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mc4e"></ul>
  • <ul id="smc4e"><sup id="smc4e"></sup></ul>
    <ul id="smc4e"><sup id="smc4e"></sup></ul>
    <ul id="smc4e"></ul>
  • <ul id="smc4e"></ul>
  • <abbr id="smc4e"></abbr>
  • <strike id="smc4e"></strike>
  • 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從“搖瓶子”到“產業化”,自貢這個中試基地“試”出了什么?

    2025年04月23日12:56 | 來源:川觀新聞
    小字號

    原標題:從“搖瓶子”到“產業化”,自貢這個中試基地“試”出了什么?

      近日,川南渝西科技成果轉化中試基地內,四川輕化工大學化工學院院長楊郭帶著科研人員在進行設備調試和技術參數驗證。“這個月底,‘高鹽難降解廢水處理工藝及裝備開發’中試項目將正式運行。學校實驗室內的瓶瓶罐罐‘搖身一變’,成了成套裝置。”楊郭說。

      在實驗室里“搖瓶子”,成果與市場卻“不吻合”?到了關鍵的中試環節,找不到地方“上裝備”?中試研發,就是推動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的關鍵環節。

      近年來,自貢大力建設川南渝西科技成果轉化中試基地。自貢高新區作為中試資源核心承載區,現已形成“1+9+X”中試平臺布局,即1個首批省級中試研發平臺,9個市級中試平臺,累計實施硅碳包覆負極材料關鍵技術開發等中試項目15個。

      中試,到底“試”什么?如何“試”?記者進行了走訪。

      中試“試”什么?

      “高鹽難降解廢水處理工藝及裝備開發”中試項目,主要研究高鹽及高濃度有機廢水處理、特種廢水處理、固體廢物處理及資源利用等。解決當前鹽化工、煤化工、石油化工等行業所共同面臨的高鹽難降解廢水安全處置及資源化利用難題。

    “高鹽難降解廢水處理工藝及裝備開發”中試項目正在進行調試。

      “簡單來說,這個工藝就是開發模塊化、空間利用率高、安裝運行簡便等特點的高鹽廢水中試處理裝置,根據不同廢水水質特征,快速完成不同行業高鹽難降解廢水處理的技術驗證及工程化技術研究?!睏罟榻B,實驗室里小試的廢水處理規模往往每小時只有幾百毫升到幾升,而實際廢水的處理規模每天有幾百立方米甚至是幾千上萬立方米。從實驗室規模放大到工業化規模,要在充分考慮流體流動、質量傳遞和熱量傳遞等因素的影響基礎上進行科學放大。

      因此,需要通過中試研究來摸清放大過程中的規律,才能以最小的成本驗證核心工藝是否成熟,是否需要優化。

      在楊郭看來,從“小試——中試——產業化”過程環環相扣,一環未扣,都無法實現產業化。待中試完成后,就能交由企業進行產業化。他坦言,化工企業的高鹽難降解廢水成分復雜、有機物濃度高、毒性大、致癌物多,很多小型化工企業都是委托第三方專業公司進行處理,處理成本約2000元/立方米?!拔覀儨y算過,如果直接采用該中試裝置進行處理,能幫企業節約50%的左右成本?!?/p>

      中試要實現產業化,歸根結底要篩選具有發展前景的項目進行孵化。“高鹽難降解廢水處理工藝及裝備開發,也是立足于廣闊市場需求?!彼拇ㄝp化工大學科技轉化中試基地負責人張瀟文告訴記者,自貢因鹽設市,化工企業集聚,鹽化工廠產業鏈齊全,需求較多。 “現在宜賓、瀘州、遂寧等地都有企業在和我們洽談項目合作。”

      “整個中試基地聚焦新能源、新材料、食品輕紡、節能環保、無人機等產業進行中試項目開發,力求創新鏈和產業鏈對接得更‘絲滑’?!弊载暿锌萍季窒嚓P負責人說。

      有的項目,已從實驗室的“生果子”,變成市場需要的“熟果子”。據了解,PEM電解水用復合多孔鈦板材料等中試項目已實現產業化,累計實現銷售收入6200萬元,產能穩定后,年銷售收入4000萬元以上。

      中試平臺如何試?

      “中試,其實就是解決人、錢、場地的問題?!弊载暿懈咝录夹g創新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一針見血。

      “中試平臺一般有高校、研究院、企業等主體,平臺建立了,人才也就來了。”該負責人說,以四川省特種炭黑中試研發平臺為例,該平臺由中昊黑元化工研究設計院有限公司牽頭建設,“帶”來了中試研發人員160余名,其中,研究生學歷或中級以上技術職稱的科技人員70余人。同時,該企業還“帶”來全套特種炭黑生產和檢測中試設備,可提供特種炭黑制備技術熟化、產品試制、技術工程放大、特種炭黑及其復合材料小批量供貨等服務。

    川南渝西科技成果轉化中試基地。

      資金方面,張瀟文說,科技成果轉化的成功率本就難以達到100%,對于高校,部分有機會實現產業化的成果,因需要中試、金融支持、場地等環節的輔助保障,被“鎖”在實驗室。

      “我們中試平臺入選了‘1+N’,省級財政會安排專項資金支持‘N’子平臺推薦的中試項目,承擔我們一部分的資金壓力。”張瀟文介紹,其中,對高校院所為主的中試項目將分擔不超過90%比例的中試費用。

      張瀟文提到的“1+N”,是四川省于去年8月啟動的省中試研發平臺“1+N”模式的合作,由四川省中試研發有限公司作為“1”平臺,聯合高校院所、企業、地方政府等現有的、成熟度高的中試研發平臺,打造多方協同的全省中試研發平臺新體系,盡可能解決后顧之憂。

      破解資金難題,自貢高新區也提供多方支持。據悉,每年設立3000萬元的資金池,為入駐中試平臺的項目提供專項資金支持,提供科技計劃項目資金等“軟”支持。已累計為柔性顯示材料項目等7個中試項目提供專項經費1800余萬元。

      自貢市高新技術創新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現在還在推廣“先投后股”“股投參半”的形式,重慶大學中試平臺的落地就是依托于此。雙方以“資金+技術”的形式,自貢高新區以資金入股、重慶大學以技術入股,解決資金難題。

      場地還在進一步拓寬。該負責人指了指對面,川南渝西科技成果轉化中試基地(B區)上個月已經開工,現在正加快建設,預計年內竣工?!盃幦≡缛站邆淙腭v條件,為中試項目提供研發、檢驗檢測等公共服務,提升產業創新能力和中試服務水平。”

      川觀新聞記者 行曉藝

    (責編:袁菡苓、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