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戲曲 攜手煥新
——2025全國南戲展演活動見聞

梨園科步程式與時尚街舞的韻律對話,機器狗與提線木偶戲的技藝共舞,戲曲名家與小傳承人、小鑼鼓手的攜手演繹……4月29日至5月5日,這些別出心裁的場景,在2025全國南戲展演暨第三屆海絲泉州戲劇周精彩上演。
活動在集納福建泉州本土戲曲基礎上,聯動全國6個省市珍稀劇種,會聚13位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50多位海內外學者,推出42部經典劇目,并通過學術交流、文旅融合、創意市集等特色形式,讓傳統戲曲走進百姓生活。它既是一次戲曲文化的展演,更是一場關于“如何讓千年戲曲活在當下”的現實實踐。
本次活動為國家藝術基金2025年度傳播交流推廣資助項目,由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戲劇家協會、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廳、福建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泉州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
代際接力做好戲脈傳承
4月30日晚,泉州府文廟前廣場上,婺劇《連環計》鼓聲如雷。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樓勝與小傳承人洪雨辰踏著鼓點亮相,輾轉騰挪間,盡顯英氣。
隨后,莆仙戲《狀元與乞丐·孔詞》的鼓點便接力響起。4歲孩童蔡昱程熟練地司鼓奏樂,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黃艷艷踏著節奏轉身,引得觀眾屏息凝神。余韻未散,粵劇《帝女花·香夭》的尾聲,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曾小敏與傳承人文汝清,牽著小演員們緩緩退場,戲服金線閃爍,似在訴說“戲脈不斷流”的內涵……
“大手小手相牽”通常寓意代際間的互相關愛。在活動啟動儀式上,以此為主題打造了這段富有創意的表演環節,也勾畫出一幅傳統藝術代際傳承的鮮活圖景。
據了解,展演活動舉辦三屆以來,“古戲傳承,大手小手相牽”的思路一以貫之。“第一屆是‘大手牽小手’,寓意古老戲曲傳承不息;第二屆換成了‘小手牽大手’,寓意年青一代對古老戲曲的繼承。這一屆讓‘小手與大手’一起演繹,展示三年展演活動取得的傳承成果。”談及展演活動的舉辦初衷,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梨園戲代表性傳承人、福建省梨園戲傳承中心原團長曾靜萍表示:“這些傳承百年甚至千年的文化藝術,是歷代藝術家不斷積淀的成果,我們受益于前人積累,也該添磚加瓦,讓它更加完善,留給下一代,良性循環、持續傳承。”
融合破圈激活城市動力
展演活動不只有“大手小手相牽”的深刻寓意,還展現了“傳統與現代交融”“古典與時尚對話”的創新表演,探索拓展非遺傳承發展的無限可能。
木偶戲《馴猴》表演中,傳承人指尖的細微顫動皆成戲眼,機器狗追隨靈猴的彈吉他、跳迪斯科等特技表演,一場提線木偶與AI的跨時空互動展開;北京大學風雷街舞社的年輕舞者將梨園戲“十八步科母”手姿編進街舞,潮流的肢體語匯融入傳統的戲曲科范,構建起“破界”“共生”創新生態。
此外,展演活動還突出文旅促消費、創意促消費的特色。比如,通過劇目輪番上演,以線上引流、線下售票的方式,激發文旅消費活力;結合“泉州有戲·南戲十二時辰”游園會,配套開展系列文創、手工藝市集活動,通過“戲曲+”“文創+”開拓文旅消費市場;通過“南戲三行詩”等短視頻創作活動,吸引市民和游客參與體驗,把流量轉為“留量”。
近年來,泉州以文旅融合為抓手,將戲曲從“劇場藝術”變為可觸可感的城市基因。“傳統與現代有機融合的文藝生態,有效壯大了戲劇受眾群體,也通過踐行‘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理念,構建起文旅融合發展的新格局。”泉州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局長呂秀家表示,這些創新模式有力推動文旅消費規模攀升、游客接待量增長,實現傳統文化傳承保護與文旅繁榮發展的良性互促。
“以高甲戲為例,作為閩南文化的重要載體,其與泉州城市發展緊密相連。近一段時間,借助沉浸式演繹、文創開發等舉措,泉州不僅打造出破圈的城市文化IP,更實現文化與產業共生共榮。”泉州市高甲戲傳承中心主任周杰俊說。
學術對話解碼發展之道
在引人入勝的劇目表演基礎上,學術與藝術也在這里深入“聯動”。一場場“戲界漫談”藝術沙龍、“戲界對話”學術交流會同步舉辦,戲曲大家、中外學者、院團管理者圍繞戲曲編導演、人才培養、院團管理等主題,探討古老劇種在當下的發展之道。
“能夠受到廣大民眾歡迎的劇目數量還不夠多,‘高峰性’劇目更少,這會影響觀眾尤其是青年人走近戲曲。”上海師范大學教授朱恒夫坦言。
怎么辦?守住“本”,追求“新”!國家京劇院原院長、中國文化管理協會副主席宋官林認為,要處理好兩個關系:一是繼承與創新的關系,要善于繼承、精于借鑒、勝于創新;二是“網紅打卡店”與“百年老店”的關系,不能為了“網紅打卡店”就沒有“百年老店”。“近年來,我們推進‘當代藝術家創作經驗大系’,記錄這些藝術,就是留存一份文明的密碼。”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所長王馗說。甘肅省藝術研究院院長周琪認為,戲曲發展體現了多元化,既有都市型現代化的新戲曲,又有更多基于基礎繼承上的傳統戲曲,這就導致藝術創作形式也不一樣,甚至傳統劇目挖掘、整理所采取的方式、方法,都會有微妙的區別。
針對行業人才問題,江蘇揚州市揚劇藝術研究院院長、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李政成認為,戲曲人員能否成為有用之才,取決于入職后培養是否得當。對此,我們采取“以戲帶工、以考促練”的方法,不斷打造藝術實踐搭建平臺,根據青年演員的自身條件,為他們量身定制劇目。
千年戲韻,傳承的不只是技藝,更是面向未來、面向世界的文化自信。(記者 李 韻 高建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