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后強:濛溪河遺址是四川新的獨特文化名片

4月24日,國家文物局發布202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四川資陽濛溪河遺址群成功入選。濛溪河遺址從2022年啟動發掘至今,遺址點總數已達97個,共發現石器3萬多件、動物遺存18萬多件,還有6萬多顆植物種子、果實以及不少木器、骨器。
“濛溪河遺址是老祖宗留下的寶貴遺產,這里不僅讓我們能夠觸摸到祖輩生活的痕跡,更是一張彰顯獨特魅力的文化名片!”今年3月,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決策咨詢委員會副主任、成都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席李后強曾前往濛溪河遺址進行調研。在他看來,對濛溪河遺址的研究要堅持系統觀念、進化觀念和全球觀念,從整體性、世界性和現實性上進行精準把握。
“動植物遺存的豐富程度令人震撼”
濛溪河遺址是國內最早發現成規模水生動物的遺址,也是最早明確利用大型食肉類動物的遺址,同時還是國際上舊石器時代中期利用相關動物極為罕見的實證。
“濛溪河遺址出土的動植物遺存的豐富程度令人震撼?!崩詈髲娊榻B,目前,初步可鑒定的動物共有3綱、7目、12科、13種屬,涵蓋了包括大中小、水陸空、食草食肉等種類齊全的動物,顯示出早期人類對自然界中動物資源的深刻認識和高超及廣譜的狩獵能力。
動物遺存方面,包括大型哺乳動物,包括象、犀牛、熊、牛、鹿、獼猴、豬、貘等,其中劍齒象、披毛犀等已滅絕的巨型動物遺骸尤為珍貴;水生與兩棲動物,發現魚、龜、鱉、蛇等,填補了同期遺址中水生動物利用的空白;鳥類與小型動物,包含多種鳥類、蛙、竹鼠等,反映了古人類對多樣生態位的適應能力。
“濛溪河遺址的植物遺存的程度,在同期、同類遺址中前所未有,包括了植物種子、植物果實,以及通常難以保存的植物芽苞、植物枝葉四大類,與人類有著密切的關系?!崩詈髲娬f。比如,堅果與糧食類,橡果、核桃(東亞最早記錄)、葫蘆等,其中橡子雖有毒但通過處理可食用,反映了古人類食物加工技術;漿果與水果,葡萄(東亞最早記錄)、懸鉤子屬漿果等,為遠古“食譜”增添甜味來源;藥用與特殊植物,接骨草(用于療傷)、花椒(最早調味品證據)等,表明古人類已具備基礎草藥知識;科屬多樣性,目前初步鑒定出殼斗科、薔薇科、莎草科等30余科植物,其中殼斗科(橡樹)和薔薇科(懸鉤子)遺存最豐富。
“《詩經》中記載的‘葛藟葡萄’,此次在濛溪河遺址中也有發現。此外,還有各種酸甜漿果也在該遺址中有所發現。生活在幾萬年前的濛溪河先民,已品嘗到了酸酸甜甜的水果?!崩詈髲姼锌?。
“改寫了東亞舊石器時代動植物利用歷史”
“濛溪河遺址的發現,改寫了東亞舊石器時代動植物利用歷史,為現代人起源研究提供了關鍵證據。”李后強認為,考古遺物的特殊性主要體現在全要素遺存與飽水埋藏環境、特殊石器文化與原料利用等6個方面。具體如下:
全要素遺存與飽水埋藏環境。遺址出土石器、動物化石及碎屑超10萬件,植物種子、果實等植物遺存達6萬余顆,且保存了木器、骨器等有機質材料。這種飽水埋藏環境使大量有機質得以完整保留,為同期遺址中罕見。例如,從僅3%的浮選樣品中提取出6萬余件植物遺存,顯著提升了歷史信度。
特殊石器文化與原料利用。遺址群發掘的時期超過95%以硅化木為原料,這是對單一且特殊原料的強化利用。石器以硅化木為原料加工而成,屬于南方礫石石器文化中的特殊小型工具體系,反映了晚更新世人類對特殊石料的自覺改造。這種技術既適應了當地砂巖基巖疏松的局限,也展現了古人類的智慧。
廣譜化動植物資源利用。動物遺存涵蓋象、犀牛、熊、魚、鳥等30余種,包括國內最早發現的水生動物和食肉類動物利用證據。植物方面,出土核桃(東亞最早記錄)、葡萄、懸鉤子屬漿果等可食用植物,以及接骨草等藥用植物,改寫了舊石器時代植物利用歷史。特別是6萬年前的野生花椒種子,是全球已知最早的人類調味品證據。
早期人類行為與藝術萌芽。濛溪河遺址所發現的植物、骨器、石器、動物骨骼等遺存上,均發現了疑似人工的痕跡,推測有切割、刻劃、用火等行為。這些刻劃痕跡(如平行線、十字交叉圖案)部分刻痕密度極高(3.5毫米內11道),可能代表早期象征性行為或藝術表達,為研究人類認知能力發展提供了關鍵材料。
多學科研究的獨特價值。作為現代人起源擴散階段唯一發現豐富植物遺存的舊石器遺址,其硅化木石器、骨器加工技術及環境考古數據,為探討人類適應演化、技術發展等國際學術問題提供了關鍵節點素材。同時,石器以小型刮削器為主,幾乎不見大型工具。在整個濛溪河流域普遍存在了至少2萬年,形成了區域特色、長期穩定的文化傳統。
“成為了四川新的一張獨特文化名片”
“實屬罕見、難得、珍貴!”在李后強看來,濛溪河遺址出土的動物和植物遺存展現了約8萬至6萬年前古人類的廣譜資源利用模式,具有“五性”。
據他介紹,“五性”分別是:同時性,同時發現有大量石器、動物與植物遺存的舊石器時代遺址,有很好的關聯性并存性;唯一性,現代人起源擴散階段唯一發現有大量植物遺存的遺址;豐富性,舊石器時代物質遺存和相關行為要素最豐富最全面的遺址;密集性,舊石器時代石器、木器、骨器、動物、植物,特別是可食性植物密度最大、利用最多的遺址;顛覆性,濛溪河遺址改變了距今10萬年到5萬年是“東亞人類文明靜默期”的學術看法,其系統植物利用、藝術萌芽行為等早期人類復雜活動,從長度、寬度、高度、深度等維度,徹底顛覆了國際學術界的普遍認知。
“濛溪河遺址如果繼續拓展發掘可能發現人骨遺存?!崩詈髲娡茰y道。從考古現場可見,該遺址可能是由遠古廢棄的存放廢料的“土窯洞”塌方形成,是國內舊石器遺址中展示人和環境關系最清楚、最系統、全要素的遺址,還原了晚更新世遠古人類的生活場景?!澳壳鞍l掘面積很小,隨著發掘面積增大可能出現與‘資陽人’類似的人骨遺存,已經更多其它物種?!?/p>
這次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對濛溪河遺址來說,既是對過去挖掘工作的肯定,也是對未來探索的激勵。“如今,濛溪河遺址已經成為四川新的一張獨特文化名片?!崩詈髲姖M懷期待地說,“目前的挖掘只是冰山一角,濛溪河遺址還有很多秘密。相信這里還會帶來更多驚喜,讓世人更清晰地了解遠古四川,了解人類文明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p>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