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mc4e"></ul>
  • <ul id="smc4e"><sup id="smc4e"></sup></ul>
    <ul id="smc4e"><sup id="smc4e"></sup></ul>
    <ul id="smc4e"></ul>
  • <ul id="smc4e"></ul>
  • <abbr id="smc4e"></abbr>
  • <strike id="smc4e"></strike>
  • 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教育

    心理拔刺:從校內小課堂走向校外“云課堂”

    2025年06月23日12:00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心理拔刺:從校內小課堂走向校外“云課堂”

    “同學都不喜歡我,不愿意跟我講話,但我也想交知心朋友。”

    “憑啥弟弟犯錯誤沒事,我犯錯誤媽媽就會罵我?”

    “公共場合下特別緊張,一緊張滿頭大汗,我想變得有自信,不知道用什么方法?”

    “我一臉痘,身上汗味重,別人都嫌棄我,我一點都不想去上學。”

    “精心準備的節目落選了,同學們都太優秀了,我在他們身邊像個‘破抹布’!”

    ……

    6月13日晚7點30分,開播不到15分鐘,“潁州傾聽”直播間就涌入近2000人,在評論區傾訴學習、生活中的困擾。

    在刷屏的信息中,國家三級心理咨詢師、安徽省阜陽市十五中心理健康教師馬玉敏銳地發現了一條留言:“我都拼命學了,成績還是上不去,成績退步了父母罵我,進步了覺得我是抄襲的,我回兩句嘴,他們還想打我……”

    面對類似承受學業壓力和家長期望雙重壓力的求助,馬玉第一時間連線,幫助求助者釋放負面情緒,并鼓勵對方加強與父母的交流。最終,求助者停止了哭泣。后續,馬玉將嘗試與求助者的父母進行溝通。

    今年4月以來,在安徽省阜陽市潁州區教育局和阜陽廣播電視臺的支持下,與馬玉一樣的心理健康教師和優秀班主任,攜手國家級心理咨詢師,把校內的心理“小課堂”搬到校外的“云課堂”,圍繞學生羞于啟齒、師生存在代溝、家長認知不足等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現實痛點,定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公益直播活動,為學生和家長答疑解惑。據介紹,前8場直播實時收看人數共19.2萬人次,累計直播回放收看人數23.9萬人次,在線回復家長和學生咨詢信息7000余條。

    從學校“小課堂”到直播“大課堂”,到底解決哪些痛點

    潁州區現有義務教育階段學校147所,在校學生近17萬人,承擔阜陽市區半數以上的義務教育任務。

    潁州區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觀察到一些共性現象:“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大多采用群體活動開展,解決個案有限。如果不能及時解決青少年的困擾,學業焦慮、生活壓力和自我苛責長久積累后,可能變成一根深深‘扎在孩子們心中的刺’,在無形中阻礙他們成長。”

    “當下,年齡差距是導致學生不愿走進心理咨詢室的因素之一,尤其是農村學校,兼職心理咨詢教師普遍年齡偏大,一些孩子擔心和老師之間存在代溝,對方不能真正理解自己,只會灌輸大道理。同時,一些學校校舍空間有限,心理咨詢室靠近教師辦公室,無法保證咨詢環境安靜與私密,加劇學生畏懼心理。”該負責人介紹,試水公益直播,一方面是出于部分學校專職心理教師缺乏和硬件設施有待完善的現實考慮,希望打破心理健康教育受時間空間限制、局限在校內“小課堂”的痛點。

    另一方面,不少教育工作者注意到學生認知方面存在偏差。

    例如,采訪中,一名高中一年級的學生張小偉(化名)道出許多同學的心聲:“比如‘喜歡上某個女生’這樣的私密問題能跟老師聊嗎?如果說了,會引起老師的誤解嗎?老師能替我保守秘密嗎?”

    阜陽市紅旗中學資深班主任閆娜娜同樣觀察到,小學階段的心理健康課是小學生最喜歡的課程之一,老師在課堂上通過小游戲幫助孩子調節情緒。而中學生處在自我意識高漲的青春期,待在相對封閉的校園環境中,情緒變化大,在意他人的看法和評價,他們更擔心尋求心理咨詢會暴露隱私,寧愿選擇逃避。此外,中學生通常學習時間緊張,沒有時間進行咨詢。

    “不敢說,不好意思說,不知道向誰說,抽不出時間咨詢,或是無法認識到自己的煩惱是不是心理問題……這些都是學生面對心理咨詢時表現出的共性問題,想要他們向老師完全敞開心扉并不容易。”上述負責人說,請專業人士走進直播間,直接與家長、學生進行線上溝通,有助于破解這些難題。

    公益直播間里,主辦方采取“短片預熱+直播+專題回放”形式,穿插講解、科普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和常識。為將線上活動效果延伸,潁州區還在每周五下午配套開展心理健康公益講座進校園活動,線下已覆蓋服務學生、家長1萬余人。同時,該區每學期開學一個月內對全區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進行全員篩查,并建立“一生一策”心理健康檔案。

    有“力不從心的孩子”,也有“望子成龍的父母”

    不少參與直播的老師注意到,評論留言“需求各異”:有些孩子渴望得到心理老師的同情和理解,有些家長和學生為了宣泄負面情緒,有些家長則期望獲得明確指導。

    趙文娟是阜陽市清河路一小語文教師兼班主任,在直播中,她被家長問及最多的問題是:“孩子為啥總是跟我唱反調?孩子為啥回家就鎖門?”面對這些問題,趙文娟總是建議家長,不要隨便給孩子貼標簽,要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多鼓勵他們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情感,同時控制好情緒,與班主任、心理健康老師密切聯系。

    她感受到很多家長在教育理念上存在誤區。據她統計,8次直播中,有28次連線與家長不當的教育觀念有關。例如,有父母看到孩子試卷后,一味指責孩子“怎么名次又后退了”,還有的家長認為“孩子學習好最重要,其他都沒關系”。“很多有‘問題’的孩子基本能從家庭找到原因,孩子往往承擔了家庭關系不正常帶來的‘責任’,表現出一系列心理問題。”

    阜陽市紅旗中學教師侯艷是心理學專業出身,有18年心理健康教育經驗。她記得,一位離異后獨自撫養孩子的媽媽在直播間留言表達對16歲兒子的不滿:“后悔生下來這個孩子,他在學校跟同學吵架,成績也是倒數,還離家出走,是個‘惹事精’!”

    “其實這個孩子表現出了抑郁癥的初期癥狀,長期處于一種渴望得到關愛卻又無法滿足的狀態,這種抑郁情緒如果得不到及時關注和治療,會對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嚴重影響,但是家長卻無法認識到這些。”侯艷坦言。

    “僅教育孩子是不夠的,更多要引導做家長的思想教育工作,防患于未然,幫助這些家長思想‘轉過彎兒’來。”趙文娟告訴記者,疏導負面情緒是一個“抽絲剝繭”的過程,需要經歷多次深入交談,直播間連麥時間有限,更像是一種對心理問題的初步探討和經驗梳理。自己會將連麥過程中發現的共性問題做成備忘錄,在后期的班主任活動時進行集體研討,讓直播活動經驗反哺學校德育工作。

    梳理“云上”共性問題,反哺家校共育工作

    盡管直播活動為學生心理輔導提供新途徑,但也面臨諸多挑戰,例如家長關心的師資問題。潁州區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解釋,參與直播的心理健康老師均已取得國家三級心理咨詢師資質,來自教學一線的優秀班主任在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方面的作用更是不容小覷,他們不僅能夠識別學生問題,還能根據日常教學經驗給予有效建議,避免帶來二次傷害。

    將心理健康教育挪移到“云上”,也會遭遇私人話題與公共流量碰撞的矛盾。為此,潁州區教育局對直播中潛在的技術風險等進行研判和防范,設置多種預案。此外,無論學生是用親友或是自己的手機登錄直播留言,工作人員都會對學生進行隱私保護。

    連日來,工作人員對前8期直播中反映的問題進行梳理,發現學生的心理問題主要集中在自我認同困惑(對身份、價值觀、未來目標迷茫)、情緒管理失控(難以化解煩惱)、人際關系困擾(社交焦慮、同伴欺凌)以及學業壓力導致焦慮、厭學等心理問題這四大類。家長層面,最大困惑在于孩子出現抑郁、焦慮等情緒或其他心理問題信號時,他們無法及時識別和干預。

    潁州區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說,下一步,區教育局將針對不同學段學生及其家長,圍繞教育熱點和具體需求,聯合專業團隊制作“如何緩解幼小銜接中的分離焦慮”等系列課程,由專家送教到校,力爭覆蓋農村偏遠學校。同時,針對直播中收集的共性問題,教育局組建家庭教育講師團,全流程指導優化各校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預防、識別、疏導工作。

    這些計劃,馬玉均參與其中。直播啟動以來,她將微信號告訴了一些求助者,也多出了許多學生“粉絲”,這些學生會和她匿名聊天,她及時進行心理干預。她感慨:“教育就是激發生命、充實生命,等一朵花開,需要很多耐心和微笑,我們通過公益直播,幫助一個個生命成長,不讓‘少年的煩惱’轉變為‘煩惱的少年’,也是育人工作的應有之義。”

    (劉銀燕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海涵 王磊)

    (責編:羅昱、章華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