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與東盟合作 打造傳統醫學與現代科技融合的創新策源地
“一帶一路”傳統醫學合作暨中醫藥現代化國際科技大會舉行

人民網成都6月12日電 (記者王波)6月11日,由中國工程院、東盟工程與科技院、四川省人民政府、重慶市人民政府主辦,成都中醫藥大學承辦的“一帶一路”傳統醫學合作暨中醫藥現代化國際科技大會在成都舉行。
本次會議作為第二屆“一帶一路”科技交流大會的重要主題活動之一,聚焦前沿科技與傳統醫學的交叉融合創新,以成果發布、主題報告、高端對話等形式,為深化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特別是東盟各國的交流合作,搭建了傳統醫學交流互鑒的高端平臺。
在“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后,中國與東盟各國在衛生健康領域的合作日益深化。作為本屆科技交流大會的成果之一,會議發布了《中國工程院-東盟工程與科技院“一帶一路”中醫藥合作聯合立場文件》。該文件凝聚了雙方共識,為未來兩地在中醫藥領域科研、產業、標準、教育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奠定堅實基礎。在《聯合立場文件》戰略框架下,中國工程院、東盟工程與科技院將依托四川乃至全國的中醫藥優勢資源,進一步深化與東盟的合作,共同打造傳統醫學與現代科技融合的創新策源地,共同培育互惠共贏的中醫藥產業生態圈,共同構筑面向未來的高水平人才蓄水池。
會上,學者們分享前沿洞見,繪制中醫藥全球發展的創新圖景。在大會主題報告環節,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醫大師張伯禮,東盟工程與科技院院士鄭建強,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醫大師王琦,印度尼西亞中醫藥專家林秋波博士,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士林,新加坡中醫藥專家丁珊瑚博士6位專家院士,分享了關于推動中醫藥高質量發展、中醫國際法規落地、海外中醫教育發展、中醫體質學、本草基因組學、中醫智慧與前沿科技等領域的研究成果與思考。
院士專家的高端對話,開啟了學術盛宴。會議圍繞“人工智能賦能中醫藥現代化”與“加強與東盟十國中醫藥領域交流合作”兩大主題,展開與院士專家面對面的智慧碰撞。在人工智能重塑全球科技格局的今天,如何讓古老的中醫藥“借數騰飛”。從張伯禮院士的臨床智能辨證,到陳士林院士的藥材基因解碼,到張翼成院士的跨境數據協作,到韓子天教授AI+公共衛生的探索,顯示科技正深度重構中醫藥的研發與應用生態,AI正成為中醫藥現代化的新質生產力。四川作為“南方絲綢之路”起點,與東盟在藥材貿易、教育協作、標準化共建領域深度交融和合作。從王琦院士的體質本土化研究,到鄭建強院士的跨境合作創新、林秋波博士的Jamu融合實踐、丁珊瑚博士的長期實踐,以及余曙光教授分享的東盟科技教育領域卓著成果,充分印證東盟作為中醫藥全球化戰略支點的獨特價值。
大會在中外嘉賓共同參與下,通過成果發布、前沿分享、高端對話等形式,深入探討傳統醫學在當代全球健康治理中的獨特價值與使命,不斷碰撞出中西交融的智慧火花。
會議形成共識,在《聯合立場文件》戰略引領下,進一步深化與東盟的合作——
共同打造傳統醫學與現代科技融合的創新策源地。四川將與東盟各國攜手,重點深化在“熱帶藥用植物本草基因組學”領域的聯合攻關,充分利用東盟豐富的熱帶藥用植物資源和四川在本草基因組學、生物信息學方面的科研優勢,共同解析其藥效物質基礎與作用機理,為新藥研發和標準制定提供科技支撐。
共同培育互惠共贏的中醫藥產業生態圈。積極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傳統醫學聯合實驗室,將其打造成為區域科技合作的樞紐平臺,促進跨境協作研究、資源共享與成果轉化,為熱帶藥物研究、人工智能應用、經典名方開發等關鍵領域提供強有力的基礎支撐。
共同構筑面向未來的高水平人才蓄水池。大力推進中醫藥教育的“引進來”與“走出去”,吸引更多東盟國家學生來成都中醫藥大學深造學習,積極輸出優質中醫藥教育資源和課程,加強中醫藥師資與專業人才聯合培訓,為東盟各國培養本土化、高水平的教學、臨床和科研骨干,夯實中醫藥國際化發展的人才根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