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mc4e"></ul>
  • <ul id="smc4e"><sup id="smc4e"></sup></ul>
    <ul id="smc4e"><sup id="smc4e"></sup></ul>
    <ul id="smc4e"></ul>
  • <ul id="smc4e"></ul>
  • <abbr id="smc4e"></abbr>
  • <strike id="smc4e"></strike>
  • 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基層聯播

    “非遺+新韻” 德昌村寨文旅融合 讓“美麗經濟”與“幸福生活”同頻共振

    2025年04月27日11:43 |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小字號

    “阿木詩依哆,汁哆仨呢依,木吉依吶吉谷嘎,汁咪依啦哎來吉......”清晨,四川省涼山州德昌縣南山傈僳族鄉沙木溝村,霧氣尚未散盡,這個隱匿于松林間的民族文化體驗村寨已傳來悠揚的葫蘆笙聲和歌聲。遠道而來的游客們剛下車,便被身著五彩百褶裙、頭戴銀飾的傈僳姑娘攔住去路——三杯攔門酒依次遞上,象征“幸福、財富、安康”的祝福隨米酒入喉,游客們也正式開啟了一場沉浸式的民族文化體驗之旅。

    傈僳姑娘們熱情地帶領游客跳嘎且且撒勒舞。德昌縣委宣傳部供圖

    從火塘到舞臺:非遺活態傳承

    踏入傈僳人家,像是進入了一個古樸的民俗世界,一排排木楞方錯落有致,走近踞在堂屋的火塘,暖意裹挾著木頭燃燒的芬芳撲面而來。老板日納黑帥招呼著游客圍坐,向他們講述火塘文化的深意:“火塘對于傈僳族人來說,是靈魂所在,煮飯、議事、歌舞都離不開它。”日納黑帥用他那富有感染力的語調,講述著火塘在傈僳族傳統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圍繞著火塘所進行的各種習俗和儀式。

    葫蘆笙悠揚婉轉的曲調將人群引向廣場,一場全民狂歡的“民族音樂會”在暖融融的火塘邊拉開了序幕,傈僳姑娘們熱情地帶領游客手挽手繞成圈,跳起歡快的嘎且且撒勒舞。

    “以前看篝火表演就像固定流程,現在還可以參與其中,氛圍特別好,簡直太安逸了!”來自成都的游客王女士說。

    此刻,歡笑聲、掌聲、喝彩聲交織在一起,每個人都被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吸引,體驗那份源自內心的純粹喜悅。“自開業以來,到這邊來的游客越來越多,在這里,游客不僅可以深入體驗傈僳族9項非遺項目,還可以品嘗到傈僳族特色簸箕宴,為每位到訪的客人帶來難忘的體驗。”日納黑帥說。

    從去景區“到此一游”到去深度“沉浸式”體驗,在消費升級的大背景下,游客不再滿足于走馬觀花式的觀光,而是追求更深度的文化體驗。火塘這個曾經冬日取暖的居所、議事的場所,如今也被賦予了新的生命力,化身成為展示非遺的絢麗舞臺。

    游客正在觀看“上刀山下火海”表演。德昌縣委宣傳部供圖

    刀山火海與歌舞狂歡:民俗IP的吸引力法則

    “‘上刀山下火海’開始了,大家趕快過來!”隨著一聲吆喝,眾人意猶未盡地停下舞步,圍坐觀看起期待已久的傈僳族傳統表演。

    只見數十米高的刀桿立于廣場中央,鋼刀鋒利,刀口朝天,身懷絕技的傈僳族勇士,赤足徒手,身輕如燕,一步步登頂刀梯之巔,再現傈僳祖先翻山越嶺的生活經歷和無畏精神。木炭烤就的鐵板上,表演者踏步如飛,用滾燙的“火海”演繹著古老儀式。游客們屏息凝神,紛紛舉起手機,記錄著這熱烈而質樸的場面。

    “上刀山”是向天地立誓的勇者宣言,“下火海”是與自然共舞的生命禮贊。這看似驚險的儀式背后,是傈僳族人對自然的敬畏、對生命的珍視、對信仰的執著,如今被提煉成文旅招牌,通過打造可聽、可看、可參與的民俗文化體驗,讓古老技藝煥發新活力,日均吸引上百名游客。

    來自德陽什邡的康大爺說:“傈僳族朋友對我們很熱情,在這里我們生活好,吃得好、住得好、耍得好,好開心哦,回去我還要跟朋友們宣傳,都組織起過來耍!”

    “這邊的空氣讓人感覺很舒服,給人一種像進去了天然氧吧一樣的感覺,傈僳族的鄉親們也特別熱情,到這里就像到家了一樣,今天親身體驗了他們的民俗風情,感受確實不一樣!”說起這次旅游體驗,游客邱大爺連連夸贊。

    除了民族演藝,傈僳人家還精心打造傈僳族民族服飾旅拍、火草織布學習、簸箕宴品嘗等民族體驗場景,多維度展示傈僳族獨特的民族文化,讓游客深度體驗到傳承千年的非遺魅力。

    據悉,自去年開業以來,依托豐富的自然資源與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通過打造傈僳族民俗文化旅游,傈僳人家已接待游客超8萬人次。隨著旅游旺季的到來,預計將迎來更多休閑度假游客。

    游客正在品嘗傈僳族特色簸箕宴。德昌縣委宣傳部供圖

    民族文化變現:一條產業鏈的崛起

    火草服飾、刺繡手包、手工發飾……在傈僳人家的特產展示屋,琳瑯滿目的文創產品和生態農產品吸引了眾多游客的目光。這些手工產品既保留了傳統文化的精髓,又巧妙地融入了現代審美元素,吸引著游客駐足欣賞。土豬肉、蜂蜜、手工臘肉等特色農產品更是刺激著游客的味蕾。

    這些一度隱匿于山野的傳統技藝和吃食,不再是展館的靜默展品,如今也通過“非遺+美食+旅游”走向臺前,成為了鄉村振興的“軟實力”。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轉化為旅游消費產品的模式,不僅解決了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后繼無人”的困境,更讓他們通過展示和傳授技藝獲得穩定收入,實現了文化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雙贏。

    “以前做臘肉都是自家吃,沒想到現在還能賣錢,游客都覺得我們的糧食豬肉質好,買的人還多嘞。”說起受游客追捧的臘肉香腸,村民們笑得合不攏嘴。

    據了解,自開業以來,傈僳人家如今已銷售5000余件布業皮等非遺文創產品;同時,還為周邊老百姓代賣土豬肉、手工臘肉等農副產品銷售額約5萬元,為村集體經濟杉僳雞養殖場售賣雞蛋10000余枚、杉僳雞3000余只,銷售額約15萬余元。

    “我們想做的不僅是要把游客引進來,還要把我們的好東西帶出去,傳播好傈僳族的民族文化。”日納黑帥從心生發出來對民族文化的熱忱。他表示,未來不僅要非遺文創產品設計上下功夫,打造更具有傈僳特色的非遺文創產品,還要把加強農產品生產培育好,通過提升農產品附加值來擴大經濟效益。

    傈僳人家的發展只是德昌縣村寨文旅融合的一個小小縮影。近年來,德昌縣堅持農文旅融合發展,在鄉村振興的畫卷上繪就生態宜居、產業興旺、鄉風文明的新圖景。通過因地制宜打造“鄉村旅游+”特色模式,將文化藝術深度植入鄉土肌理,不僅盤活了農村閑置資源,更滿足了市場對詩意田園的向往。

    如今,漫步德昌鄉村,既能觸摸農耕文化的厚重溫度,又能體驗到文旅融合的蓬勃活力,農文旅產業已實現從“相加”到“相融”的質變,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未來,德昌將繼續以創新思維激活鄉村潛能,讓“美麗經濟”與“幸福生活”同頻共振,書寫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嶄新篇章。(陳雯、劉航)

    (責編:章華維、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