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社交”互動空間 百年博物館這樣“整活”

人民網成都8月19日電 (記者郭瑩)8月的首個周末,四川大學博物館開展《我是小小非遺傳承人:解碼織繡里的千年祝福》活動,吸引青少年兒童踴躍參與。孩子們徜徉織繡世界中,了解桂花、牡丹、鷺鷥、喜鵲等吉祥紋樣,用指尖感受千年文明的脈動。
作為中國第一座綜合性大學博物館,四川大學博物館歷史超過百年。2023年7月,博物館新館開館后,通過舉辦系列民俗研學活動,為公眾打開一扇通向傳統文化的大門。
“博物館入藏文物涵蓋32個門類,要讓文物展品‘活’起來,博物館要會‘整活’,還要重‘社交’。”四川大學博物館公共教育與服務部研學開發負責人張夏說。
今年暑假,四川大學博物館開展了一系列文博研學活動,通過沉浸式體驗、非遺互動、文創展示等形式,將傳統文化融入大眾生活。
四川大學博物館成都銀花絲制作體驗中教師展示的銀花絲作品。人民網記者 郭瑩攝
小心翼翼地捏起一根細銀絲,手指輕輕一彎,銀絲在手里呈現出彎曲的弧形,“像捏橡皮一樣有趣!”二年級小學生甜甜滿眼欣喜。
“別太用力,你要用指間的巧勁兒,想象你正在用銀絲畫畫。”活動指導老師、成都銀花絲鑲嵌新生代傳承人譚清華在一旁輕聲指導。
這是7月12日,四川大學博物館舉行的“大川尋雅”主題古典國風趣游市集活動現場的一幕,在一樓展廳舉行的成都印花絲制作體驗活動,大人、孩子三兩圍坐,沉浸于手作的快樂中。
“我們這次活動持續3天,每天都安排了四川清音、木偶皮影體驗等展演活動,觀眾不僅能欣賞,還可親自上手操控體驗。”張夏透露,活動期間觀眾可參與繩編、捶丸、投壺、拓印、“占花令”游戲等傳統活動。
四川大學博物館內開展的古典國風趣游市集活動吸引大量觀眾。人民網記者 郭瑩攝
精彩不止于白天,7月12日(周五)和13日(周六)兩天,四川大學博物館增設“夜游博物館”延時服務,開啟“超長待機”模式,展開升級版漢服演繹導覽《華光再現》,以唐代絲路往事為脈絡,引領觀眾穿梭古寺遺蹤的層疊夢境,生動重現歷史人文交流畫卷。
以館藏婚俗文物導覽為載體,四川大學博物館還在不斷地開展主題系列策劃活動。眼波流轉、水袖翻飛,今年端午節期間,一場名為“千年敢愛”的系列民俗研學活動在四川大學博物館舉行。伴隨川劇國家一級演員馬麗婉轉的高腔,觀眾眼前呈現的是川西傳統婚俗場景:高懸的燈籠、開路的儀仗、迎新的花轎,新人的鳳冠霞帔、鞋履玉帶、珠串蓋頭,盡顯嫁娶之禮的厚重綿長。
“千年敢愛”系列民俗研學活動中,川劇演員現場演繹《白蛇傳》。四川大學博物館供圖
四川大學博物館收藏有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成都鴻發號轎行的一整套婚嫁行頭,可實景再現當年迎親時的喜慶場景。這場研學活動,是以館藏婚俗文物導覽、以川劇《白蛇傳》為載體,采用“館藏婚俗導覽+戲曲賞析+心理沙龍”的形式,解讀婚姻愛情密碼。“小時候聽不懂川劇,覺得很鬧,今天參加了這個活動,生動的場景讓我一下子就理解了中國傳統文化。”參與活動的觀眾王先生如是說。
四川大學博物館以館藏婚俗文物為載體,邀請川劇表演藝術家為觀眾講解戲曲中的婚俗。四川大學博物館供圖
“千年敢愛”系列民俗研學活動貫穿全年。張夏介紹,今年“三月三”上巳節期間針對單身青年、情侶夫妻和三口之家,分別開展相親互動、心理沙龍和NPC場景演繹等活動,用古代的約會指南、花燈制作體驗、春日夜宴等形式,邀請觀眾邊看邊玩邊學。
“我們想打造一個兼具文化知識傳播且具有社交互動屬性的博物空間,吸引公眾‘走進來’。”張夏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