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子心鋪就振興路
——記四川古藺縣人大代表彭良圓的履職答卷

從成都鋼材市場的弄潮兒,到古藺縣原雙沙鎮政府的駐村書記,再到毅然返鄉的村支書、村主任、縣人大代表——彭良圓,他所走的每一步,都踩在家鄉古藺縣馬蹄鎮石田村渴望振興的脈搏上。這位35歲的漢子,以“人民選我當代表,我當代表為人民”的赤誠,在田坎間書寫著履職擔當。
赤子還鄉:從“蓉漂創客”到“田坎書記”的蛻變
2016年,彭良圓告別初具規模的鋼材事業,回到雙沙鎮政府歷練四年。2020年,他帶著養殖跑山雞的藍圖回到馬蹄鎮石田村。甫一回村,棘手難題便橫亙眼前:2017年某合作社留下的400余畝連翹因旱災枯死,土地撂荒兩年,十余萬元租金拖欠未付,民怨沸騰。
面對遺留的爛攤子,作為新任村支書兼縣人大代表的彭良圓沒有退縮。他多方奔走協調,硬是在2021年初為鄉親們追回了被拖欠的10余萬元租金。租金到手了,但荒蕪的土地依舊刺痛他的心。市場調研、土地分析、外出考察……他敏銳鎖定“蜂糖李”,帶頭掏腰包改種。深知一人之力微薄,他更以代表身份為橋梁,自費聯絡鄉賢,成功引入四川元哲泰科技有限公司,讓800畝荒山重披綠裝,總投資達200萬元。
產業破局:一顆蜂糖李撬動的“荒山變現”奇跡
產業火種一經點燃,便呈燎原之勢。彭良圓于2023年8月注冊古藺縣馬蹄鎮元豐種養殖場,產業版圖不斷擴張:蜂糖李與巨進1號:合作種植800余畝,輻射三村;特色果品:40畝豐果期晚熟紅心脆桃;糧食品質:220畝高山優質水稻,2025年試種4種省農科院新品種。
數字背后是沉甸甸的民生分量:種養殖場年用工超1600個工天,發放工資16余萬元,支付土地租金18萬元,惠及148戶農戶,提供25個穩定崗位,其中8人為脫貧戶。荒山真正變成了鄉親們家門口的“綠色銀行”。
治理有方:“夕陽紅”巧解千家結
產業興了,和諧鄉村同樣不能落下。面對村里矛盾糾紛頻發,甚至曾有“民轉刑”案例的痛點,彭良圓再次展現治理智慧。2023年7月,他主導成立石田村夕陽紅矛盾調解中心,成員包括人大代表、退休干部、鄉賢、駐村輔警等地方威望人士。
這支隊伍“治未病”:每周排查建立臺賬,村內會議分析研判,能解立解;對“疑難雜癥”,則精準選派調解員入戶化解。中心成立以來,已成功調解重大糾紛8起。他們堅持“走村入戶,萌芽化解”,真正做到“小事不出組,大事不出村”,鄉村風氣為之一新。
基建惠民:3500萬資金點亮鄉村新顏
“路沒硬化”“沒水吃”“路燈不亮”“安防缺位”……彭良圓的筆記本記滿了鄉親的急難愁盼。雙重身份成為他爭取資源的優勢:積極向政府匯報,動用個人人脈爭取項目。
自2021年任職以來,他累計為石田村爭取落地項目資金超3500萬元:村道硬化率超90%;自來水覆蓋率100%;路燈實現全村覆蓋;天然氣入戶管道鋪設中。鄉親反映3.5米硬化路坡陡無護欄、個別小組缺路燈,他立即行動,聯絡鄉賢捐贈價值10余萬元的1.2公里護欄,并爭取企業捐贈50盞路燈(價值5萬元),安全隱患與照明難題迎刃而解。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彭良圓常用此言自勉。從追討欠租到荒山變果園,從矛盾頻發到“夕陽紅”暖人心,從基礎設施滯后到村貌煥然一新——這位腳沾泥土、心懷赤誠的人大代表,用一步一個腳印的實干,詮釋了“領頭雁”最厚重的內涵。石田村的蝶變,便是他交給選民最有說服力的履職報告:山鄉無言,振興有痕;代表擔當,百姓心秤自明。
來源:馬蹄發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