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主播”們上了“線”,“云端”發展靠黨建

盛夏時節,在四川省廣元市蒼溪縣東溪鎮中山村的一個農家院壩里,村支書樊澗華和當地村民一起正對著手機鏡頭進行直播。她們展示著剛采摘的翠冠梨,熱情地介紹:“皮薄肉脆汁水甜,現摘現發包新鮮!”
樊澗華和村民一起直播帶貨。蒼溪縣委宣傳部供圖
在蒼溪,這樣的“村播”已成為當地的新潮流。一部手機、一方院壩,便能讓深藏于大巴山的特色農產品躍上“云端”。
近年來,在蒼溪縣委組織部的強力推動和系統謀劃下,當地以黨建引領為核心,依托“一村一主播”模式,將直播間打造成連接城鄉、服務群眾的新平臺,不僅為特色農產品打開了銷路,更以直播經濟反哺鄉村建設,探索出一條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同發展的振興之路。
直播助農:從“單兵作戰”到“矩陣共富”
2024年,“80后”村支書謝艾軍走進直播間,用樸實的語言推介家鄉的應季山貨。起初,直播間僅有幾十人觀看,但隨著一場場直播的持續開展,興華村的農產品逐漸“破圈”。如今,作為首批“支書助農團”成員,“謝支書”已成為當地知名的助農IP,僅2025年上半年,他就帶領團隊實現線上線下銷售農產品超200萬元,參與農戶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
“四川謝支書”新媒體賬號助農。網頁截圖
在田野與“云端”之間,越來越多像謝艾軍這樣的年輕人,正將個人夢想融入家鄉發展,用青春和汗水書寫著新時代的鄉村故事。
在陵江鎮筍子溝村,返鄉發展的張桂華借助電商為傳統柑橘產業注入了新活力。面對過去收購價低至幾毛錢一斤的困境,張桂華帶領村民成立主播團隊,建立“水果碼頭”集散中心統一分揀、包裝和發貨。
“我們主要是拓展渠道,幫村民把果子賣上好價錢,以此壯大集體經濟。”張桂華介紹,通過村集體統一品控和銷售,去年他們為村民提供的柑橘收購價達到2.5~3元一斤,遠高于集中收購價,讓果農得到了實實在在的收益,同步帶動村集體增收3萬余元。
“本地價格不行,通過網上平臺,價格就能高一些,賣得更好!”百利鎮金陵村果農何茂林表示,今年通過“支書助農團”直播,蘇翠梨收益實現翻倍,他對“村播”帶動發展信心大增。
更可喜的是,在村干部的示范和縣委組織部聯合相關部門開展的常態化培訓帶動下,不少村民掌握了直播技能,開始自主銷售。“有次走訪,看到一戶家里堆著幾百件包裝好的水果準備發往秦皇島,就是他自己直播賣出去的。”張桂華說,這種能力的提升,讓村民有了更多增收渠道和話語權。
截至目前,蒼溪縣“村播”已帶動殘疾人主播、留守婦女主播50余人,初步形成“手機成為新農具、數據成為新農資、直播成為新農活”的良好態勢。
黨建引領:規范直播經濟,筑牢基層治理根基
直播經濟的迅猛發展,對規范性和可持續性提出了更高要求。蒼溪縣通過制度設計和監督機制,充分發揮組織優勢和黨員作用,積極引導、深度鏈接,致力將“村播”打造成為推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綜合平臺,為“中國播谷”品牌建設提供堅實保障。
紅色蒼溪,奮進梨鄉。人民網記者 劉海天攝
公約規范起來,邊界明確起來。蒼溪縣由縣委組織部牽頭組建縣級電商直播行業黨委,鄉鎮黨委牽頭成立直播行業黨支部,建立“支書助農團”監管機制,對直播內容、產品質量、售后流程進行全過程監督。黨員主播帶頭承諾從而贏得消費者信任。
培訓強化起來,素養提升起來。縣委組織部聯合農業農村局、電商協會定期舉辦“村播課堂”,圍繞直播技巧、農產品品控、法律法規等內容開展培訓。截至目前,全縣已培養具備專業素養的“主播型村干部”30余名,經阿里巴巴平臺認證的“村主播”達473人,直播內容從單一賣貨擴展到鄉村旅游推介、非遺展示等領域,形成黨建引領“千播聯盟”蓬勃發展的生動局面。
村務陽光起來,工作透明起來。謝艾軍表示,直播帶貨選品、定價、銷售過程、收益分配方案等關鍵環節,都在鄉親們眼皮子底下公開進行,既保障當地村民的知情權和監督權,也讓村務管理更規范、更陽光。村里同時上線了村級事務平臺,把村務、財務、黨務都曬在網上,讓大家伙兒更方便、更快捷地了解村里的大事小情。
思想引領起來,鄉風文明起來。“村主播”把直播間作為宣傳展示鄉村風光、文化、故事、生態的窗口,引導村民增強文化自信和歸屬感,在潛移默化中涵養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村播”成為弘揚主流價值、培育文明鄉風的新舞臺。同時,通過“干群出鏡”這種生動方式使政策、理論可視化,也使傳播效率大大提升,引領村民擁抱互聯網,推動鄉村直播從市場經濟邏輯向深度治理邏輯轉變。
經濟反哺:直播紅利轉化為鄉村建設動力
在蒼溪,直播經濟的效益不僅體現在銷售額上,更轉化為推動鄉村建設的內生動力。
筍子溝村兒童愛心托管營。人民網記者 劉海天攝
樂園村依托直播帶火的民宿產業,村集體年增收超十萬元,資金用于道路硬化、網絡覆蓋等工程;筍子溝村將直播收入注入村集體經濟,打造“共富工坊”,實現“忙時摘果、閑時串珠”,更孵化出“爸媽食堂”和寒暑假愛心托管營,惠及200余名留守老人兒童。這個“一老一小”工程,依靠的是集體經濟的發展,也受益于黨建工作的引領。
蒼溪產業故事多。人民網記者 劉海天攝
“村播”還助力傳播鄉土文化。百利鎮金陵村副主任李春媛把新媒體作為賦能傳統文學、傳統農耕的“金鑰匙”。她將直播經驗延伸至文旅宣傳工作,擔任文化志愿者,用短視頻繼續傳播鄉土文化。她說:“從自己出發,把農文旅融合在一起,講好基層故事,是最切實的發展路子。”
蒼溪未來:用赤子之心突破“云端”
源于鄉情的赤子之心和建設家鄉的堅定信念,正是蒼溪直播經濟持續發展、鄉村面貌日新月異的動力。“剛回來的時候,更多是出于情懷。因為我奶奶在這里,我最初只是想著照顧老人,同時也想回饋一下自己成長的地方。”張桂華坦言,“這幾年雖然經歷了很多辛苦和挫折,但回頭看看走過的路,我覺得一切都是值得的。那些年忍住沒流的淚,如今再沒機會流——現在生活很甜美,要流也是幸福的淚。”
盡管成效顯著,探索不會停歇。蒼溪正規劃建設“蒼溪直播產業園”,整合物流、設計、運營等資源,降低助農成本;同時,先后出臺《強化黨建引領加快建設鄉村電商千播聯盟實施方案》《組建支書助農團牽引推動鄉村電商更好助農惠農的若干措施》,推動形成“一村多主播 千播助振興”模式,鼓勵村民全員參與,打造差異化品牌。
蒼山溪水千播競,紅色熱土黨建新。在當地黨組織的部署下,蒼溪縣正全面開展“中國播谷”品牌建設,爭創全國電商直播示范基地,讓大巴山的“好聲音”和“好物產”通過“云端”響徹全國,惠澤萬家;也讓這里成為一塊物美人和的新天地。(實習生唐藝娟參與采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