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萬年前的濛溪河畔 我那迷人的老祖宗留下一部“百科全書”

濛溪河遺址群
●填補“東亞現代人演化瓶頸期”空白
●現代人起源擴散階段全世界唯一發現豐富植物的遺址
●國際罕見同時發現石器和動植物遺存的全科型遺址
●確認了一系列國內甚至國際最早階段的行為現代性證據
他們的工具
專注硅質巖小型工具的制作與應用,與當地廣泛分布的大型礫石工業面貌截然不同
廣泛使用當地的硅化木作為工具,也體現了遠古人類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能力
遺址發現了較多木器、骨器,其中木器是國際罕見的對早期木質材料利用的實證
他們吃什么
熊、劍齒象、中國犀、水鹿、水牛、麂、獼猴、豪豬、貘、中華鱉、蛇、鯰魚、麻雀、葡萄、烏蘞莓、核桃、橡果等
還有其他大量人類可食用、使用的植物類型,如花椒、接骨草等
我是誰?從哪里來?這是人類非常希望得到答案的終極之問。伴隨著遺傳學等科學研究,人類起源有了人類多次走出非洲的學說,甚至認為在距今10萬至5萬年的現代人演化擴散的關鍵時間節點,東亞地區存在“現代人演化瓶頸期”。然而,舊石器時代的考古新成果,不斷豐富著我們的認知。
4月24日,資陽濛溪河遺址群成功入選202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這處舊石器時代“百科全書”式的遺址,是現代人起源擴散階段全世界唯一發現豐富植物的遺址,是國際罕見的同時發現石器和動植物遺存的全科型遺址,也是確認了一系列國內甚至國際最早階段的行為現代性證據的遺址,填補了所謂“瓶頸期”的缺環,表明了中國南方及東亞地區早期人類文化發展在本地區的源遠流長,為現代人特別是東亞現代人的起源演化研究提供了關鍵性新材料。
看植物遺存 發現了全世界人類遺址中最早的接骨草、核桃和花椒
2021年9月,資陽濛溪河遺址因洪水沖出動物化石等遺物被意外發現。因為處于飽水環境,遺址極為罕見地保存了一個距今約8萬至6萬年間比較完整的遠古社會,為我們了解遠古人類“何以為食”“何以為生”提供了珍貴材料。
“濛溪河遺址保存了大量珍貴的植物遺存,是現代人起源擴散階段全世界唯一發現豐富植物的遺址?!睗飨舆z址項目負責人鄭喆軒介紹,考古人員在工作時采集了近2萬份、20多萬升土樣?!澳壳皟H挑選了600多份浮選樣本,便從中發現了6萬多顆植物種子和果實,鑒定出來的已有殼斗科、十字花科、葫蘆科等37科53屬,包括樹木、果實、種子、孢粉等,極為豐富地保留了大量植物信息。”
這些植物遺存,不僅對人們了解8萬至6萬年前濛溪河遺址一帶分布的植物種類,也為了解遠古人類對植物的深刻認識和廣譜化利用提供了證據。
鄭喆軒介紹,遺址發現了全世界人類遺址中最早出現的藥用植物接骨草,可能意味著當時的遠古人類已開始了對草藥的利用?!皾飨舆z址發現的接骨草十分富集,或許意味著從舊石器時代中期開始,人類對植物的廣泛探索和利用就已經開始?!?/p>
濛溪河遺址還發現了全世界人類遺址中最早的核桃,證明了核桃早在數萬年前就已在本土生長,糾正了史料記載核桃僅來自中亞的錯誤。去年年底,遺址還發現了目前全世界最早的花椒,讓今天喜愛麻辣的四川人得以合理想象遠古人類處理食物時已開始放“調料”。
遺址還發現了橡果、核桃、葡萄、烏蘞莓等人類可食用的植物種子、果實和根莖。根據其分布狀態,其中的一部分極可能是人有意識帶到遺址,證明當時的人類已經有意識且有能力從自然界攝取更多的資源。鄭喆軒介紹,學術界此前大多認為人類對植物的廣譜利用出現在一兩萬年前,“濛溪河遺址大量植物的發現,將極大改寫史前人類對植物的利用歷史。”
看動物遺存 當時的人類已有相對豐富的“食譜”
濛溪河遺址出土的動物遺存也相當豐富,迄今出土的動物化石中發現了象、犀牛、熊、牛、鹿、獼猴、魚、龜、蛇、鳥、豪豬、竹鼠等至少30多個種類,覆蓋大中小、水陸空、食肉食草類等幾乎所有類別的動物,其中很多動物骨骼有燒灼以及切砍的痕跡,顯示古人類對動物資源的深刻認識和廣譜化的狩獵能力。
在動物骨骼中,不乏熊、虎這類猛獸。它們是自然死亡后幸運保留了骨骼,還是濛溪河先民的“盤中餐”呢?遺址現場留下了線索。鄭喆軒介紹,熊趾骨上發現了清晰的切割痕跡,應該是人類所為。這也令濛溪河遺址成為國內最早發現猛獸被人類明確利用的遺址。在遺址發現的火塘遺跡里,考古人員還發現了燒過的劍齒象下頜骨,可能是獵殺之后將近烤熟后才開始享用。對猛獸的獵殺,需要對自然資源的深切認識、高超的狩獵能力和團隊協作,“濛溪河遺址的發現,很可能證明當時的人類已掌握這些技能?!编崋窜幈硎尽?/p>
除了大型動物骨骼,考古人員還發現了東亞最早的成規模的魚、鱉等水生動物遺存。鄭喆軒介紹,人類對水生動物的利用一般認為晚到一兩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末期,但濛溪河遺址的發現將這一時間提前到了8萬至6萬年前。豐富的動物以及橡果、核桃、葡萄、莓果等植物,揭示出當時的人類已有相對豐富的“食譜”。
看行為痕跡 東亞首次集中性、系統性出現象征性行為證據
值得一提的是,濛溪河遺址還發現了在植物果實、動物骨骼以及石頭上的各種刻痕,是東亞首次集中性、系統性出現的象征性行為證據,反映了遠古人類思維的復雜化。
記者看到,這些刻痕有長短不一的“X”形、不太工整的方格以及不太平整的線條。在一塊不足3.5毫米的骨頭上,出現的刻劃條紋多達11道,線與線之間距離較近,排列規整。
鄭喆軒介紹,骨頭上的11道刻痕中,部分線條內部有二次發力點,而且骨頭刻劃一面并非完全平面,而是有一定弧度,因此和人類行為有關。此外,多枚橡果上也出現了刻痕,是全世界發現的最早植物刻痕,其中一枚橡果還出現穿孔,很可能是人為結果。在遠古時代,人類的主要任務是從自然界中攫取食物保證活下去。刻符的出現,或許與早期人類藝術的萌芽有關。
這些早期現代人的行為,還包括了用木頭、動物骨頭、特殊原料的石頭制作各類工具。在濛溪河遺址,可以看到石器越來越小,因為遠古人類手部越來越靈活,因此能抓小東西。此外,當時的人類也就地取材,利用當地的硅化木來加工精細的工具。不僅如此,遺址還發現了多件國際罕見的木器,構成了一個立體的工具體系。結合動植物等其他發現和利用證據,形成世界同期最復雜及系列國內國際最早階段的行為現代性集合,展現了東亞早期現代人意識及社會行為的復雜性。
看遺址意義 考古實證打破“東亞現代人演化瓶頸期”
眾多的“首次”發現,為解決國際關鍵學術問題,尤其是東亞人起源演化的相關問題提供了考古實證,尤其讓“東亞現代人演化存在瓶頸期”的論調不攻自破。
據介紹,在人類起源演化的研究中,人類直接祖先現代人的起源存在“多地區起源說”和“晚近走出非洲說”。濛溪河遺址的出現,以豐富的遺存證明東亞人群并沒有因為距今7.4萬年前的極端氣候而滅絕。鄭喆軒介紹,濛溪河遺址的石器屬于硅質巖小石器工業,與東亞的簡單石核石片技術既一脈相承又有創新發展,“說明東亞人群一直在這里生存演進?!?/p>
不僅如此,濛溪河遺址并非孤單存在。在沱江和涪江流域的淺丘地貌區,考古人員已調查確認了包含86個遺址點的濛溪河文化類型的遺址群,初步測年顯示年代主體在距今10萬至5萬年,文化和濛溪河遺址高度一致。另外,還發現了多處距今3萬至1萬年的遺址,文化面貌與濛溪河也有較強的關聯性,形成了東亞遠古人類發展的完整脈絡。綜合來看,極端的氣候變化并沒有讓本土人群滅絕,他們生存得很好,生產生活、技術能力、認識世界的深度都很強。這種演進與西方遠古人類基本一致,填補了東亞地區人類起源發展的空白。
一組海報帶你了解濛溪河遺址群
資陽濛溪河遺址群的第一地點濛溪河遺址出土了大量動植物遺存,也保留了諸多復雜系統的人類象征性行為的痕跡,為今天了解人類起源演化中如何利用自然、征服自然以及對精神世界的探索等提供了豐富材料。一組海報,帶你走進距今約8萬年至6萬年前濛溪河遺址先民的生活。
一份6萬年前的川人“食譜”
封面新聞聯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推出AI+XR創意新聞短劇《今天吃點啥?一份六萬年前四川人的“食譜”》,借助XR(擴展現實)、AI技術建構三維場景,以一位“穿越”的考古人的視角,還原東亞古人類生存生活的場景,帶你了解遠古人類探索世界留下的最原始記錄。創意新聞短劇以一顆“神秘的花椒”為引,讓考古隊員“穿越”到濛溪河畔,接受“系統”布置的任務。
專家評價
王幼平(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
遺址內豐富的動植物遺存以及各類人類行為復雜化的相關材料,特別是象征性行為,提供了深入了解當時人類行為的證據。尤為重要的是,濛溪河遺址很難得地將各類遺存富集到了一個遺址內。濛溪河石器技術較為簡單的面貌和中國傳統的石核-石片技術傳統保持一致,證明了當時東亞地區的人類存在連續演化。
高星(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
這是一處埋藏于地下被封存的特定歷史時期的自然景觀和人類現場,可遇不可求;植物遺存對于分析人類對植物資源的利用能力、方式認知,尤其對采集經濟的研究、對水生資源的利用同樣可遇不可求。這是一個多學科研究的非常珍貴的文化寶藏,也是天然的科學實驗室。
戴向明(首都師范大學教授)
濛溪河遺址的豐富性和保護措施值得贊揚,微型博物館的展示方式非常好,在國內屬于一流水平。遺址存在一個可能在新石器時代早期才會出現的比較穩定的棲居形態,與以往的認識相比,年代大幅度提前。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吳曉鈴)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