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mc4e"></ul>
  • <ul id="smc4e"><sup id="smc4e"></sup></ul>
    <ul id="smc4e"><sup id="smc4e"></sup></ul>
    <ul id="smc4e"></ul>
  • <ul id="smc4e"></ul>
  • <abbr id="smc4e"></abbr>
  • <strike id="smc4e"></strike>
  • 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一張圖管理 一河有一策 川渝共護一江清水

    2025年05月08日12:05 |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小字號

    新聞發布會現場。人民網記者 朱虹攝
    新聞發布會現場。人民網記者 朱虹攝

    人民網成都5月8日電 (記者王明峰、朱虹)四川、重慶同屬長江上游,山水相依,81條流域面積50平方公里以上的跨界河流將四川6個市、重慶12個區縣緊緊相連。守護好這片水域生態,是川渝人義不容辭的責任。

    今日,在川渝河長制5周年合作成效新聞發布會上,相關部門負責人介紹了5年來,川渝兩地如何“守護一江清水”,切實樹牢上游意識和“一盤棋”思想,通過深化跨界河流聯防聯控聯治,創新構建流域協同治理新格局,交出一份“水清岸綠、城水相融”的生態答卷。

    協同治理 攜手共護川渝碧水

    “川渝兩地在全國首創設立跨省際川渝河長制聯合推進辦公室,統籌水安全、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協同治理。雙方互派干部5批,常駐30人次,輪流舉辦基層河長能力提升培訓5期530人次,有力推進跨界河流保護治理各項任務落地落實。”四川省河長制辦公室副主任、水利廳副廳長譚小平介紹,簽署《川渝跨界河流聯防聯控合作協議》、發布《川渝跨界河流管理保護聯合宣言》后,兩地在聯合巡查、聯合治理、聯席會議、聯合執法、信息共享、問題處置、人才培養等10個方面深化合作,簽署河湖長制合作協議100余個,累計召開聯席會議125次,開展聯合巡河1200余次,解決問題6000余個,推動流域構建形成上下貫通一體、左右岸協同治理的良好局面。

    “川渝兩地將依托川渝聯合河長制推進平臺,探索試點建立河長聯席會議和聯合巡河機制,繼續實行跨界河湖河長工作交接制度,常態化開展交叉暗訪,不定期曝光典型問題,實行問題‘發現—交辦—整改—銷號’全鏈條閉環管理。”重慶市河長辦公室副主任、市水利局副局長宋剛勇說,全面推行“一河一策”聯合編制、河流健康評價結果互認等工作,合力創新“財政投入+社會資本+生態補償”的多元投入機制,共育專業化治水管水鐵軍,進一步夯實川渝河長制協同一體的制度化、體系化根基。

    談到基層河湖“最后一公里”問題,宋剛勇表示,兩地將通過聯合巡河、聯合執法消除責任盲區,加快建立起責任明確、協調順暢、監管嚴格、保護有力的基層河湖管理保護機制。“將持續強化黨建引領,深化‘河長+警長+檢察長+民間河長’等多元聯動的監督保護機制,調動群眾參與積極性,凝聚河湖管護合力,大力探索推動基層河湖生態價值轉化,推動實現河湖治理保護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多贏。”

    科技賦能 激活長江上游治水新動能

    在發布會上,譚小平表示,四川在瓊江(遂寧段)已推進數字孿生流域建設先行先試工作,建立水利模型8套、知識庫3個、水質自動監測站7座,建設水雨情數據匯集、河湖健康預報預警等“三匯”“四預”數字孿生平臺,形成5項成果獲得水利部中期評估優秀等次。數字孿生的應用大大提高了當地流域管理精準化、現代化水平。

    數字孿生流域,可以理解為給真實的河流、湖泊等水域通過現代數字技術制作一個“虛擬克隆體”。就像運用3D掃描技術給現實河流拍一張動態的全息照片和動態視頻,形成河流數據動態模型,不僅包含河流的形狀,還能實時反映水量、流速、水位、雨量、水質及周邊環境情況,甚至可以預測未來可能發生的變化趨勢。

    此外,為強化互聯互通,川渝兩地還聯合繪制了《川渝跨界河流特性圖表集》,涵蓋51座重要水利水電工程、10個生態流量國控斷面、25個水質國控斷面等重要信息,實現跨界河流“一張圖管理”,為各級河長開展工作提供重要支撐。在具體工作中,聯合編制實施“一河一策”管理保護方案23個,開展8條跨界河流健康評價,發布全國首張跨界河流塘河健康“體檢表”,開發“智巡精靈”“智慧河長”等程序,動態監測水環境、智能巡河、智能統計分析數據,助力河湖管護工作高效開展。

    如今,通過數智共管,川渝兩地構建了“全量感知、虛實交互”的智慧治水模式。宋剛勇在會上透露,兩地將加快推進數字化管河應用平臺深度融通,重點探索推動川渝跨界河湖數據庫、跨界河長協同工作臺、跨界河湖數字孿生建設,聚力提升河湖治理管護數字化、智慧化水平,加快實現對河湖基礎信息全要素、治理管理全過程的數字化映射、智能化模擬,推動實現跨界河湖巡河護河、問題處置、監管治理“三協同”。

    (責編:羅昱、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