用、誰受益、誰管護”的原則,簽定管護責任書,明確管理責任人。另一方面將整合維修基金、農田建管保險,形成長效管護機制。
據統計,2024年,遂寧全市完成糧食播面418.7萬畝,同比增加0.62%,增幅居全省第1位。耕地質量提升0.5個等級,畝均糧食產能提升100公斤,完成糧食產量149.6萬噸,同比增加1.15%,增幅居全省第7位。
遂寧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為進一步鞏固成效,在既有基礎上深化機制創新,正全面推行“五個一”監管機制,即:編制一本手冊,明確技術規范與管理要求;組織一場設計培訓,講解政策標準、剖析設計問題;召開一個會議,年初由分管副市長牽頭召開推進會,壓實參建各方責任;嚴格一線監管,推動干部下沉一線,對關鍵環節全程監管;查處一批問題,對招投標、施工等關鍵環節問題嚴查重處。
下一步,遂寧還將積極探索建立第三方技術核查驗收單位與施工方同步招標機制,并邀請設計審查專家全程參與項目檢查和驗收,進一步筑牢質量防線,全力守護“天府糧倉”,為全省高標準農田建設貢獻可復制的“遂寧經驗”。(聶艷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