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藥哈子的騾幫

暮色如墨,輕輕籠罩著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冕寧縣若水鎮米谷村。在米谷村安置點馬藥哈子家的火塘邊,篝火舔舐著焦黑的鐵壺,滾燙的水蒸汽裹挾出老鷹茶的醇香。
“我家現在有9匹騾子,每匹能馱1000多斤,抵得上一輛小四輪拖拉機。”32歲的馬藥哈子蹲坐在火塘邊,操著略帶鄉音的漢語講述起與騾幫的故事。回家看望母親的他,正好遇見前來了解米谷村安置人員外出務工情況的涼山州煙草專賣局(公司)選派駐村第一書記吳定平,兩人就在火塘邊拉起了家常。
馬藥哈子幫助負重上山的騾子轉彎。圖片由本人提供
從“云端鳥巢”遷徙到“平壩福地”
馬藥哈子老家在冕寧縣棉沙鎮絲里屏,一個坐落在高山上的小村落,從山腳望去猶如懸在云端而搖搖欲墜的鳥巢,出山趕集要走大半天,交通不便的地理環境像無形的枷鎖,將村民們世世代代困在貧困的泥潭里。
“住在高山上,吃水靠肩挑,種地看天意,日子過得緊緊巴巴。”馬藥哈子說,他家8口人,父親多病、弟妹年幼,全家擠在2間土坯房里,靠著母親種植土豆的微薄收入維持一家人生計,2014年被納入貧困戶。
直到2017年,易地扶貧搬遷政策開始實行。在黨委政府的大力幫扶下,馬藥哈子一家搬遷到平壩地區若水鎮米谷村安置點,這里成了他們一家人新生活的起點。
安置點新居房屋整潔、街道寬敞,配套了幼兒園和衛生所,還有一望無際的田野與牧場。“政府給我們新房子,還給我母親安排了公益性崗位,駐村書記吳定平又傳授煙葉種植技術,介紹我母親和媳婦去種煙大戶那兒務工,每天能賺100多塊錢,生活一下就有了盼頭。”馬藥哈子說。
聽馱鈴叮當翻越崇山峻嶺
搬遷后,馬藥哈子受新環境啟發,在吳定平的建議下萌生了成立騾幫運輸隊的想法。他表示,過去在山區幫電力工人運送材料,道路崎嶇車輛上不了山,只能依賴馬匹,但馬的運力有限。現在山區電力、通訊基建工作仍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他決定利用騾子力氣大、適應性強的優勢,成立騾幫運輸隊,即能掙錢又能幫助山區運輸。
2018年,馬藥哈子通過政府小額貸款和朋友借款,購買了第一匹騾子“黑旋風”。
“最初只有能力買一匹,天不亮就出門,幫人馱運建材、農資。”他卷起褲腿,小腿上還殘留“黑旋風”踢傷的疤痕,“騾子比馬性子烈、脾氣躁,但你對它好,它就踏實實跟你干。”
馬幫運輸是高山地區的古老行當,但馬藥哈子卻給它注入了新活力,他利用微信建立了“騾幫運輸”群,與當地物流快遞公司合作,拓展業務范圍。“現在不光馱運電力設備和通訊建材,山貨和游客行李也馱。”他掏出手機,群里不斷有新訂單彈出,“信息靈通生意就活。”
隨著業務逐漸增多,馬藥哈子的騾隊也壯大起來,如今他已擁有9匹騾子。這些騾子體格健壯,每匹價值3—5萬元。但騾幫工作并不輕松,天不亮就要忙著給騾子喂食,給它們檢查身體,確保它們體力充沛、狀態健康才能完成當天的運輸任務。
暮春薄霧中,馬藥哈子的騾隊就朝著5G基站工地進發,他給頭騾“黑旋風”系上銅鈴、戴上紅綢,這是接大單的儀式。
騾子沿著崎嶇的山路一路前行,有的地方只能容一人一騾通過,馬藥哈子憑借多年經驗和對騾子的熟悉,精準地發出指令,小心翼翼地避開危險。“我的騾子去年幫我掙了30多萬元,它們是我的助手,更是我致富路上的忠實伙伴。”馬藥哈子說。
運送建材上山的路上,為騾子卸下負重,在山中稍作歇息。圖片由本人提供
在大山深處走出共富新路
財富的積累沒有讓馬藥哈子忘記初心,他不僅是騾幫帶頭人,更是脫貧戶的“致富參謀”。他主動向大家傳授養騾經驗,手把手教大家照顧騾子、指揮騾隊、幫助他們給騾子上牲畜保險,在他的帶領下,11戶脫貧戶慢慢走上了致富路,年均收入3至5萬元。
村民木乃依布跟著馬藥哈子干了2年,如今也有3匹騾子,年收入超過10萬元。“哈子哥教我們選騾子、馴騾子,還幫我們聯系生意,跟著他干心里踏實。”
阿合爾古是騾幫最年輕的“騾倌”,他自豪地說:“是馬哥教我騾子心理學,說暴躁的騾子要多喂糖水,要多跟它們親近,現在我一個口哨,這些騾子都會乖乖地聽我指揮。”他展示手機里保存的運輸軌跡圖,蜿蜒的線條覆蓋1000多公里山路。
馬藥哈子說,他計劃購置、馴養更多的騾子,提高騾幫運輸能力,還想學一些先進的管理經驗,讓騾幫的運營更加規范、高效,;他還想發展騾馬觀光旅游,讓游客體驗騾幫文化,為脫貧戶再添一條致富路。
這支由脫貧戶組成的騾幫運輸隊,如今承包著方圓百里的物資運輸。從光伏板到水泥建材、從輸電鋼架到藥材砂石、從變壓器材到通信光纜,騾隊在人跡罕至的羊腸小道千百次往返,腳印、蹄印與山同高,風掠過山脊,懸崖、山石靜默,在傳統與現代的接駁處,山巔閃爍的基站信號燈與騾鈴合奏成這個時代最動人的二重奏。(李平、馬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