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mc4e"></ul>
  • <ul id="smc4e"><sup id="smc4e"></sup></ul>
    <ul id="smc4e"><sup id="smc4e"></sup></ul>
    <ul id="smc4e"></ul>
  • <ul id="smc4e"></ul>
  • <abbr id="smc4e"></abbr>
  • <strike id="smc4e"></strike>
  • 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綜合欄目>>市州

    通過政策補貼、科研創新等手段 甘孜州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63% 超過全省平均水平

    農機加速上高原

    2025年04月17日08:28 | 來源:四川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農機加速上高原

    4月8日,甘孜藏族自治州甘孜縣舉行春耕開耕儀式,數臺大型機械配合作業,耕地、整地、施肥、播種等一氣呵成。目前,該縣已經實現青稞“耕種管收”全程機械化。

    截至2024年,甘孜州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63%。其中,甘孜縣這一數值已達到74.21%,超過全省59.57%的平均水平。

    甘孜州地處青藏高原東南緣,地貌復雜,131.33萬畝耕地僅占全州面積的0.58%,地塊分散,且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在這樣的條件下,該州是如何推動越來越多農機開上高原的?

    通過政策補貼、科研創新等手段,甘孜州正努力加速讓農機“引得進”又“下得去”。

    引進力度大

    “戶戶都有拖拉機”之后

    還要從機械化邁向智能化

    前不久,甘孜縣生康鄉的種糧大戶向巴告別了一個“老伙計”——一臺30匹馬力、使用了7年的小型拖拉機。報廢這臺拖拉機后,他打算購置一臺60匹馬力的“大家伙”。

    向巴的賬算得很細——報廢這臺拖拉機可以領到3500元的補貼,購買新機器還能享受幾千元補貼;雖然自己還得出1萬多元,但每小時能多耕4到5畝地,耕地效率也會提高。

    7年前購買小型拖拉機時,他就享受到了6000元錢的購置補貼。靠著那臺拖拉機“起家”,向巴如今已經承包了近百畝土地。“等換了‘大家伙’,我再多承包一些地,這個賬算得過來。”向巴胸有成竹地說。

    向巴的拖拉機更新迭代,是甘孜縣農機引進工作的一個縮影。甘孜縣是甘孜州的農業大縣,常年青稞播種面積超10萬畝。通過實施系列補貼,2019年,該縣就實現了“戶戶都有拖拉機”;2020年,該縣實現青稞種植的耕整地、撿石、施肥播種、田間管理、收獲等環節的全程機械化。

    近年來,隨著農機購置、報廢補貼工作的推進,甘孜州的農機推廣工作開始從機械化向智能化邁進。

    僅2024年,甘孜州就通過實施農機購置、報廢補貼,分別補貼機具845臺套,報廢機具704臺套,從而引入植保無人機、車載導航監測系統、自走式噴灌機等新型機具。

    此外,該州還著力于補短板——提高蔬菜、玉米、油菜等農作物的機械化作業水平。

    以萵筍為例。2023年,通過引進播種育苗、起壟、移栽、植保、收獲等機具,瀘定縣搭建起了一條“萵筍生產實驗線”。“依靠人工的話,萵筍年生產成本約3500元每畝,我們的實驗證明,全機械化生產每畝成本能降低1500元。”甘孜州農機推廣服務中心主任高茂宏告訴記者,下一步,甘孜將在其他蔬菜種植中推廣此類機具。

    此外,該州還在道孚、爐霍、甘孜等縣開展了油菜機械化生產示范試驗,油菜機械化生產的技術模式已經初步形成。

    推廣下功夫

    不僅對田地“宜機改造”

    還要讓機械更適應高原

    4月中旬,理塘濯桑現代生態農業園區內,一臺大型撿石機正在工作。清理完地塊中的石頭后,這里將被種上高原蘿卜。

    受河流沖刷、凍土消融等因素影響,甘孜州部分耕地中常年都有著大大小小的石塊,這些石塊不僅阻礙了農機下地作業,還會對部分機具造成損傷。2017年,甘孜州引進了首臺農田撿石機;2018年,理塘縣引進了一臺進口液壓泵翻轉式撿石機……目前,撿石機在全州得到普遍應用。

    除了推廣撿石機外,甘孜州還開展“宜機改造”項目和高標準農田建設,通過土壤“去埂消坎”、修建地塊進出坡道、完善田間農機生產道路等措施,滿足大中型農業機械進出地塊作業需要。

    但甘孜州的瓶頸也很明顯——因為耕地碎片化等,截至2024年,全州高標準農田建設僅51.67萬畝,占全州耕地面積40%左右,宜機化改造僅實現1720畝。推進農機下田,還得在“機”上想辦法。

    春耕時節,甘孜縣一片農田內,一臺播種機正在作業,它的開溝器上別有玄機。

    “普通播種機的開溝間距不可調,一般在28厘米左右,但甘孜州很多地塊都較小,不能留這么大間距。”高茂宏告訴記者。2020年,甘孜州農機推廣服務中心聯合廠家,將賣到甘孜州的播種機改造為“可調式”,能在20至30厘米之間調節,適應的地塊更多,很快就推廣開來。

    “接下來我們還會積極與西華大學農業機械工程研究所、省農機研究院合作,研制適宜我州的農業機械。”高茂宏表示。

    此外,甘孜州地貌條件復雜,北部耕地相對平坦集中,而多為高山峽谷地貌的東南部耕地碎片化較嚴重,轄區各地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差距很大。

    針對這一特點,甘孜州正開展“小型機械試驗示范”,結合不同地貌需求引進改造微型耕機等。目前已制定鄉城縣正斗鄉青稞種植小型機械化方案、雅江縣馬鈴薯機械化方案等,推進東南部地區的農業機械化發展。

    記者手記

    追求長效生產力

    還需補上更多短板

    □寧蕖

    采訪中,爐霍縣志剛農機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譚志剛說起運營中的一段波折——2022年合作社成立當年就“虧損小十萬”。

    總結原因,譚志剛發現,合作社購買的設備以基礎農機設備為主,效率低、輻射范圍也小,“第一年只服務1000多畝地,收入不能覆蓋支出。”在補貼幫扶和政府引導下,合作社引進了更適合爐霍縣生產環境的植保無人機、液壓翻轉犁、旋耕機等,將服務能力提升到10000余畝,實現扭虧為盈。“去年收入20萬元。”譚志剛由此掂出“因地制宜”四個字的分量。

    譚志剛的收獲,也是甘孜州在農機推廣工作中一以貫之的思路。在這個經濟相對落后、交通不便、地貌等自然條件相對復雜的地區,緊扣高原農業生產所需不斷研發嘗試,是農業機械化高速發展的動力。

    不過,要邁向農機智能化,甘孜州仍有諸多短板待補——如何以補貼為導向加快農機更新、如何加強操作及技術人才支撐、如何完善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唯有不斷探索,才能讓“政策紅利”充分釋放,并轉化為長效生產力。(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寧蕖)

    (責編:羅昱、章華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