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mc4e"></ul>
  • <ul id="smc4e"><sup id="smc4e"></sup></ul>
    <ul id="smc4e"><sup id="smc4e"></sup></ul>
    <ul id="smc4e"></ul>
  • <ul id="smc4e"></ul>
  • <abbr id="smc4e"></abbr>
  • <strike id="smc4e"></strike>
  • 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書記話雙擁” 

    內江:凝心聚力,共筑軍政軍民團結新篇章

    中共內江市委書記 鄒自景
    2025年04月30日19:17 |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小字號

    為深入貫徹全國雙擁模范城(縣)命名大會會議精神,展現四川各地軍政軍民團結的生動實踐,四川省退役軍人事務廳聯合人民網四川頻道共同開設“雙擁之花映巴蜀——聚焦四川2025年全國雙擁模范城(縣)”專欄,通過“書記話雙擁”“一線聲音”“媒體聚焦”等板塊,記錄四川各地“軍愛民、民擁軍”的動人故事,感受四川雙擁工作的力度與溫度,譜寫共筑中國夢強軍夢的壯麗篇章。 

    4月23日起,人民網四川頻道推出“書記話雙擁”欄目,特邀地方黨政領導暢談雙擁工作的創新舉措和豐碩成果。敬請關注!

    內江是一方紅色沃土,抗戰時期38萬余名內江籍壯士血戰疆場,抗美援朝時期6.7萬余名內江籍志愿軍戰士跨過鴨綠江,有著悠久光榮的革命傳統。近年來,內江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省委關于雙擁工作決策部署,始終把雙擁工作作為政治任務,傳承紅色精神、弘揚雙擁傳統,奮力推進新時代雙擁工作高質量發展,被命名為“第十二屆全國雙擁模范城”,譜寫了甜城大地雙擁工作新篇章。

    加強黨的領導,構建雙擁工作“大格局”。堅持“四級書記”一體抓。嚴格落實雙重領導、雙向兼職、黨委議軍等制度,扛牢雙擁政治責任,把雙擁工作與經濟社會發展同部署、同推動、同落實。建立“四級書記辦公會”制度,軍地領導現場解決擁軍支前、后備力量建設、軍隊改革發展等方面問題89項。堅持統籌謀劃一盤棋。制定《內江市基層雙擁工作規范》《內江市“雙清單、三助力”建設實施方案》等文件,完善工作制度機制,出臺核查督辦、約談、協調等辦法,推動166項涉及市縣的雙擁法律政策有效落實。堅持系統落實一張網。全面推行“多維議事會商工作法”,形成“黨委高度重視、軍地密切協作、部門協調聯動、社會協同服務”工作體系。建成示范中心(站)135個、雙擁工作基層服務組織1379個,全市企事業單位、教育醫療系統、大中型企業配備專兼職雙擁工作員3100余名,實現工作力量全覆蓋。

    聚焦練兵備戰,提升國防建設“貢獻率”。靠前服務國防建設。建立健全軍地互提需求、互辦實事“雙清單”制度,建立武裝工作經費增長機制,近年投入2.7億元增強新型作戰和保障力量。出臺《內江市進一步激勵大學生應征入伍政策措施》,制定內江籍現役軍人及文職人員立功受獎榮譽金標準。全力配合部隊完成戰略演習、聯演聯訓等任務,內江軍供站連續三輪獲評“全國重點軍用飲食供應站”。切實維護軍人權益。圍繞解決“后路”問題,推動軍轉干部100%安置到黨政機關,退役士兵95%以上安置到機關事業單位。圍繞解決“后院”問題,免費為1200余名榮立三等功以上獎勵現役軍人家屬和烈屬體檢。圍繞解決“后代”問題,設立100萬元的困難現役軍人、退役軍人及優撫對象家庭子女教育幫扶基金,妥善解決1500余名軍人子女入學入托問題。全力服務地方發展。駐內部隊主動投身服務“做大工業、做強物流、美鄉優城、共同富裕”總抓手,投入和協調資金6000余萬元,幫助建設生態工程7項,治理小流域7條,打造雙擁抗旱機井23口,清理流域垃圾污染源1萬余噸。積極投身抗洪搶險等急難險重任務,幫扶6個村實施農村面貌改善行動、1695名貧困群眾走上富裕之路。

    強化服務保障,辦好擁軍優撫“暖心事”。做實優撫服務。全面落實優撫政策,推出文旅、醫療等優待項目260項,設置擁軍公交示范線12條,市域所有A級景區面向退役軍人和“三屬”免費。在全市11家醫院掛牌“退役軍人優待醫院”,建立“優撫對象門診”“優撫病房”,為退役軍人和“三屬”提供優先優惠就診服務。扶持就業創業。創新服務退役軍人就業雙選會、扶助退役軍人創業推介會、助力地方經濟發展招商引資會“三會一體”模式,提供崗位9.59萬余個,開展“兵教師”專項招錄,幫助退役軍人穩定就業。搭建退役軍人“就業110”,設置“12345”退役軍人就業創業熱線專席,開發“甜城擁軍貸”向軍創企業、退役軍人授信7.1億元,試點建設就業創業產業園34個。突出作用發揮。圍繞“老兵永遠跟黨走”主題,創新開展“基層退役軍人服務中心(站)思想政治工作實踐基地”全國試點,激勵引導962名“兵支書”成為鄉村振興重要力量,3900余名退役軍人成為志愿服務骨干力量,360余名模范典型成為紅色基因傳承有生力量。

    濃厚擁軍氛圍,唱響軍政軍民“團結歌”。強化宣傳教育。把雙擁政策納入黨委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和黨校干部培訓,強化領導干部擁軍崇軍觀念。打造雙擁公園(廣場)12個、雙擁亭21個,鞏固建設“少年軍校”10所、“國防教育示范(特色)學校”49所,培塑擁軍示范企業(門店)272家,培養“紅領巾”“紅孩子”宣講員40余名,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拓展宣傳載體。深挖內江紅色資源稟賦,建成毛澤東主席視察隆昌氣礦紀念館、范長江故居紀念館、羅世文烈士史料陳列館等國防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實施烈士紀念設施三年提質改造工程,投入1.5億元新建市烈士紀念館、全域改造提升4個烈士陵園。深入開展烈士尋親和革命者尋找行動,累計為36位烈士尋到親人,羅說今等6名革命者“入列”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新增名錄。引導全民尊崇。組織“軍營開放日”等系列活動,開展“最美擁軍人物”“最美軍嫂”等典型選樹活動,涌現出“全國模范退役軍人”等市級以上典型140余名。舉辦“雙擁故事會”發布先進典型,推出《地火》《戰士》《五壯士》等一批“接地氣”的本土文藝作品,擁軍崇軍氛圍更加濃厚。

    魚水相依、沱江流長。新征程上,內江將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把雙擁政治優勢轉化為凝心聚力的思想優勢、軍地協同的組織優勢、相互支持的發展優勢,扎實做好新時代雙擁工作,不斷鞏固發展堅如磐石的軍政軍民團結,奮力譜寫“軍地一家親、軍民魚水情”的嶄新篇章。

    (責編:章華維、薛育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