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觀察】
讓龍頭更像龍頭,讓醫療更有仁心 這樣醫改“要得”!

“以前縣醫院遇到難題直接轉成都大醫院,現在找我們!”巴中市中心醫院院長楊杰的話語中難掩自豪。近日,記者來到這家醫院,探訪四川省人民醫院托管給其帶來的新變化。
巴中市中心醫院南壩院區。巴中市中心醫院供圖
“以前我們雖是‘龍頭醫院’,但更像是個空架子。”楊杰坦言,托管前的巴中市中心醫院雖為區域醫療中心,卻因科室間缺乏聯動、優質資源下沉不足,難以真正發揮龍頭作用。四川省人民醫院托管后,將“患者至上、員工第一、協同創新”寫入工作價值觀,并大力推動多學科協作成為常態。
醫護人員開展培訓。巴中市中心醫院供圖
一個骨科患者的經歷印證了這一變化。
不久前,通江縣一位老年骨折患者家屬焦急地致電楊杰:“楊院長,能否聯系省醫院?”得知患者情況后,楊杰立即安排麻醉科、骨科會診。骨科主任楊明坤斬釘截鐵地說:“我們能解決!”手術5天后,患者順利出院。家屬感慨道:“沒想到本地就能治好,省心又省錢!”
巴中市中心醫院。人民網記者 劉海天攝
醫院還將“患者至上”理念轉化為具體服務。
“其實周末來看病的患者反而更多。”為此,楊杰表示,針對“工作日無暇就診”的痛點,醫院增設周末全天專家門診(“雙休門診”),覆蓋多個核心科室,切實為上班族、學生和育兒家庭提供便利,“服務上線后,臨床與醫技科室累計收到患者49面錦旗、31封感謝信”。
以前,市民張先生為了等專家號,需要在工作日請假,現在周末也能掛專家號,他和家人來看病更方便了。“這回不用扣錢了!”張先生高興地說。
醫院在便捷就醫方面的創新,還包括大力推行日間手術、日間病房、日間化療等工作,通過流程優化與精細調度,讓患者在24至48小時內完成診療并安全出院,顯著縮短住院時間、減輕就醫負擔。
巴中市中心醫院內部場景。人民網記者 劉海天攝
醫院的人文關懷也在細微處得到體現。
楊杰經常去一線和基層巡查工作情況,隨時掌握醫院各種情況。一次巡查中,楊杰注意到患者小張面色蒼白、精神萎靡,便立即上前詢問。了解了患者感受后,他立刻安排急診科護士為其抽血檢查,并叮囑值班醫生及時處理。對此,楊杰說:“我們每天都要多看一眼、多問一句。很多問題早發現,就能避免小病拖大。”
專科建設是醫院高質量發展的核心。“我們緊扣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要求,抓住優質資源擴容與人才隊伍建設兩大關鍵,系統推進省級區域醫療中心與省級臨床重點專科建設。”楊杰告訴記者,目前,醫院已獲批8個四川省臨床重點專科建設項目,正培育1個國家臨床重點專科、2個省級區域醫療中心,加快構建“1+2+8”優質專科矩陣,形成引領區域的重點專科體系。
隨時待命出發,保護群眾健康。實習生 唐藝娟攝
據楊杰介紹,未來巴中市中心醫院將繼續發揮省醫托管優勢,做強“1+2+8”專科矩陣,完善救治體系,推動互聯網醫院與醫聯體深度協同,努力讓群眾“看得上、看得起、看得好、看得近”,夯實區域健康服務網。
巴中市中心醫院病房樓。實習生 唐藝娟攝
據悉,圍繞巴中市“十大行動”部署,醫院正以“患者全生命周期健康”為主線,聚焦“專科強基、技術創新、協同增效”三大領域,努力創建引領區域醫療新格局。
“大醫精誠,醫者仁心。”秉持這樣的觀念,楊杰把醫院院訓改成“仁愛、精業、求是、創新”,明確中心醫院發展的方向——患者至上、惠及群眾。現在,全院醫護人員目標更明確、氛圍更團結、行動更協同,正朝著建設川東北區域醫療高地目標堅實邁進。
【記者手記】
從“轉診省城”到“本地解決”,從“舟車勞頓”到“云端問診”,巴中之變,在于精準破解了區域醫療兩大核心困局:一是資源下沉的“最后一公里”梗阻,通過管理賦能與數字杠桿有效打通;二是技術幫扶的“水土不服”難題,借人才“雙循環”(引進與培養并重)實現本土化生根。
“詩意山水,紅色巴中。”當革命老區堅韌不拔的精神底色,遇見現代醫改的科學智慧,巴中市中心醫院的“破繭”之路,為全國區域醫療中心建設提供了極具價值的啟示:真正的托管不是“大水漫灌”式的替代,而是點燃內生發展的引擎;醫療改革不僅追求技術的飛躍,更需注入深厚的為民情懷。這份書寫在紅土地上的健康答卷,深刻詮釋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為新時代革命老區全面振興注入了強勁的康養動能。
(實習生唐藝娟參與采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