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時間完成近300款傳統建筑木模型
方寸之間 復現古建筑之美

張翔與他的作品。
復刻的北京中軸線建筑。
“在成都創業,就像在一片充滿生機的沃土上播撒種子,這里良好的營商環境和豐厚的文化底蘊,給予我源源不斷的養分。”4月1日,春日的陽光穿過成華區曠古之約文創體驗館,在滿桌微縮模型上投下斑駁光影——棟方木作主理人、北大規劃藝術城市中心特聘專家張翔在回蓉創業的第7年,已完成近300款傳統建筑木模型。
張翔說,由于古建筑與當代生活十分遙遠,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知棟梁榫卯、斗拱為何物,但在他看來,搭建中國古建筑模型,是一個學習中國建筑智慧的過程。“我始終堅信,中國古建筑模型,能走向世界,在玩樂中普及文化藝術。”
復刻北京中軸線建筑
今年將開啟全國巡展
2015年,出于對古建筑木模型多年的興趣,張翔放棄了在北京的穩定工作,專注于古建筑木模型的開發。2023年,張翔將微縮版的北京中軸線(部分)搬上了第八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的展臺,這套由木頭復刻的北京前門、天安門和故宮模型甫一亮相,便引來眾多關注的目光。
“北京中軸線從13世紀開始修建,歷經8個世紀,是全世界最恢宏的一條城市中軸線。”2019年,張翔團隊依據營造學社的測繪圖紙,開始復刻北京中軸線建筑,在故宮博物院、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專家的監修指導下,經過6次大的改版,終于在木制積木上首次還原出太和殿的彎曲戧脊、九踩角科、3毫米寬的完整金龍和璽彩畫等,得到業內專家的一致認可。2024年,北京中軸線模型終于完成,全長60米,惟妙惟肖氣勢恢宏。
張翔告訴記者,完整版的北京中軸線模型有望于今年亮相,并啟動全國巡展,“我們正在和北京、鄭州、西安等地的博物館積極溝通展覽事宜,非常希望能將首展放在成都,目前也在和相關部門接洽,期待能促成此次合作。”
回家鄉創業
因為成都最適合自己
千百年來,成都既傳承著燦爛輝煌的中華文明,又孕育出獨具魅力的天府文化。“之前做了很多北方的經典建筑,其實南方的建筑文化和文物也很獨特。”2016年,張翔離開了打拼多年的北京,回到家鄉成都;2019年,他注冊了棟方(成都)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令張翔印象深刻的,是團隊與成都美術館合作的“成都美術館舊址模型”項目,“我們歷時兩周完成了舊址建筑精密測繪、創新性復原設計及精細化模型制作,深深感嘆于四川匠人因地制宜、事半功倍的智慧。”張翔透露,最終呈現的1:30建筑典藏模型現于成都美術館新館文創核心展區永久陳列,“展品既完整復現省級文保單位建筑形制,又與當代展陳空間形成建筑時空對話,系統展現了中國傳統營造體系中美學范式與技術理性的深度融合。”
為什么選擇回成都創業?當記者拋出這一問題時,張翔不假思索地說了兩個詞:一是“情懷”,一是“理性”。他進一步解釋,“回成都是因為這里最適合自己,我覺得成都是魚和熊掌可以兼得的城市,既有休閑安逸的生活,又有年輕向上的活力。”他說,“安逸生活才容易有好創意,我們團隊很多火花都是在河邊茶鋪、小巷美食中碰撞出來的。”
幫助初創企業打開市場
成都文創產業發展與機遇并存
張翔提及,現階段古建筑木模型還非常小眾。文創產品的研發周期長,前期投入大,市場對其產品認知度還不夠高,是他創業路上必須要攻克的難題。“傳統建筑木模型研發是一個不停迭代、不斷精進的過程,我們在做‘加法’和‘減法’中不斷優化產品設計。同時,政府相關部門也給予了我們很多幫助,比如提供創業補貼、組織參加文創交流活動等,讓我們逐漸打開了市場。”
張翔堅信,這些年他走的每一步都是踏實的。他指著展臺上的各式模型說,“我們的產品從二三十元到幾十萬元不等,有可以進超市的建筑小斗拱,也有正在設計中的大唐洛陽城、宋代清明上河圖、歷代名樓名亭名塔等,產品線已越發豐富。”
不久前,張翔所打造的“棟方”品牌成為錦江區“首發經濟促進聯盟”首批30家成員單位之一。此外,該品牌已與中國工藝美術協會、中國博物館協會等進行IP合作,并與新華書店、全國大型商超等渠道簽約,今年將在全國各類文創、玩具銷售店鋪進行上架銷售。
“成都正在大力孵化初創企業,就像可可豆的橫空出世一樣,哪怕一百個里面成了一個,那也有千萬倍的回報。”關于未來,張翔還有許多設想,“下一步,我們計劃成系列地推出各個朝代、各種樣式、各個地域的中華古建筑遺產,計劃將熊貓元素融入傳統建筑……”他補充說,在成都三國文化深入人心,“諸葛亮鞠躬盡瘁的精神始終激勵著我們干事、創業。”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記者 余力 受訪者供圖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