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阿壩州:教育、醫療、就業等持續改善,不斷提升群眾幸福感!

雪域高原的壯美畫卷上,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正悄然書寫著現代化發展的新篇章——智慧醫療觸手可及,教育模式推陳出新,就業渠道日益拓寬,治理效能顯著提升。6月16日至20日,“阿壩典范 開局突破”媒體采訪團走進阿壩州壤塘、阿壩、若爾蓋、紅原4縣,實地探訪高原民生改善的新實踐、新氣象。
壤塘:“智慧+醫共體”拉近高原服務距離
在壤塘縣,智慧醫療的觸角已經深入高原牧區。走進上寨中心衛生院的AI問診室,患者正通過智能終端完成從癥狀輸入到診療建議的全流程。
上寨中心衛生院AI問診室。張越攝
“現在我們的病歷規范率達97.21%,AI輔助診斷讓漏診誤診風險大幅降低?!鄙险行男l生院院長江勇介紹,“同時,我們構建起的‘1+3+N’醫療網絡體系,以壤塘縣人民醫院為總樞紐,聯動2個在建區域中心及12個鄉鎮衛生院,形成了輻射周邊3個鄉鎮、2萬居民的醫療服務圈?!?/p>
目前,上寨中心衛生院新建的4500平方米院區配備了千級手術室、32排CT機、全自動麻醉機、彩超機、全自動生化分析儀等先進設備,急診科完成標準化改造并建立24小時響應機制,急救時間縮短30%以上,成為阿壩州首個具備創傷處理能力的基層衛生院。
不久前,蒲西鄉一名工人在操作射釘器時不慎將鐵釘射入右膝關節,情況危急。然而,傷者并未經歷長途顛簸送往80多公里外的縣城。壤塘縣上寨醫療次中心迅速收治了他,并通過緊密型縣域醫共體機制,立即聯系縣醫院請求會診。縣醫院外科專家趙華東隨即緊急下沉,抵達次中心后,30分鐘內便成功取出了深嵌在患者骨髁內的長釘。
這是壤塘縣自2024年8月全面推進緊密型醫共體建設以來,由縣級專家下沉基層實施的首例急診手術,有效規避了轉運風險,搶回了寶貴救治時間。正如江勇院長所言:“我們的目標很簡單,就是讓農牧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質醫療服務?!比缃瘢@個目標正一步步實現,讓優質醫療的陽光照亮高原村寨的健康之路。
阿壩縣中學:“出彩教育”鋪就多元成才路徑
“因為拿到這個獎,我有了新目標——考上好大學,學習無人機專業,將來用它服務家鄉!”在阿壩縣中學的戶外活動區,高二學生旦珍旺姆正專心記錄著無人機飛行數據。去年11月,在阿壩州“AI時代,智創未來”阿壩州中小學生綜合素養提升科技創新活動中,她和隊友澤修榮獲“無人機編程賽”州級一等獎。
同學們在練習操作無人機。張越攝
這份收獲,源于一場教育變革。2021年,阿壩縣中學向全州招生時,其現狀是坑洼的土操場、陳舊的教學樓和持續流失的生源。面對困境,校長周楊提出“出彩教育”理念:“不是要求人人都要出類拔萃,而是意味著在尊重每個孩子獨特性的基礎上,鼓勵他們找到自己的‘生命底色’,活出屬于自己的精彩人生?!?/p>
面對高原孩子發展的現實困境,他敏銳地結合當地學生“能歌善舞”的天賦特質和浙江溫州、四川德陽的教育幫扶資源,將藝體教育確立為突破口,逐步凝練形成了“揚長教育”為核心的“出彩教育”體系。
理念的落地,需要課程的支撐。阿壩縣中學創造性地構建起“出彩課程”體系。初中階段,美術、聲樂、舞蹈、電子琴、足球、籃球、計算機等十余門興趣課程全面鋪開,課程面向所有學生開放,目標是激發興趣和熱情。到了高中,興趣課程則升級為美術、體育、聲樂、舞蹈等專業升學課程,讓特長鋪就升學之路。
“我們不能坐等東部經驗成熟再跟進,必須邊實踐邊摸索。成功經驗可復制,失敗教訓也是寶貴參考?!敝軛钚iL說。而實踐的成果,正悄然改變著這所高原學校的命運軌跡:2024年,學校高考實現普通類本科錄取“零的突破”,錄取率達17%;2025年,28名參加藝體高考的學生中,24人過線。新高一招生錄取平均分高出最低控制線50分,創下歷史新高。
教師隊伍同樣收獲累累碩果,2024年,阿壩縣中學教師共獲得省級榮譽10項、州級16項、縣級33項,阿壩縣中學幫扶團隊更榮獲“四川省最美教師團隊”稱號。
若爾蓋凍卡村:“春風行動”鋪就跨省致富路
仲夏的高原,若爾蓋縣紅星鎮凍卡村的風中彌漫著青草的芬芳。牧民那么澤里正忙碌著,向又一批即將啟程遠赴浙江嘉興務工的鄉親們分享經驗、整理行裝。
若爾蓋縣慰問農民工。阿壩州新聞傳媒中心供圖
從海拔3400米、地處川甘交界的偏遠牧區,到千里之外的東南沿?,F代化工廠,一條橫跨千山萬水的“就業路”,正穩穩地將增收的希望送到牧民們的家門口,悄然改變著這片草原的命運。
凍卡村,這個典型的純牧業村,曾長期困于“草場困局”。有限的草場資源、漫長的畜牧周期和波動的市場,讓傳統牧業的經濟效益難以提升,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2萬元,生活改善步履維艱。
轉機出現在2018年,在嘉興市與若爾蓋縣建立對口勞務協作機制的基礎上,“春風行動”如一陣強勁的春風,吹進了草原深處。免費專車專機的“點對點”送崗服務,為渴望改變的牧民打開了通往東部的大門。
那么澤里夫婦成為首批“吃螃蟹”的人,在嘉興華貴電子科技公司,當時,他們一個月一共能拿到大約1萬元的工資,減輕了家庭經濟壓力,逐漸還清了債務。返鄉后,澤里主動當起了“宣傳員”,他的親身經歷點燃了鄉親們的希望。
“不能自己富,還要帶動大家一起走出去!”作為一名黨員,那么澤里將帶動村民就業視為沉甸甸的責任。在他的示范引領和當地政府的支持下,2023年,凍卡村成立了“郎木寺神居峽勞務信息咨詢農民專業合作社”,系統化地開展崗位對接、技能咨詢和后續服務。
合作社如同一座橋梁,精準連接起草原與工廠。截至目前,已累計輸送280人次赴嘉興就業,其中不乏監測戶、單親母親、低保戶等重點群體。牧民們在電子廠從事組裝、包裝、質檢等工作,月均工資穩定在5000元以上。
曾經迷茫的師范學院畢業生澤科是個典型代表。2019年,他跟隨“春風”前往嘉興,從生產線工人做起,勤奮好學,抓住公司提供的每一次培訓機會,迅速成長為車間主管,月收入達萬元。短短幾年間,他翻修了家中的老房,購置了汽車,組建了幸福的家庭,去年更是帶著新婚妻子一起去嘉興奮斗。
凍卡村黨支部書記久一甲欣慰地說:“外出務工已經成為村民的普遍共識,越來越多的家庭年收入突破了10萬元大關,喜提新車、翻建住房、還清舊債的故事在村里已不再新鮮?!?/p>
為支持牧民“出得去、穩得住、有發展”,若爾蓋縣搭建起覆蓋全程的就業保障網。春節前,人社部門利用多元平臺傳導政策、分發指南,破除外出顧慮;啟程當天設置便民站點、安排直達專車護送,實現行程無憂;行前,干部深入駐地發放關懷物資。
近年,該縣已累計發出返崗專車24班,免費向浙江轉運務工牧民739人,創勞務收入超3000萬元。 這套服務鏈貫通了轉移就業的關鍵環節,為牧民開辟了一條可感可及的增收路徑。
紅原瓦切鎮:“微網實格”織密牧區平安網
“以前偷牛盜馬,打架斗毆、草場糾紛不斷?!卑沃菁t原縣瓦切鎮維穩辦主任楊國軍的一句話,揭開了十年前高原牧區的治理困境。轉機始于2013年的網格化探索,而2024年全面推行的“微網實格”,正讓這張治理之網悄然覆蓋草原的每個角落。
集體經濟分紅會現場。阿壩州新聞傳媒中心供圖
全鎮精細劃分為7個綜合網格、50個定居點微網格、46個遠牧點微網格,寺廟、學校亦納入專屬網格,織就“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治理網絡。
人員配置是“微網實格”的核心動能。瓦切鎮創新“1+3+N”模式,由村支書擔任網格長,“1名指導員+1名網格管理員+1名協作民警”構成骨干力量,聯戶組長、婦女骨干等多元主體共同參與。全鎮267名網格員中,黨員占比高達82%,黨建引領直抵治理末梢。
“平時就是往群眾堆里鉆,收集大家的困難和問題向上報,轄區衛生也得盯著管?!本W格員麥托吉的樸素話語,道出了這支扎根基層的力量如何成為牧民身邊最可靠的守護者。每一個微網格,都是服務牧民的前沿陣地。
瓦切鎮依托“黨內基金關愛、村社坐班代辦、集體經濟反哺、生態環境美化、德育教化自治”五項載體,持續釋放治理溫度:“黨內幫扶基金”累計溫暖271名黨員;集體經濟反哺每年惠及百余名困難群眾,2024年全鎮集體經濟收入突破126萬元,帶動114人就業增收;網格員更憑借“人熟、地熟、情況熟”優勢,成功喚回80名失輟學兒童重返課堂。
科技為高原治理插上智慧翅膀。瓦切鎮構建“1+5”智慧平臺體系,以州級管理平臺為中樞,構建起運行順暢的數字化治理網絡。
平臺催生的“自循環—小循環—中循環—大循環”四級響應機制,確保問題“事事有回應、件件有著落”。今年,98%的矛盾在網格內悄然化解。5年來,“微網實格”帶來肉眼可見的蛻變:矛盾糾紛總量下降6.98%,刑事發案、治安案件分別下降21.63%、16.82%,民事調解成功率與宣傳覆蓋率節節攀升,平安建設滿意度達100%。
從草場糾紛到子女就學,從治安防控到醫療幫扶,瓦切鎮的“一張網”系統都提供了高效的解決渠道。“只要報上來就能及時解決,給牧民們帶去了實實在在的安全感。”紅原縣瓦切鎮黨委副書記、鎮長索朗說。(張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