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項政策措施全面賦能 助力成都電力保障

電,日用而不覺,又須臾不可缺。今天的中國,是世界第一電力大國,源源不斷的電能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強勁動能,各行各業因電能而蓬勃發展,人民生活因電能而溫暖璀璨,電早已從不可多得的奢侈品,轉變為每個人生活的必需品。回望1905年,成都第一盞燈在銀元局點亮,羸弱微光開啟四川有電時代,迄今已走過120年歷史。歲月如梭,成都電力從都江堰蔭澤沃野2000年中汲取奮進力量,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用上電”到“用好電”,守護著萬家燈火。
2025年不僅是成都有電120周年,也是“十四五”收官、“十五五”開局的關鍵之年。1月,成都市舉辦新型電力系統現場推進活動,出臺一攬子支持政策,在成都電力發展史上力度之大、影響之廣前所未有。而當前成都電網正處于提檔升級關鍵期、集中建設攻堅期、綠色低碳轉型期,電網建設體量之大、任務之重前所未有。電之于工業文明時代,就像水之于農業文明時代,是生產生活核心要素。未來,以電能為驅動的人工智能將滲透千行百業、進入千家萬戶,電力“空氣化”特征愈發明顯,需要成都電力事業前所未有的超常規發展,而這一切都離不開廣大市民、市場主體的參與、理解、支持。
此次《政策措施》的出臺,為成都大幅增強電力保障能力凝聚了各方力量、奠定了堅實基礎。可以預見的是,在社會各界群策群力下,《政策措施》將得以貫徹落地,共建共治共享的電力格局將為你我的幸福美好生活充電賦能。
近日,成都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增強成都市電力保障能力的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簡稱《政策措施》),從加快電網項目建設、加快分布式光伏和新型儲能項目建設、鼓勵多能互補能源供應、提升電動汽車充換電設施車網互動水平等8個方面入手,全面推行二十項政策措施,進一步增強成都市電力保障能力,助力成都電網打造成為現代一流電網。
2025年,成都共有1211個電網項目沖刺建設,到年底,成都電網將建成500千伏“立體雙環”網架,全市主網安全承載能力將提升至2600萬千瓦,較“十三五”末翻一番。到2030年,成都將建成新型電力系統基本形態,具備3500萬千瓦電網安全承載能力和5%以上的尖峰負荷響應能力。
在此背景下,《政策措施》的出臺猶如強勁引擎,為電力建設注入澎湃動力,驅動電力事業快速發展,為成都打造現代一流電網,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有力的保障。
關鍵詞一:電網建設
年內建成“立體雙環”
助力成都電網建設跑出“加速度”
這次公布的《政策措施》,對落實電力設施布局規劃、加快項目手續辦理、加快線路塔基交地等提出明確要求。其中,強調了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應支持電網建設前期工作,切實提高行政審批效率,依法依規推廣“容缺審批+承諾制”辦理模式;對供電公司提出塔基建設用地需求后,屬地區(市)縣組織街道(鎮)應在30日內交付塔基作業面……“這些舉措,對于加快電網建設起到了重要的支撐和促進作用,可以推動項目建設高效運轉、事半功倍。”市經信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4月13日,位于錦江區的成都金融城220千伏輸變電工程進入收尾階段,電力工人們在忙著檢查線路、調試設備、記錄數據。該工程于2023年8月開工,計劃2025年4月底完成投運,投運后將新增48萬千伏安變電容量,改善金融城片區的電網結構,大幅提高錦江區、高新南區供電能力。
“這項工程的快速推進,離不開政府部門的支持和幫助。”國網成都供電公司金融城220千伏輸變電工程業主項目經理沈潔說,工程建設期間,錦江區相關部門多次組織轄區各單位、政府部門召開協調會,組織各部門積極配合施工建設,確保工程順利進行。“新政策的推出,對于我們電力工程建設能起到明顯的推動和加速作用,尤其是在線路塔基交地、地下電力通道運維管理等方面,提供了更多的支持,可以進一步保障工程如期投運。”沈潔認為,《政策措施》推出后,能大大簡化電網建設前期流程,同時有利于加強各方面的協調配合,有效提升工程建設效率。
筆者從成都市經信局了解到,未來三年,成都將錨定現代一流電網建設目標,系統性推進電網規劃、建設、運維。短期看,2025年底,成都電網將建成投運500千伏邛崍、淮州、空港輸變電工程等重點項目,形成500千伏“立體雙環”網架結構,推動主網安全承載能力達到2600萬千瓦。長期看,未來三年,成都市將結合“十五五”能源規劃,規劃實施各級大中型電網項目200余項,加快建設中心城區智慧、堅強、靈活、柔性配電網,實施郊區農網升級行動,在四川天府新區、成都高新區、武侯區等區(市)縣打造新型電力系統先行區。力爭到2030年,全市電網安全承載能力突破3500萬千瓦,基本建成成都新型電力系統。
關鍵詞二:立園滿園
電力建設強引擎
驅動成都“立園滿園”可持續發展
園區興則產業興,園區強則經濟強。高標準的園區建設可以有效促進創新驅動發展、帶動周邊產業協同,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當前,成都市正在持續開展“立園滿園”行動,充分發揮產業園區主陣地、主戰場作用。據市經信局介紹,相關部門正在以超常規力度加大產業園區電力資源投入,圍繞成都“3+22+N”產業園區,加快推動220千伏高新南、楊溪湖、簡州新城等400余個項目建設落地。《政策措施》的落地,將調動各方力量,進一步增強全市電力保障能力,為“立園滿園”行動提供充足電力支撐。
“真是感謝電力公司,專站提前投運和電力穩定供應,對我們的生產至關重要。”上海璞泰來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邛崍項目電氣負責人說。璞泰來公司投資的高性能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一體化生產基地,是目前全球新能源鋰電池負極材料開工建設面積最大的產業基地,對于電力供應的要求高、需求大。
為了確保企業用電無憂,國網邛崍市供電公司立即成立服務專班,“一對一”擬定辦電方案,高效組織設計圖紙審查及竣工驗收工作。去年2月,220千伏紫宸專站成功投運,比計劃整整提前兩個月,該專站的投運為璞泰來全面投產提供了強有力的電力保障。去年,邛崍市供電公司共為園區29家企業提供業擴報裝服務接電容量50.8萬千伏安,提供辦電服務107次,為3家客戶提供節能降本建議,節省成本45萬元。
這只是成都市持續優化電力營商環境的一個片段。當前,成都已建立起“政府部門+產業園區+用電企業+供電公司”工作聯系機制,升級園區供電服務保障機制,指導供電公司安排專業力量下沉產業園區,閉環銷號解決企業問題訴求,靠前做好政策宣貫、綠電交易、用電報裝等工作。同時,開展電網規劃定期評價、能效分析等服務,幫助園區排憂解難、降本增效、加速發展。
“當前,我市還在大力提升電力設施維護水平,抓緊研究電纜運維管理文件。推動具備條件的工商業用戶和產業園區用戶專線移交供電公司養護,開展密集通道分流專項治理。”市經信局相關負責人說。
關鍵詞三:源網荷儲
“光”“儲”協同發力
促進成都能源項目建設提速增效
當前,成都正在全力推進“源網荷儲”協同布局,建設新型電力系統。在出臺的《政策措施》里,也強調要保障新型儲能項目用地需求、鼓勵用戶側儲能發展、加大分布式光伏項目建設、優先保障電力供應等。據市經信局介紹,在鼓勵分布式光伏、儲能發展方面,市級財政已經形成從建設到運營的全周期支持政策體系,成都電網根據可開放容量提供公平開放接入條件,今年以來“裝機潮”效應明顯。
據統計,今年一季度,分布式光伏并網總裝機實現翻番,達到60萬千瓦,備案在建項目裝機超過56萬千瓦;5個省級示范儲能電站正在加快建設,總裝機50萬千瓦。今年新申報新型儲能項目15項、裝機規模達210萬千瓦(610萬千瓦時)。
去年11月,蜂巢能源成都基地屋頂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竣工并成功并網。該項目裝機容量19.7兆瓦,是成都地區單體裝機容量最大的光伏發電項目,年均發電量可達約1400萬度。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國網成都市東部新區供電公司針對企業行業特性及工廠結構,提供了“一戶一案”個性化光伏接入方案,持續開展建設進度和并網申請流程雙向追蹤,助推這一成都最大單體裝機容量分布式光伏項目第一時間并網發電。除此之外,設計總裝機100萬千瓦的華能彭州燃機項目正在緊密推進,計劃年內并網投產,投產后將提供23.32億千瓦時年發電能力。
成都市加快分布式光伏和新型儲能項目建設,一方面有助于緩解能源供需矛盾,分布式光伏利用太陽能就地發電,補充電力供應,新型儲能則能在用電低谷儲存電量,在高峰時釋放,削峰填谷;另一方面有利于推動產業升級,帶動光伏、儲能上下游產業鏈發展,比如通威太陽能、寧德時代等企業在成都布局,形成完整產業生態,助力成都構建綠色低碳的新型能源體系。
按照計劃,今年內,成都市將力爭建成新型儲能裝機達到150萬千瓦,到2030年,將建成新型電力系統基本形態,具備3500萬千瓦電網安全承載能力和5%以上的尖峰負荷響應能力。
關鍵詞四:虛擬電廠
“1+2+N”一體化發展
構建電力能源調節新格局
虛擬電廠是一種通過智能通信技術將分布式發電、需求側響應和儲能資源統一協調控制,以虛擬形式形成的特殊電廠,它不發電,也不建廠,是電力資源的智能“搬運工”。
在《政策措施》中,提出要支持虛擬電廠參與負荷響應,對接入成都市虛擬電廠管理平臺并按照市級電力調度參與負荷響應的、省級補貼未納入的,按當年省級需求側響應同等政策給予補貼。對主動參與彈性負荷精準調控的企業,對省、市補貼未覆蓋的部分,各區(市)縣可根據響應實際情況參照省、市補助標準給予補貼。
筆者從市經信局了解到,《成都市虛擬電廠建設實施方案(2023—2025年)》提出,要構建“1+2+N”城市級虛擬電廠一體化發展格局。到2025年底,成都將計劃實現130萬千瓦以上的電力能源調節能力,達到成都電網最大用電負荷的5%。
2023年,成都首座虛擬電廠——成都高新西區虛擬電廠上線運行,目前已聚合成都高新西區IC設計產業園、京東方、德州儀器、華為等169家企業,在電源側和負荷側累計形成了5.76萬千瓦的靈活可調能力;去年3月,四川首個混合型虛擬電廠——龍泉驛區虛擬電廠上線試運行,它能充分利用多種清潔能源,通過智能調度系統統一管理和運營,實現19.3萬千瓦資源的有效協同,預計最大調節能力超5萬千瓦;今年1月,成都東部新區虛擬電廠順利建成,準備進入調試階段,目前已接入簡州新城新經濟產業園A區分布式能源示范項目,包含2110千瓦峰值光伏、820千瓦/1796千瓦時的儲能系統、120千瓦的V2G充電設施等。
去年6月,成都市虛擬電廠管理平臺正式上線運行,該平臺相當于成都虛擬電廠的“總調度”,可以實現資源聚合、調度運行、供需形勢、保供監測等功能,能全面直觀地展示成都虛擬電廠管理中心各方面管理工作。“平臺建立后,可以進一步優化能源資源配置,提升調控的精準性和靈活性,確保虛擬電廠運行整體穩定、可靠。”市經信局相關負責人說。
關鍵詞五:車網互動
提升車網互動水平
實現電動汽車充換電“智能升級”
近年來,V2G(車網雙向互動)技術逐漸進入市民生活,這是一種實現電動汽車與電網能量雙向流動的技術,簡單說,就是當電動汽車電量充足時,可將電能反向輸送回電網,在用電低谷期再從電網充電。這樣一來,電動汽車可以直接參與電網的削峰填谷。
在《政策措施》中,強調要提升電動汽車充換電設施車網互動水平,加大車網互動示范應用和持續升級,對納入國家、省級V2G試點示范項目,已接入省、市監管平臺并具備接受虛擬電廠負荷調度指令的,且每個項目年度認定放電量不低于10萬千瓦時,給予每個項目5元/千瓦時的放電補貼。
當前,成都高度重視產業協同發展,正逐步形成完整的車網互動產業鏈。電動汽車參與削峰填谷,已經在逐步試行和推廣中。在成都高新特來電天府軟件園光儲充放智慧微網項目現場,4個80千瓦充放電終端就應用了V2G車網互動技術,可實現能量的雙向傳輸。通過這種模式,車主可在夜間低谷電價時充電,日間上班期間放電,既能降低用車成本,也可以緩解高峰期電網壓力。
關鍵詞六:應急保障
筑牢電力應急堡壘
加大應急發電資源儲備
做好應急措施,是增強成都市電力保障能力的重要一環。在《政策措施》中,專門強調要加大應急發電資源儲備,要加大居民小區電力應急能力建設,并鼓勵供電公司配備應急發電車。
據市經信局介紹,成都將統籌推進電力供給和應急保障能力建設,在大力推進電力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加大電力應急資源投入。其中,尤其要加大居民小區電力應急能力建設,鼓勵供電公司在有條件的大型住宅小區配建新型儲能設施、配備“移動式充電艙”,在新建住宅小區合理規劃應急電源、移動式充電艙等接入地點和技術條件,增強居民小區電力應急保障能力。
同時,鼓勵供電公司配備應急發電車,支持特殊時期工商業企業錯峰用電和啟動應急電源,推動虛擬電廠規模化應用、車網互動(V2G)試點并給予政策支持,通過市場化和柔性調節方式加大可調節資源儲備。
事實上,每年迎峰度夏期間,電力部門都配備有詳細的應急預案。以國網成都供電公司為例,迎峰度夏期間,該公司會加強對電網運行狀態的實時監測,包括負荷、電壓、溫度等關鍵指標,優先保障居民生活和重點單位用電。同時會組建專業搶修隊伍,24小時待命,配備充足的搶修物資和應急發電車等設備,確保在發生故障時能夠快速響應,盡快恢復供電。“接下來,我們還會繼續加大應急發電資源儲備,以及時應對突發情況,提高應急處置效率。”國網成都供電公司相關負責人說。(謝勇 楊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