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mc4e"></ul>
  • <ul id="smc4e"><sup id="smc4e"></sup></ul>
    <ul id="smc4e"><sup id="smc4e"></sup></ul>
    <ul id="smc4e"></ul>
  • <ul id="smc4e"></ul>
  • <abbr id="smc4e"></abbr>
  • <strike id="smc4e"></strike>
  • 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基層聯播

    Ra0.5μm!看四川省勞動模范劉斌刀尖上的匠心革新之路

    2025年05月07日18:47 |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小字號

    清晨6點,四川省眉山市青神縣青城機械有限公司數控車間已亮起了燈。四川省第九屆勞動模范劉斌正蹲在機床前,輕輕摸著剛加工完的精磨零件表面,粗糙度儀顯示表面精度Ra0.5μm——這個數字,凝結著他與金屬“對話”26年的執著與匠心。

    1999年,中專畢業的劉斌攥著車床操作證走進車間。深夜的機床轟鳴中,他的筆記本上已密密麻麻記滿了參數公式,手指被切削液泡得發白的他仍堅持調試程序。2008年,公司引進首臺五軸加工中心,他連續3個月泡在機房,將手工編程與計算機輔助技術融會貫通。面對技術難點,他成功將立方氮化硼刀具應用于精磨零件加工,突破表面精度Ra0.6μm瓶頸,讓“以銑代磨”成為現實。如今,車間里每分鐘多流轉的40%產能,都是他留給金屬的“時間詩行”。

    2011年,劉斌在辦公室墻上掛起“質量系數加權表”。當傳統計時工資制遇上數控機床的精準脈搏,他主持制定的“技能績效考核+計件考核”體系讓工人收入與產能提升、質量管控直接掛鉤。如今,車間走廊的“質量紅黑榜”上,99%的一次交檢合格率與50%的返工率降幅,構成最生動的改革注腳。操作工王師傅摸著漲薪后的工資條感慨道:“以前加工零件是體力活,現在得動腦子。”

    劉斌(左)和團隊人員一同檢查刀具的端面跳動和磨損情況。李若菡攝

    劉斌(左)和團隊人員一同檢查刀具的端面跳動和磨損情況。李若菡攝

    在金屬鑄造模具車間,劉斌團隊正在測試第1023套自主設計模具。6年前,面對外購模具動輒上百萬元的采購價,他帶領團隊在熔融金屬的流動軌跡中尋找答案,探索出一條自主化設計的加工路徑,實現模具設計與金屬液態成型參數精準匹配,確保自主加工模具滿足熔融成型工藝技術規范。當第1000套模具生產出完美產品時,噴涌而出的金屬液在晨光中折射出金色光芒——那是中國制造的底氣。

    而在廢舊刀具回收區,劉斌總能讓“老兵”煥發新生。經他改良利用廢舊涂層刀片設計的階梯式系列鏜刀,每年為公司省下超10萬元成本。為柔性生產線設計改良的50余套工裝夾具,已全部投入生產使用,使公司斥巨資引進的加工設備整體效率提升15%。而那臺被他“解剖”重組的熱噴涂設備多層臥式轉臺,加工效率實現三級跳,如今正滿負荷運轉,為公司精密零件生產提速。

    用匠心堅守崗位,用奉獻擔當使命,用汗水鑄就輝煌,劉斌以沉甸甸的成果彰顯了勞模工匠最深沉的精神底色。(李若菡)

    (責編:李強強、薛育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