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稅動青春 探尋“非遺鹵湯”中的“合規秘方”

“來,同學們細嚼嚼,除了醇厚濃郁的肉味兒之外,還有沒有品出點歷史的厚重感啊?”
推開位于巴中市巴州區老廖家非遺技藝展廳的銅制大門,空氣中氤氳著陳皮與八角的香氣,已經有26年制作技藝的廖師傅召喚著大學生稅收普法志愿者們趕緊來嘗嘗他們家的“金字招牌”——腱子牛肉!
市稅務局組織大學生志愿者參觀非遺工坊。巴中市稅務局供圖
相傳唐代武皇時期,章懷太子李賢遭貶巴州,御廚廖氏追隨入川,也將當年皇家御制的“鹵菜”帶入蜀地。歷經1300多年的傳承和改良,“采百草鹵一味”的廖氏牛肉形成了去骨分檔、修筋去膜、調味腌制、大火煮制、文火鹵制……9個環節共18道工序,其制作技藝被列入巴中市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歲月經年,記載著廖氏牛肉獨特工藝的《廖家族譜》被封存在玻璃展柜內;不遠處財務室的墻上,收購總量、損耗系數、進項抵扣3項電子收購憑證數據不斷跳躍更新。
“同學們,是不是很好奇我們為什么要把這3組數字單獨拎出來滾屏啊?因為,這都是我們曾經吃過的虧啊!”四川老廖家風味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老廖家”)的董事長廖天發娓娓道來。
時間撥回到去年12月,“老廖家”當月采購的巴山肉牛和禽類總數超3000只,手寫的收購發票堆積高度超26厘米。盡管會計團隊加班加點清算,但由于對非遺技改設備加速折舊政策的理解存在偏差,導致80余萬元的留抵退稅打了“水漂”。與此同時,“老廖家”2023年度的納稅信用初評分也降至76分,導致企業錯失相應的銀稅互動貸款項目。
“我們生病了。”廖天發坦言,在非遺傳承與現代管理的碰撞中,“傳統的財稅模式已經跟不上數字化的智能體系,這猶如鹵湯里的雜質,其破壞性遠超出我們認知。”
撇除“雜質”要講究方式方法,稅務部門針對“老廖家”的頑疾重新架構了企業的財務核算體系和智能退稅通道。“通過43項整改動作,企業的信用評分3個月內提升至96分,保住了公司連續6年納稅信用A級的‘金字招牌’”。言語間,廖天發拔高了聲量,也贏得同學們的一片掌聲。
“合規經營就像掌控鹵湯的黃金鹽度——99.7%的準確率不是終點,稅務部門教會我們,要追求小數點后4位的極致,讓千年鹵香突破時空的能量坐標。”廖天發有感而發。
在和企業雙向對話的工坊見學中,巴中稅務的青年骨干化身講解員,向大學生們講述了稅收支持企業發展的故事,從“六稅兩費”減免、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再到企業提到的非遺技改設備加速折舊政策,細致地講解讓大學生們更直觀感受到了稅惠政策如何護航企業發展,也加深了大家對“稅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理解與認識。
“這是一場很不一樣的普法之旅,我們既領略到傳統技藝的厚重,也從企業的發展過程中了解到相關稅收政策的具體操作流程,是一堂‘接地氣’的實踐課。”來自巴中職業技術學院的李萍同學的筆記本上記滿了當天的稅收干貨。
“我到現在還有點恍惚,從唐朝穿越而來的技藝在數字時代面臨挑戰;幾組數據的涅槃,又揭示出合規經營才是‘老字號’的煥新密碼,這對我的啟發很大。”巴中職業技術學院的劉瑜蘭若有所思。
“稅動青春 探尋非遺”,在傳統與現代的對話中,在企業發展和稅收合規的碰撞中,大學生稅收普法志愿者和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一起找到了傳承的真正意義:那既是藏在祖輩們鹵壇里的秘方,也是與時俱進的經營智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