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葆臺遺址博物館5月下旬重張
再現漢代“黃腸題湊” 兩大重磅展覽同步推出

北京青年報記者昨日從市文物局獲悉,北京大葆臺遺址博物館經過全面改建,即將在5月下旬盛裝亮相。作為北京地區最具代表性的漢代歷史文化專題博物館,北京大葆臺遺址博物館在重新開放后,將同步推出兩大重磅展覽《永生奇跡——長沙馬王堆漢墓文物精品展》和《碣都會 幽燕華章——昭宣盛世下的漢代文明》。
據悉,《永生奇跡——長沙馬王堆漢墓文物精品展》的展覽時間為5月至8月,《碣都會 幽燕華章——昭宣盛世下的漢代文明》自5月起長期展出,具體的開展時間和展陳詳情可通過“北京考古遺址博物館”微信公眾號查詢。
北京大葆臺遺址包括西漢時期廣陽頃王劉建及其夫人的兩座木槨墓,是北京地區發現的規模最大、等級最高、保存最完整的漢代墓葬。墓中出土了大量漢代高等級文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由一萬多根90×10×10厘米的柏木枋壘起來的木墻,高約2.7米。后經考證,這圈木墻就是史書上記載的著名的“黃腸題湊”墓葬形制。
“黃腸題湊”是流行于秦漢時期的一種特殊葬制,其使用者主要是帝王及其妻妾。“黃腸”即去皮后的柏木條。因為柏木心是黃色的,切割成長條狀后,宛如一根根黃色的腸子,故曰黃腸。“題湊”即把切割成長條狀的柏木條,端頭向內碼放在一起。“黃腸題湊”就是黃色的柏木心拼湊在一起堆出來槨室。
1979年,大葆臺西漢墓博物館在地宮遺址上修建,并于1983年12月對外開放。展出的主要內容為地宮原址及出土文物,由大葆臺一號墓室復原陳列、大葆臺一號墓殉葬車馬陳列、大葆臺漢車復原陳列和大葆臺一、二號墓出土隨葬器物陳列4部分組成。1995年大葆臺漢墓遺址成為北京市第五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但是歷經歲月流轉,原館建筑和設施逐漸老舊,已不能滿足遺址保護和觀眾參觀的需求,2012年起大葆臺博物館閉館。經過十年的沉寂,2022年9月,大葆臺西漢墓遺址保護及博物館改建工程項目建議書獲得北京市發改委的批復,之后進入實施階段。
經過兩年多的建設,大葆臺遺址博物館將于5月下旬重開。據悉,改建項目總建筑面積7600平方米,其中地上面積3480平方米,地下面積4120平方米。建筑設計尊重原有遺址及地貌,遵循“整體保護”與“最小干預”原則。其中,博物館建筑造型取意漢代墓葬形制,采用覆斗式造型,四面放坡,配合以夯土立面材質,呈現漢代“黃腸題湊”高等級墓葬制式;主入口隔扇墻立面紋理提取“黃腸題湊”中的題湊形式,正面橫向紋理為“黃腸題湊”的延展面,側面為“黃腸題湊”的截斷面,巧妙運用了“黃腸題湊”葬制文化特點。
新建成的博物館內將運用包括AR技術和三維數字掃描技術等在內的先進技術手段,對大葆臺西漢墓本身文化內涵、所出土的文物進行細致解讀。來到博物館的觀眾,只需通過上傳現場照片,就可了解相關的墓主人的下葬過程、墓葬內原有場景以及相關出土文物所蘊含的意義和價值。此外,博物館也將繼續作為社會教育活動和科普教育活動基地,進行漢代文化科普,觀眾來此可以體驗投壺、寫竹簡、漢服活動、模擬考古等。(記者 李曉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