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mc4e"></ul>
  • <ul id="smc4e"><sup id="smc4e"></sup></ul>
    <ul id="smc4e"><sup id="smc4e"></sup></ul>
    <ul id="smc4e"></ul>
  • <ul id="smc4e"></ul>
  • <abbr id="smc4e"></abbr>
  • <strike id="smc4e"></strike>
  • 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體重管理門診迎來三個新變化

    2025年04月17日10:24 | 來源:北京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體重管理門診迎來三個新變化

    今年全國兩會上,國家衛健委主任雷海潮關于加強體重管理的一段講話火爆全網,“國家喊你減肥”沖上熱搜。從今年起,國家衛健委啟動實施“體重管理年”活動,并引導醫療衛生機構設立體重門診。北京眾多醫院積極響應,加速推動體重管理門診落地。此前,本市提供減重診療服務的醫院已有不少,3月份以來,各醫院打造的體重管理門診有何不同?近日,北京青年報記者前往多家醫院探訪發現,隨著體重管理門診遍地開花,無論是人們的健康理念還是醫院的多學科聯合診療方式,無不在推動科學體重管理成為全民健康新趨勢。

    變化1 健康意識覺醒 門診追求體重管理者增多

    4月9日一早,北京世紀壇醫院門診樓四層的體重管理門診,已有不少患者和家屬將走廊外的座椅占滿。9點,家住西城的程怡(化名)敲開了診室的門,迎接她的是該醫院肥胖與代謝病中心副主任廉東波。

    程怡今年35歲,身高161厘米,身著寬松衛衣和黑色牛仔褲,乍一看身材與正常人無異。但當她站上人體成分分析儀,測出體重為69公斤,BMI(身體質量指數)為26.6。“按我國成人體重判定標準,她已屬于超重人群。這個數值超過28就是肥胖了。”廉東波說。

    “生完娃體重比原來多了20斤,工作又忙還得帶娃,根本沒空減肥。聽說這里的體重管理門診開了,就來找廉大夫試試,想讓身材恢復原來的樣子,穿漂亮衣服。”程怡的目的很明確。

    測量結果顯示,她的骨骼肌含量正常,但體脂肪超標了不少。結合她的工作、生活和飲食,廉東波通過藥物和飲食干預相結合的方式,為她量身打造了減脂增肌方案。他還給程怡布置了一份“作業”:每日主食減少三分之一,同時記錄每天吃進嘴的所有東西,從一日三餐、加餐、喝水,到日常活動、運動都要一一記錄在冊。一個月后回來復診時,廉東波將根據她的記錄針對性地糾偏。

    走進廉東波門診的人群中,像程怡這樣的不在少數。自從3月“國家喊你減肥”的號召發出后,廉東波明顯感受到,最近大半個月,門診中追求體重管理的人多了不少。“以前來的大多是因肥胖產生并發癥的患者,如今,許多未出現嚴重并發癥的超重人群也主動就診,甚至體重正常但體脂率稍高的人也來尋求指導。”

    北京清華長庚醫院臨床營養科主任楊勤兵也有同樣的感受。“近半個月以來,不少人BMI并未達到超重或肥胖,也來醫院尋求體重管理,說明國家的號召確實管用,也折射出公眾健康意識在提升。”

    變化2 診療模式革新 從單打獨斗到多學科聯合

    北青報記者走訪發現,本市不少醫院多年前便已在提供減重服務,以內分泌科、胃腸外科等為主責科室,且主要通過藥物或手術的方式進行醫學減重,各科室間基本處于“單打獨斗”狀態,如今的體重管理門診則更強調多學科“聯合作戰”,開展個性化施治。

    自2015年起,北京清華長庚醫院臨床營養科就開設了醫學減重門診,后續聯合內分泌與代謝科、胃腸減重外科、中醫科等科室共同提供服務。該醫院醫務管理部部長林思勇介紹,今年4月初,體重管理聯合門診正式上線,各科室攜手將發揮“1+1>2”的效果。“聯合門診有五個主力科室,分別是臨床營養科、內分泌與代謝科、中醫科、心理科、胃腸減重外科;同時還會輻射婦產、耳鼻喉、呼吸等相關科室,如果患者因肥胖同時伴發相關并發癥,都可以找到相關專家就診。”

    體重管理聯合門診如何運行?林思勇表示,部分肥胖患者情況復雜,需跑多個科室,比如肥胖且伴有糖尿病、焦慮等,醫院根據各科專家時間的“最大公約數”,將體重管理聯合門診時間設為周三上午。也就是說,與體重管理相關的五個科室在周三上午均有醫生出診,若患者需其他科室協診,可便捷轉診至聯合門診醫師,且無需改期預約掛號;此外,醫院圍繞聯合門診優化診室布局,科學的動線設置最大限度減少患者“跑腿”。林思勇表示,針對部分嚴重超重、合并多器官功能損害的肥胖患者,醫院將進一步推出多學科MDT診療,讓“醫生圍著患者跑”,幫助有需要的患者制定“最優”診療方案。

    在北京積水潭醫院,體重管理聯合門診也已開始試運行,同樣是多學科聯合提供“一站式”服務。該醫院院長助理、醫務部主任魚鋒告訴北青報記者,不同于以往,積水潭醫院此次開設體重管理聯合門診,更加突出主動篩查,牽頭部門在健康管理中心,通過健康體檢提前發現體重異常的人群,進行分類管理、提早干預。

    “大部分輕度超重人群只需通過飲食、運動和生活方式調整即可實現減重,我們會為其提供相關建議,并開具運動和飲食處方;對于重度或由疾病引起的肥胖者,則建議到相應科室就診,或啟動多學科聯合會診,提供個性化減重方案。一些超重、肥胖的患者可能伴有骨關節病,我們還會發揮醫院骨科優勢,讓治病和減重‘雙管齊下’。”魚鋒說。

    變化3 服務理念升級 開啟全生命周期、全流程管理

    廉東波告訴北青報記者,“體重管理”這一概念其實頗有深意,以前單說減肥,側重針對出現并發癥的患者,用醫學手段減輕體重,現在則上升到了“管理”的層面,這是一個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全流程的概念,突破了以往“治病”的范疇。

    “比如,我們強調從孕產婦開始,控制孕期體重預防‘巨大兒’;針對兒童、青少年,建立健康飲食運動習慣,避免成為‘小胖墩’;對于中老年群體,關注肌肉流失與代謝下降,預防肥胖的同時也要注意肌少癥;體重正常者也不能放松警惕,需定期監測關注體脂率、肌肉量等指標。體重管理不僅是‘減’,更強調科學保持健康狀態。”廉東波說。

    北青報記者梳理發現,本市各醫院開設的減重門診可以說覆蓋了全生命周期、全人群。今年3月18日,首都兒科研究所成立醫學體重管理中心,針對小胖墩們提供多學科綜合服務;4月初,北京婦產醫院開設體重與營養代謝門診,重點針對女性備孕、孕期、產后、更年期等關鍵階段,實施科學的體重管理;北大醫院也早已“出手”,老年病內科、婦產生殖醫學中心、兒童醫學中心等科室都有成熟的體重管理特色門診……

    從患者類別上看,體重管理門診如何覆蓋不同肥胖程度“胖友”的治療需求?目前,各醫院基本采用分類管理的模式“對癥下藥”。

    例如,在北京清華長庚醫院,林思勇介紹,首先是體重管理“關口前移”:針對BMI正常但擔憂肥胖風險的人群,通過健康宣教、飲食及生活方式指導預防體重超標,即“治未病”。其次,對于“單純性肥胖”患者,進行營養代謝評估,制定科學干預方案,包括飲食營養干預、生活方式干預、藥物治療等。對于肥胖合并其他系統并發癥的患者,如肥胖伴糖尿病、影響生殖健康等問題,需進行多學科聯合門診管理;最后,少數患者可能因肥胖導致嚴重并發癥,如合并嚴重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等,需要啟動多學科MDT綜合診療,除營養干預外,制定更為積極的治療方案,包括藥物、微創減重手術等。

    林思勇表示,體重管理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從前期的健康宣教、倡導健康生活方式,到飲食營養干預、藥物治療、減重手術,再到術后康復,該醫院將對患者施行全流程全周期的閉環管理。

    ·突破·

    讓體重管理可持續 醫生們有不少妙招

    體重管理并非易事。關于減肥,有的人能靠“管住嘴、邁開腿”成功瘦身,有的人甚至越減越胖,還有人因減重時間長、過程痛苦便草草收場。楊勤兵說,減肥路上,“胖友”們主要面臨兩大“攔路虎”:一是怕肚子挨餓,二是怕運動受累。減肥最難的就是堅持,如何突破?與肥胖搏斗了多年,醫生們攢了不少技巧。

    4月10日,36歲的陳鑫(化名)來到北京清華長庚醫院臨床營養科就診,身高一米八的他體重達到了99公斤,BMI為30.56,屬于肥胖。楊勤兵建議采取飲食調整+運動的方式減重,并給陳鑫出具了一份飲食指導方案。

    方案中標明了每一類食物攝入的分量,以及可選食物、慎選食物、烹調方式、進餐注意事項、適宜的運動等信息。北青報記者注意到,陳鑫可選擇的食物涉及主食、蔬菜、肉、蛋、奶等八大類常見食物,看起來十分豐富,每日攝入總量不超過19.2份即可。“讓我只吃一兩樣東西減肥肯定受不了,各種食物搭著吃,減肥不至于太痛苦。”有了醫生的加持,對于“漫漫減肥路”,陳鑫底氣十足。

    “這樣能讓‘胖友’們不挨餓也能瘦下來。如果讓他天天吃水煮菜,或者不讓吃主食純靠餓,肯定堅持不了幾天。我們為每個患者制定了‘食物交換份表’,其中包含了八大類常見食物,同時為他們測出目標體重下每日攝入的總熱量,再將這些熱量均衡地分配給八大類食物,并折算成每日攝入的分量。通過科學調配,既能控制熱量,又能讓患者吃到盡可能多的食物,且營養均衡,更有利于長期堅持。”楊勤兵說。

    在北京世紀壇醫院,廉東波則遵循“階梯式療法”,建議患者慢慢減少攝入量,每頓飯比平時少吃三分之一,讓身體有個平緩過渡。對于實在“起步難”的人群,比如基數大、沒時間運動的,則根據患者身體情況適當給予藥物輔助,讓患者看到體重下降,慢慢建立自信心,從而有助于長期堅持。

    對于許多“胖友”來說,害怕鍛煉勞累,邁開腿是個不小的挑戰。對此,楊勤兵說,科學運動是關鍵。“為了避免患者出現全身酸痛而影響鍛煉積極性,我們建議他運動后充分拉伸,減少運動后的不適感。有些人確實生活工作節奏很快,沒時間運動,就建議把運動時間融入日常,比如上下班通勤采用騎車、快步走等方式,用這些碎片化鍛煉降低執行門檻,增加身體消耗。”

    減肥半途而廢怎么辦?“體重管家”來幫忙,各醫院紛紛建立了隨訪制度定期“監督”。值得一提的是,北京清華長庚醫院還計劃引入個案管理師制度,由具備醫療背景的專人負責健康檔案建立、定期隨訪及個性化指導,督促人們做好自我管理。“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引入,未來我們還將依托院內完善的智慧醫療體系提供全面動態健康咨詢和診療服務,讓體重管理變得更加便捷、輕松。”林思勇說。

    ·誤區·

    肥胖其實不是病?別等到有并發癥才就醫

    有人認為,肥胖只是體型不好。實際上,世界衛生組織早已將肥胖定為一種慢性疾病,并向全世界發出忠告:肥胖病將成為全球首要的健康問題。

    廉東波表示,醫學研究證實,肥胖與200余種疾病的發生密切有關,最常見的是代謝問題(如糖尿病、高血脂)、心腦血管疾病(如冠心病、中風)、呼吸系統問題(如睡眠呼吸暫停,嚴重者血氧飽和度竟低至40%),還有骨關節炎、多囊卵巢綜合征等等。此外,肥胖人群還可能存在自卑、抑郁等心理問題,社交、就業、情感等也可能受到影響。

    魚鋒還關注到,肥胖的人越來越多,但到醫院就診的只占小部分,“胖友”們的主動就醫意識仍然薄弱。“很多人求醫往往是因為出現了并發癥,如糖尿病、高血壓、關節痛等等,其實可能都與肥胖密切相關,需警惕。”

    “靈活的胖子”沒問題?身體指標會從量變到質變

    如今,各類社交平臺上活躍著不少體重超標的人群,有的可以對著鏡頭跳妖嬈的舞蹈,有的能在運動場上表現不俗,其才能甚至超出常人,不少人自稱“靈活的胖子”;也有人認為“胖友”長相喜感,招人喜歡。

    廉東波提醒,“其實從嚴格意義上來說,世界上并無健康的胖子,肥胖必然伴隨潛在風險,只是身體各項指標還沒有從量變跨越到質變。以靈活運動的‘胖友’為例,其身體關節活動能力只是尚未下降,但如果體重始終居高不下,運動能力必然會受損。只要超重和肥胖,一定要管好體重。”

    減肥神器有作用?脫離科學規律的都是偽科學

    在市場上,減肥產品和方法層出不窮。廉東波提醒,減肥逃不開“能量缺口”的物理規律——攝入小于消耗才能減重,所有脫離科學規律之外的產品都是偽科學。一些減肥沐浴露、燃脂膏等,本質是商家抓住消費者急于求成的心理而營造的噱頭。

    也有的“胖友”會跟隨運動主播盲目運動,跑步半年體重沒變,膝蓋先廢了。也有的人依賴偏方,比如盲目生酮飲食或極端斷食,反而容易傷身。廉東波建議大家科學管理體重,如果沒有把握可以到醫院尋求專業的方案。

    身材越瘦越美麗?瘦子同樣需要體重管理

    當下,不少年輕女性追求“白瘦幼”審美,認為越瘦越苗條越美,但過分纖瘦或隱藏健康問題。廉東波表示,“體重管理”不僅是減肥,也要關注體重過輕的情況。BMI小于18.5的人群就要引起注意,可能存在營養不良等風險。體重管理是雙向的,需追求“健康體態”而非盲目瘦削。

    楊勤兵提醒,就算是BMI在正常范圍內的人也應重視體重管理,要警惕體脂率過高的隱性肥胖。同時,好的體重也要保持,尤其是到了四五十歲代謝下降,人很容易發胖,需提前做好體重管理。“絕對不能將體重管理當成一個階段性任務,而是要將其變成長期的、健康的生活方式。”

    本版文并攝/記者 蔣若靜

    (責編:袁菡苓、章華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