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mc4e"></ul>
  • <ul id="smc4e"><sup id="smc4e"></sup></ul>
    <ul id="smc4e"><sup id="smc4e"></sup></ul>
    <ul id="smc4e"></ul>
  • <ul id="smc4e"></ul>
  • <abbr id="smc4e"></abbr>
  • <strike id="smc4e"></strike>
  • 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窺見宇宙“嬰兒時期”的模樣

     ——中法天文衛星發布首批科學成果

    2025年04月27日09:44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窺見宇宙“嬰兒時期”的模樣

       自去年6月發射升空,在軌飛行10個月來,已順利完成衛星平臺、科學儀器的在軌測試任務;迄今已探測到超過100例伽馬暴,發現多例特殊類型伽馬射線暴,刷新了短時標伽馬暴的最遠觀測紀錄;通過星地聯合觀測,有22例伽馬暴成功獲取了光譜紅移;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例來自130億年前的伽馬暴——4月24日,在上海舉行的“中國航天日”活動上,中法天文衛星(SVOM,空間多波段變源監視器)發布首批科學成果。

       伽馬暴是宇宙中最劇烈的恒星爆發現象,被稱為“恒星葬禮上的宇宙焰火”,其短時間內瞬時輻射能量可超過太陽一生釋放能量的總和。

       伽馬暴探測就像一場接力賽,需要全球空間、地面觀測設備的參與,環環相扣,鏈路中的任何一個節點造成了信息延遲,后續的觀測設備都很難發揮作用。而中法天文衛星系統是迄今為止全球對伽馬暴開展多波段綜合觀測能力最強的衛星系統。

       法國首席科學家貝特朗·科迪爾(Bertrand CORDIER)介紹:“SVOM衛星對富X射線伽馬射線暴特別敏感,這些富X射線伽馬射線暴發在以前的任務中很少被探測和研究,其中一些爆發可能發生在非常遙遠的星系中。”

       此次被“看見”的來自130億年前的伽馬暴GRB250314A,紅移高達7.3,來自宇宙誕生僅7.3億年時的極早期。據科學家分析,它可能源自宇宙最早期恒星塌縮形成黑洞或中子星,其光線在宇宙中傳播了約130億年才被中法天文衛星捕獲。這一發現打破了保持近12年的國際紀錄。中法天文衛星還成功探測到紅移值達2.681的編號為GRB 241105A的伽馬暴,刷新了短時標伽馬暴的最遠觀測紀錄。觀測數據分析表明,該伽馬暴可能源于中子星或黑洞并合。

       在軌測試階段,中法天文衛星與我國“天關”衛星開展多次聯合觀測,確認了14例對應體,這些觀測結果及時向國際科學界共享。協同觀測結果驗證了中法天文衛星的快速響應能力和光學對應體探測優勢,為未來與其他空間探測器的深度協同觀測奠定了基礎。

       中法天文衛星項目中方首席科學家魏建彥表示:“這些發現不僅驗證了衛星的卓越性能,更重要的是為研究宇宙早期恒星形成、黑洞誕生、致密天體并合等前沿課題提供了全新視角。特別是紅移7.3的伽馬暴,就像一扇時空之窗,讓我們得以窺見宇宙嬰兒時期的模樣。”

       記者了解到,中法天文衛星項目是中法兩國政府間的重要航天合作項目,由中國國家航天局(CNSA)和法國國家空間研究中心(CNES)聯合立項,中國科學院(CAS)與法國國家空間研究中心(CNES)聯合開展工程實施。項目自2005年啟動論證,2006年10月中法兩國簽署備忘錄,確定中法天文衛星任務的科學目標、研究內容、合作方式等。到此次順利交付,項目合作前后歷時近二十年。

       4月23日,在上海張江,中國科學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將中法天文衛星正式交付給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投入使用。衛星的交付使用以及首批科學成果聯合發布,不僅是中法天文衛星項目的里程碑,更是兩個航天大國高水平深度國際航天合作的獨特典范,將推動全球時域天文學觀測研究進入新階段。(上海4月26日電 記者 顏維琦 齊芳)

    (責編:袁菡苓、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