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工坊,讓傳統色變成流行色

繪圖、點蠟、染色、脫蠟……8月初,四川省成都市溫江區蠟染技藝非遺工坊(以下簡稱“蠟染工坊”)里,游客羅海燕正沉浸于蠟染帶來的治愈中。“看著花紋漸漸浮現,感覺就像開盲盒。”她說。
蠟染工坊所在的萬春鎮金星村主打花木經濟,十年前,隨著苗木市場飽和、產品滯銷,村民外流,村子逐漸空心化。工坊落地后,每年通過研學團、技能培訓班、散客途徑來這里學習體驗的人數超過五千人,原本寂靜的小村莊變得熱鬧起來。
游客鄭丹是刷短視頻“刷”到這里的,她喜歡工坊營造的氛圍感。“一方小院,魚戲荷葉,鳥叫蟬鳴,處處彰顯中式美學。”她說,“微風輕拂,藍染布料隨風起舞,內心感到無比放松。”
謝寶高正在進行蠟染藝術創作。人民網記者 郭瑩攝
“蠟染不是‘老古董’,它源于生活,也當回歸生活。”蠟染工坊負責人、成都市溫江區蠟染技藝代表性傳承人謝寶高深諳“酒香也怕巷子深”的道理。作為傳承人,他不放過每一個推介和展示蠟染的機會。
近些年,謝寶高積極參加國際非遺節、對外文化交流活動,通過IP授權的形式,壯大“朋友圈”,還在省內7所大中小學開展草木染系統教學,“希望用這種方式,讓傳統文化在孩子們心中生根發芽。”
蠟染工坊和文創企業聯名推出的熊貓玩偶文創產品。人民網記者 郭瑩攝
在增加蠟染藝術館、板藍根標準化種植基地之后,目前蠟染工坊正在規劃建設蠟染文化產業園。“政府將溫江區魚鳧村遺址陳列室作為技藝展示活動場所提供給我們,這意味著我們又多了一個傳播非遺的新陣地。”面對未來,謝寶高信心很足。
這一邊,蠟染工坊游客慕名而來;那一邊,綿陽北川巴拿恰商業街上,伊珎羌繡非遺工坊(以下簡稱“羌繡工坊”)文創產品不斷上新。
“來瞧瞧,這是最新款的羌繡熊貓掛件!”工坊90后傳承人楊紅莉熱情地向顧客推銷。楊紅莉大學畢業后回家鄉繼承羌繡事業。腦子活泛的她,一來就做了件出格事:她設計的羌族服飾,大膽地使用了粉、黃、綠、白等非羌族傳統色,搭配改良后的牡丹花、羊角花紋樣繡裙,讓穿戴者倍顯嬌俏靈動。
這樣的改變戳中了年輕人“心巴”——改良款羌族服飾不僅在北川暢銷,還在汶川縣、茂縣、理縣等羌族聚居區熱賣,年銷售額逾百萬。改良款羌服還帶火了北川的旅拍。楊紅莉說,因為衣服時髦,出片效果好,一傳十,十傳百,不少商家都來工坊訂購服裝。
經過楊紅莉改良后的羌族服飾。人民網記者 郭瑩攝
“非遺產品要與現代生活方式相匹配,要走進老百姓的生活。”羌繡工坊負責人、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羌繡”代表性傳承人陳云珍說,“只有讓大家都把羌繡產品給用起來,我們才有信心談傳承。”
作為北川巴拿恰商業街上的網紅店,工坊創新了不少搶手的羌繡文創:仿麂皮羌繡系列筆記本,封面繡上牡丹花、芙蓉花,一年能賣出10萬本;繡有羊角花圖案的耳環、手鏈、發卡、車載香薰盒等產品,每年在工坊全平臺銷售超百萬個。
“最近工坊接了一筆海外訂單,客戶訂購了一批羌繡手工DIY材料包。”陳云珍說,這是工坊產品第一次“出海”,“工坊的繡娘們目前正在梳理完善材料包內操作手冊,增加手冊的指導性和可行性,讓國外的手工愛好者一看就會,一學就懂。”
青神竹編茶器。人民網記者 郭瑩攝
羌繡、蠟染推陳出新,通過各種途徑實現多渠道宣傳推廣。眉山青神竹編非遺工坊(簡稱“竹編工坊”)負責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青神竹編省級代表性傳承人陳嵐則考慮得更多:
過去,他的父輩通過技術引領,讓當地竹編產品從普通的提籃籮筐升級為旅游紀念品、高端藝術品;現在,他要推動非遺竹編從傳統技藝展示走向產業鏈協同發展,讓竹編文化普及面更廣。
——開設技藝培訓課程是一種方式:
排針輕輕一劃,青竹篾瞬間被分解成32根均勻竹絲,竹絲薄如蟬翼、細如發絲,風一吹能飄起來——今年5月,在竹編工坊舉辦的幾內亞國家竹藤編編織技術培訓班上,講師趙爽“片竹成絲”的操作看呆了臺下的學員。幾內亞全國木工和室內裝飾工工會主席阿瑪拉圖雷感嘆“簡直令人震驚!”
學員瑪麗亞瑪·西雷·迪亞洛打定主意要把學到的東西帶回家融入家具企業生產中,“以后我們設計衣柜,衣柜門可以考慮用竹子來做”。
“我們已經對5000余位外國學員進行竹編技能培訓。”陳嵐透露,通過工坊帶動,青神縣以“出海面授+駐地培養”模式,在國內外建立非遺竹編文化傳習所65個,在“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和地區建成培訓點17個。
竹編工坊一角,擺放著竹編系列教材。人民網記者 郭瑩攝
——推動竹編文化與鄉村文旅融合是一條路徑:
青神縣一年中一半時間處于旅游季,有竹林、田野、螢火蟲,“孩子們來到這里,學非遺竹編、觀螢火秘境,還能跳竹竿舞、品竹筒飯。”陳嵐說,工坊將竹文化與紅色文化、東坡文化結合,形成特色課程。
“依托竹產業,我們推出竹里院子、竹里巷子、竹里螢光、竹里稻香等一批‘竹里+’系列IP。”青神縣文廣旅局副局長程曉云介紹,今年3至4月觀螢季期間,當地接待觀光游客突破15萬人次,全縣酒店平均入住率達80%以上,帶動旅游消費超5000萬元。
青神縣還建立了國家AAAA級國際竹藝城景區,涵蓋濕地公園、博覽館、版權示范園區、竹制品交易中心等,景區每年接待游客達到10萬人次,一根竹子串聯起文旅所有業態。
作為非遺大省,四川現有各級非遺工坊1515個。這些非遺工坊或藏于鬧市,或安于鄉野,致力傳統技藝的現代轉化。據四川省文旅廳相關負責人介紹,近三年,四川累計安排3000萬元,集中支持100個非遺工坊建設,鼓勵通過“非遺項目+傳承人+工坊”等模式,促進具備產業價值的非遺項目轉化。
以非遺工坊為據點,非遺匠人們用手藝守藝,用匠心創新,讓“老祖宗”的嚴選美學發揚光大,再續煙火氣,裝點百姓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