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mc4e"></ul>
  • <ul id="smc4e"><sup id="smc4e"></sup></ul>
    <ul id="smc4e"><sup id="smc4e"></sup></ul>
    <ul id="smc4e"></ul>
  • <ul id="smc4e"></ul>
  • <abbr id="smc4e"></abbr>
  • <strike id="smc4e"></strike>
  • 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綜合欄目>>社會

    十年時間,她從農業“小白”成長為“種田CEO”

    2025年04月30日07:51 | 來源:四川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就想著怎么把每一畝田種得更好”

      4月23日,記者來到成都崇州天府糧倉智能育秧中心。一天前,電話那頭的王伶俐說:“只有明天有時間。”當記者來到約定地點后發現:她確實忙。

      上午10時,王伶俐送走一批外地來考察的同行后,轉身就鉆進了背后的智能育秧中心。“5月會是我最忙的時候,收割小麥、烘干小麥、水稻插秧都集中在這段時間,每一個環節都要安排妥當。”王伶俐說。

      王伶俐是崇州市楊柳農民專業合作社高級農業職業經理人。10年來,她從農業“小白”起步,逐漸成長為帶領十幾人團隊、管理4個土地合作社、經營7000多畝土地的農業專家,被大家親切地稱為“種田CEO”。

      檢查完育秧,王伶俐又驅車趕往下一個工作點。她約好了施工和設計單位的人,計劃進行新項目建設的勘察。

      趁著趕路間隙,王伶俐談到了合作社的最新情況。“我們計劃再建一個場地,能多烘儲1000噸糧食,并為大型農機設備提供存放空間。”

      崇州市楊柳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上一任職業經理人是王伶俐的父親王志全。從父親手中接過接力棒的王伶俐,將合作社帶進了機械化、智能化的種田時代,逐步實現了從育秧、插秧、施肥、植保到收割、運輸、烘干的全機械化操作。

      不同于老一輩,王伶俐喜歡不斷去嘗試新品種,通過找到產量和品質同樣優秀的種子,提高每一斤水稻的價值,哪怕是幾角錢的提高,“別小看這幾角錢,在大田里,一分錢都是錢,算上糧食總產量,這就是一筆大收入。”今年,她管理的土地預計稻麥兩季糧食產量可達6500多噸。

      合作社成績逐漸顯現的同時,王伶俐也感受到了個人價值的實現。曾經大家總是叫她“誰誰誰的女兒”或是“那個妹妹”,而現在,不少人叫她“王總”,甚至提起她父親時,很多人直接說:“那是王伶俐的爸爸。”稱呼轉變的背后,是鄉親們對她的認可。

      入行的第10年,王伶俐收獲了又一個重要榮譽。4月28日,王伶俐當選全國勞動模范并受到表彰。記者再次致電,電話那頭的她很平靜:“沒想太多,就想著怎么把每一畝田種得更好。”

      記者手記

      一個年輕人帶出一群年輕人

      王伶俐回憶,剛入行時合作社里只有她一個年輕人,如今她已從當年的“一個年輕人”,帶出了“一群年輕人”,團隊中有一半是“90后”,不少比她年紀小的同行也開始叫她“姐姐”或“前輩”。

      2024年,崇州市全市的農業職業經理人隊伍里,“90后”共有747人,占比20.71%,而5年前,這一比例只有1.58%。王伶俐說,自己時常會帶著8歲的女兒一起下田體驗,女兒也時常驕傲地告訴別人,“我的媽媽是種大米的”。在王伶俐眼里,種田這份職業的“含金量”還在不斷提升。她堅信,隨著越來越多年輕人投身農業,返鄉創業將不再是個例,而是“回家奮斗”的常態。(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蔣君芳 成都觀察 鄒嘉語 王翱)

    (責編:章華維、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