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治堵已有半年 治理效果如何?

2024年10月31日起,成都公布第一批堵點治理任務清單。根據此前公開的數據顯示,成都以超600萬輛的汽車保有量位居全國第一。如此多的車輛,怎么提高通勤效率,疏解道路通行壓力?
當目光聚焦于半年治堵的時間,不難看出,成都在推出一系列舉措中的多管齊下與逐步優化。從治理數量上看,第一批堵點治理任務為63項,而第二批則增加至151項,顯示出治理面的逐步擴展。從聚焦城市主要道路,到新都區、龍泉驛區、郫都區等地多點開花,治堵為更多市民帶來出行的便利。
從治理手段上看,第一批點位更多是希望通過微改造、微治理等“短平快”的手段達到治堵的目的;但在第二批點位中,除了沿用第一批的“短平快”手段外,還有“一院一策”“一校一策”“龜速車”治理系統,以及79條公交專用道優化調整,允許社會車輛在非高峰時段使用等手段,顯示出成都在治理擁堵上下的大力氣。
半年以來,治理效果如何,是否達到預期?日前,紅星新聞-成都商報聯合百度地圖挑選了5個重點治堵點位,通過數據統計來對比治堵前和治堵后的交通變化情況,更為直觀地展示出了成都治堵半年的成效。
點位1:華西醫院片區
擁堵指數下降21.3%
川大華西醫院因其地處成都市核心區,是我國西部疑難危急重癥診療的國家級中心,單日門診及急診總量近2萬人,交通吸附效應較強,醫院周邊道路常發生擁堵。
自今年2月19日起,交管部門對該院區周邊道路交通組織進行調整,從功能分區、規范上下客秩序、交通節點渠化調整、停車位調整等四個方面緩解華西醫院周邊道路交通擁堵問題。
對此,記者挑選了治堵前的2月17日和治堵后的4月3日兩個時間點,通過百度地圖后臺大數據的支撐,以地圖的形式直觀展示治堵前后的變化。
通過該圖可以發現,治堵前,華西醫院片區自早上7點起至晚上8點都處于擁堵狀態,而在實施治堵措施后,道路擁堵情況得到改善,上午8點、10點、11點會有擁堵,下午1點至6點會有擁堵,擁堵狀態較治堵前有所改善。
從數據上來看,治堵后,擁堵指數下降了21.3%,平均時速從19.13km提升至24.27km,擁堵里程也下降了29.9%。
點位2:羊犀立交
擁堵指數下降16.3%
羊犀立交蜀西路輔路早晚高峰常發生擁堵,有時甚至要堵半小時。經過相關部門調研發現,該路段存在直行、掉頭、右轉車輛匯入一條車道的情況。一旦車輛集中匯入,擁堵自然形成。
為此,去年11月底,相關部門啟動對羊犀立交蜀西路輔路的改造工作,經過1個月的改造,原本1條車道拓寬至2條。現場早晚高峰的擁堵情況得到明顯改善,常路過此處的公交車司機都表示,雖然只增加了1條車道,但路口不再擁堵了,通行更順暢。
百度地圖在對整個羊犀立交的交通擁堵情況進行統計后發現,雖然此次治堵工作針對的是蜀西路輔路,但從整體上看,羊犀立交的擁堵指數下降了16.3%,平均速度提升了20.4%,擁堵里程下降了12.6%。
點位3:統力大道成新蒲快速路口
擁堵指數下降51.8%
雙流區統力大道成新蒲快速路口的擁堵問題常常困擾著過往的司機,從成新蒲快速路、繞城高速收費站B口以及最右側輔道進城的車輛在此路口短時間匯集,左轉、右轉與直行的車輛相互交織,導致每逢早晚高峰期都十分擁堵,從路口處反排兩公里的情況很常見,車輛通過時間常需要十分鐘以上。
該路口在經過施工,增加機動車道,以及紅綠燈交通配時及道路交通組織優化后,擁堵情況得到明顯改善。
以百度地圖的數據來看,治理后,該路口擁堵指數下降了51.8%,平均速度提升了91.1%,擁堵里程下降了96.5%。
點位4:成龍路(二環路至三環路)
擁堵指數下降2.4%
成龍路(二環路至三環路)段,作為進出城的重要通道,長期以來其交通流量一直居于高位。近年來,受道路施工影響,該路段的擁堵情況越發嚴重。
為了緩解道路擁堵,去年12月,經過改造后的成龍路(二環路至三環路)段正式通車,雙向6車道的設計,給市民的日常通勤帶來了便利。
百度地圖提供的數據顯示,該路段治堵后,擁堵指數下降了2.4%,擁堵里程也縮短了45.1%。
點位5:金牛大道(金周路-金芙蓉大道)
擁堵指數下降56.4%
金牛大道是連接郫都區與中心城區的一條重要交通干道,早晚高峰時段交通流量較大。而金牛大道金周路口又是全線的一個重要交通轉換節點,交通轉換需求較大。高峰時段,金牛大道(金周路口)至金牛大道(金芙蓉大道)的兩個路口之間,經常有機動車反排過路口,影響路口的轉換效率,造成擁堵。
為了改善擁堵情況,去年,相關部門對該路口進行改造。改造后,該路段不僅取消了進出城方向的公交專用道,還專門設置了左彎待轉區。
通過百度地圖提供的數據可以看到,治理前,該路段擁堵時間主要集中在上午7點至9點和下午6點至7點。經過治理后,該路口僅在下午5點出現行駛緩慢的情況。
總體來看,治理后,該路段的擁堵指數從3.1下降至1.35,下降了56.4%;平均速度提升了126.6%,擁堵里程也下降了81.6%。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閆宇恒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