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摸牙口”到“掃牛碼” 百年牛市如何讓“天府糧倉”糧滿倉奶飄香?

想象一下,清朝的牛販子穿越到2025年的洪雅縣,定會驚掉下巴——昔日聚滿耕牛,憑手感“摸牙口”估價的牛市,如今成了看不見牛,只有交易大廳內全國牛價實時跳動,輕點鼠標直接在“云端”下單的場景!更魔幻的是,曾經臭烘烘的牛糞,成了噴涌的“液態黃金”,滋養出不用化肥農藥的有機大米!四川省眉山市洪雅縣,這個擁有180年“牛市”歷史的地方,不斷地探索實踐,把“一頭牛”玩出了花,不僅讓“天府糧倉”糧滿倉、奶飄香,更是解鎖了生態致富的“循環發展密碼”。
蹄印深深:耕牛馱起“老糧倉”的脊梁
洪雅養牛,源遠流長。隋唐設縣,農耕為本。得天獨厚的黃壤與溫潤氣候,滋養出體格壯碩、耐力持久的“雅牛”(洪雅水牛),它們曾是川西平原上最可靠的“鐵犁”,在“七山一水二分田”間犁出豐收的希望。
“道光廿五年(1845年),縣城西門外河灘上,每逢二、六趕場,牛哞聲能傳幾里地!”洪雅縣文史專家朱德貴翻閱著發黃的縣志,仿佛回到當年——上百頭牛聚在一起,牛販穿梭其間,憑“摸牙口、看膘情、察步態”的絕活估價交易。
“以牛易物、以市興農”,這自發的牛市像一塊磁石,吸引著樂山、雅安乃至更遠的客商,也拉動著糧食種植面積和產量節節攀升,洪雅漸漸成了川西糧倉的重鎮。
“牙行制”“牛經紀”……民國時期,牛市更盛,輻射川滇黔邊區,每場交易兩三百頭牛是常事。洪雅縣農業農村局老畜牧專家李遠忠說,正是這些“老黃牛”支撐起精耕細作,“抗戰那會兒,洪雅可是四川重要的‘米袋子’。咱‘天府糧倉’的擔子,那時就扛上了!”
20世紀80年代的洪雅耕牛市場。眉山市黨史和地方志編纂中心供圖
新中國成立后,土改、合作化讓農民種糧熱情高漲,耕牛成了“香餑餑”。洪雅設立專業牛市,管理日益規范。
1958年,洪雅捧回國字號“金招牌”——因耕牛產業發展帶動糧食增產,獲國務院表彰!到1985年,洪雅牛市成交量比30年前猛增80%,年外銷五千多頭。堅實的牛背,穩穩托起了“天府糧倉”的根基。
市場弄潮:“老牛市”激活“新糧倉”密碼
洪雅牛市的命運,緊跟時代脈搏跳動,一次次為“天府糧倉”注入新動能。
土地改革后,農民有了自己的地,對耕牛的需求“嗷嗷叫”。1951年,牛市成交6771頭牛!洪雅縣史志編纂中心許劍翻開《洪雅縣志》說:“這直接助推全縣水稻面積猛增近4成,畝產‘噌噌’往上躥,糧倉的底子打得牢!”
計劃經濟時期雖有波折,但政策一松綁,洪雅牛市又“呼啦啦”火起來。“耕牛重點保高產田,我們還搞‘牛耕+改良農具’組合拳,七十年代畝產就穩超300公斤,是響當當的糧食高產縣!”朱德貴的語氣里透著自豪。
真正的“華麗轉身”在改革開放!1978年,洪雅大膽放開耕牛自由交易,允許農民私養私售。政策“閘門”一開,“河灘”變“金灘”!1984年,牛市成交量突破兩萬頭,超過一半“走”出四川,遠銷云貴陜等11省區,成了連接大西南與西北的“牛”樞紐。1985年,洪雅與河南漯河、安徽界首、貴州花江并稱全國四大牲畜市場,盛況登上了當時的《人民日報》頭版。
耕牛私養后,洪雅縣畜牧局協同漢王公社向東大隊舉辦的耕牛評獎大會。眉山市黨史和地方志編纂中心供圖
改革開放后,洪雅耕牛市場面向全國開放,保證好牛出境、壞牛包退,牛市越來越興旺。1984年,成交量已達兩萬多頭。
耕牛自由了,種地的法子也更活了。“稻子收完種油菜,牛耕深翻土更肥!”洪雅農民摸索出稻油輪作,油菜面積幾年間翻了一倍多,既保障了糧食豐收(1985年總產24.3萬噸),又鼓了錢袋子。洪雅牛市,成了中國農村市場活力覺醒的鮮活注腳,也探索出“天府糧倉”多元發展的新路子。
綠野“牛”蹤:生態循環唱響“天府糧倉”新聲
進入新世紀,機械轟鳴替代了牛耕聲聲,但洪雅的“牛文章”不僅沒翻篇,反而寫得更精彩——從“拉犁的牛”轉向“產奶的牛”“肥田的牛”,為“天府糧倉”賦予了生態、高效、多元的全新內涵。
轉型的“金鑰匙”,始于1989年引入的國際小母牛項目。起初,在洪雅花溪鎮孔壩村、東岳鎮大安村這些貧困村推廣奶牛時,老鄉們直擺手:“養這‘洋牲口’,能行?”為此,縣里派出一批“奶牛干部”,“三送一教”解心結:送牛犢、送草種、送技術,手把手教管理;同時,推廣人工種草,一畝地產草8000公斤。聰明的洪雅人又琢磨出“稻-草輪作”:夏天種糧,冬天種草。糧倉根基穩,牧場新路寬!
洪雅縣現代牧業。洪雅縣黨史和地方志編纂中心供圖
東岳鎮大安村是其中的典范。這個曾經的窮山村,靠著“稻田加草場,水牛換奶牛”,170戶老鄉圈里養起700多頭“黑白花”,核心口糧田一寸不少。“一戶兩頭牛,三年一棟樓!” 村民自編的順口溜,道出了產業富民的喜悅,也點明了“天府糧倉”的真諦——既要裝滿“米袋子”,也要鼓起“錢袋子”!
洪雅縣委縣政府精心構筑“四維支撐”:縣領導親自掛帥抓乳業,簽下“糧穩+牧興”雙責任狀;種草有補貼、貸款享貼息、奶牛上保險;建隔離場、搭交易平臺、設風險基金;40名干部下沉一線建奶牛小區。2003年,新希望集團重磅入駐,注入5億元巨資,打造“公司+基地+農戶”產業鏈,帶動5000多名農戶“抱團”闖市場,洪雅農業實現華麗蛻變。
人民網四川頻道調研組調研洪雅縣“天府糧倉”(示范片)建設工作。眉山市黨史和地方志編纂中心供圖
7月的洪雅,驕陽似火,在止戈鎮蓮花村“洪雅萬畝零化學肥料零化學農藥示范區”,村民老范正在收割玉米后的地里施肥。黑黢黢的沼液噴薄而出,成為下一茬莊稼的優質底肥。
“糞污是放錯地方的資源!”洪雅縣農業農村局農業技術推廣研究員李世洪指著地里噴涌的烏油油的沼液說,“瞧這‘肥水’,經過處理,就是莊稼的‘營養液’!”
據悉,洪雅全縣鋪設了700多公里低壓沼液管道,覆蓋6萬畝示范區,畜禽糞污變廢為寶,利用率高達94.7%!這就是洪雅探索的“種草養畜—畜糞還田—以糞增糧(奶)”的生態循環“金鏈條”,與四川省“天府糧倉”“穩糧、優經、擴飼”戰略高度契合。
洪雅縣現代化奶牛養殖基地。洪雅縣黨史和地方志編纂中心供圖
2024年,洪雅交出一份亮眼的“成績單”:全縣牛存欄2.74萬頭,牛奶年產量13.2萬噸,畜牧業挑起農業總產值六成以上的大梁;糧食總產穩穩站在28萬噸以上,連續15年豐收!“糧倉”殷實,“奶倉”豐盈,洪雅實現了“雙倉”共進的現代農業圖景。
洪雅縣柳江鎮兩河村示范區。洪雅縣黨史和地方志編纂中心供圖
轉型的密碼,還在持續的制度創新里。洪雅首創“政府引導+協會自治+科技賦能”模式:畜牧協會定規范,全省首個縣級畜牧大數據平臺實時監控;每頭“洪雅牛”都有“身份證”,從草場到餐桌全程可追溯。2023年,洪雅躋身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
“洪雅已形成了一條‘飼草種植—奶牛養殖—糞污處理—沼氣發電—有機肥還田’高效運轉的綠色產業鏈,年消納沼液40萬噸,減少化肥用量1.2萬噸。效果也是實實在在——水稻畝產從2000年的450公斤躍升到2024年的580公斤,農藥用量還降了35%!”洪雅縣委副書記白海濤表示,當地實踐為“天府糧倉”貢獻了一個可復制、可推廣的綠色發展“樣板間”。
蹄聲未遠,新歌正酣
今日洪雅,古老智慧與現代科技交融,傳統牛市煥發新生機。清晨6點,交易大棚的電子屏上,全國畜產品和糧食行情實時跳動;午后老茶鋪里,“袖中議價”的古老議價方式仍透著誠信的溫度;2024年春季交易會上,甘肅客商輕點鼠標,300頭西門塔爾牛“云端”成交;本地糧農自豪地展示著用有機肥滋養出的“東坡大米”……“畜養地、地生糧、糧穩民”的和諧樂章,在這片土地上悠揚回蕩。
“天府糧倉”洪雅示范區柳江—東岳示范片。洪雅縣黨史和地方志編纂中心供圖
登高遠眺瓦屋山,但見青衣江如練,金黃的稻田與翠綠的牧場交織成錦。洪雅牛市180年的風雨變遷,是中國農村從牛耕歲月奔向數字農業的生動縮影,更是“天府糧倉”從保障溫飽走向生態富足、產業興旺的進化史。從“養牛為耕田”到“養牛興產業”,從“牛蹄踏出的印記”到“數據流淌的軌跡”,從“單一產糧”到“生態循環”,洪雅用實踐響亮宣告:“天府糧倉”絕非簡單的儲糧之所,它是生產保障的基石、生態涵養的綠肺、產業融合的高地!
洪雅縣天府糧倉示范片。洪雅縣黨史和地方志編纂中心供圖
這頭“金牛”,穿越時空,以昂揚之姿,奮力拉動著新時代“天府糧倉”,奔向一個更加豐饒、綠色、幸福的未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