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冰湖騰魚”的傳奇故事講給世界

清晨,查干湖冬捕隊的漁工們在冰面上趕著馬車,緊接著在“漁把頭”的帶領下,丈量好冰眼距離,準備下網(wǎng)捕魚。漁工們仍在采用古老的捕魚方式,未使用任何現(xiàn)代機械設備,人工鑿冰、馬拉絞盤、冰下走網(wǎng),這項傳統(tǒng)早在2008年就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去年12月28日,查干湖第23屆冰雪漁獵文化旅游節(jié)在吉林省松原市開幕,來自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的游客相聚,觀賞人與自然的奇觀。就讀于吉林外國語大學日語系的張懌就在這天的人群中。清晨5點,他就從學校出發(fā)。張懌并非游客,而是一名青年志愿者,他用英語和日語為現(xiàn)場的外國觀眾提供翻譯和講解服務。
張懌向游人們介紹,漁工們人工把捕魚大網(wǎng)下到水中,“正常拉網(wǎng)的長度是1999米,網(wǎng)苗高度是最大水深的2到2.5倍,一網(wǎng)面積在150公頃以上,真的很震撼”。
查干湖捕魚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更早。據(jù)《遼史》等史書記載,自遼圣宗到天祚帝,每年春節(jié)過后,遼朝皇帝都要攜嬪妃和群臣到查干湖進行“春捺缽”,鑿冰取魚,逐鷹獵雁,舉行“頭魚宴”“頭鵝宴”,大宴群臣和各部落使節(jié)。
張懌來到查干湖前已經(jīng)做好準備,還逐字逐句翻譯了查干湖捕魚的基本情況。參加活動的不僅有美國新澤西州圣彼得大學的師生,還有來自埃及、印度尼西亞等國家的青年朋友。
查干湖捕魚的儀式兼具漢族、蒙古族和滿族的文化特色,如何將各民族文化互鑒融通、兼收并蓄的故事講出來,是擺在張懌面前的一道難題。這讓張懌不斷將捕魚文化和外國朋友的生活場景作關聯(lián),讓他們更好地理解查干湖冬捕的文化內涵。張懌告訴外國朋友,捕魚前的祭祀儀式是文化符號的傳承,背后是人對自然和生命的敬畏,查干湖如今也是重要的自然保護區(qū),中國人尊重自然、綠色發(fā)展的理念是一脈相承的。
張懌仍清晰記得,一名埃及青年向他表達了查干湖捕魚活動帶給他的文化震撼?!霸谒磥恚@是集中展示中國文化傳承的活動,古老的文明通過捕魚傳承至今,讓他感到驚訝?!睆垜f。在與埃及青年聊天的過程中,張懌發(fā)現(xiàn),查干湖冬捕的文化也在通過網(wǎng)絡直播、無人機航拍等技術向更廣處傳播,“冰湖騰魚”的奇觀也經(jīng)由一塊塊屏幕向更遠方的朋友發(fā)出“來吉林”的盛情邀約……(中青報·中青網(wǎng)記者 王軍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