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記話雙擁”
傳承紅色基因 凝聚強軍力量 譜寫資陽雙擁工作新篇章

為深入貫徹全國雙擁模范城(縣)命名大會會議精神,展現四川各地軍政軍民團結的生動實踐,四川省退役軍人事務廳聯合人民網四川頻道共同開設“書記話雙擁”欄目,特邀地方黨政領導暢談雙擁工作的創新舉措和豐碩成果。
資陽是陳毅元帥的故鄉,是成渝之心、巴蜀門戶,區位優勢突出、戰略位勢凸顯,是四川唯一直接連接成渝“雙核”的地級市,素有擁軍優屬、擁政愛民的光榮傳統,自2000年建市以來,2次榮獲全國雙擁模范城稱號,4次榮獲全省雙擁模范城稱號。
近年來,資陽市堅持以習近平強軍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雙擁工作的重要論述,以更好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國防和軍隊建設為牽引,扎實抓好擁軍優屬、擁政愛民各項工作,不斷鞏固發展軍政軍民團結良好局面。
一、弘揚賡續優良傳統,傾力做好擁軍優撫安置
繼承和發揚雙擁優良傳統,構建統一領導、部門協同、軍地合作、社會參與的雙擁工作體系,帶著感情、帶著責任全面落實優先優待政策,切實維護優撫安置對象合法權益。一是全面落實優撫政策。在全省率先推出現役軍人、退役軍人及優撫對象全域景區景點和公交車免費政策,全市三級以上醫院推出住院自費部分最高全免等各類優待措施達100余項,撫恤補助自然增長標準全省領先。用心用情解決隨軍家屬就業、子女入學入托等實際困難,切實解決官兵后顧之憂。二是扎實做好安置工作。堅持把軍轉安置工作作為一項重要政治任務,在全省率先推行“1+3”選崗法,保證最后1名符合安置條件的退役軍官、軍士都至少有3個崗位可選,轉業軍官全部安置到市級部門,轉業軍士全部安置到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實現部隊、接收單位、退役軍人“三滿意”。三是全力支持就業創業。立足退役軍人就業需求,建強退役軍人職業教育與技能培訓基地,構建“企業+培訓基地+高職院校”培育培訓模式,實施訂單式、定向式、定崗式培訓。深入推進“政、校、企”合作,建立用工需求資源數據庫,與3000余家企業合作開展退役軍人軍屬招聘會,提供崗位3萬余個。
二、發展國防科技工業,夯實軍民融合基礎支撐
堅持把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特別是國防科技工業擺在突出位置,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厚植戰備潛能。一是加快發展國防科技工業。充分發揮全域處于地質災害低易發區的優勢,以“電磁發射+運載火箭”為重點,突破運載、形成集群,推動全市商業航天“從無到有”。首批兩發“四川造”民營商業運載火箭在酒泉成功發射、第三發完成總裝測試,年內將建成商業運載火箭二期項目。國內首個基于超導磁懸浮技術的電磁發射驗證平臺順利完成首次試驗。持續鞏固交通裝備、新材料等方面特色優勢產業,有效保障產業鏈韌性與供應鏈安全。二是抓實軍地共用項目建設。扎實抓好“隴電入川”等能源要素保障項目,加快推進成渝中線高鐵、成達萬高鐵等一批大通道和樞紐場站項目,全面提升成都都市圈東向、南向通達能級,方便人員、物資的快速集散。
三、持續深化軍地攜手,營造尊軍崇軍濃厚氛圍
堅持以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為主線,統籌整合資源,全力支持部隊建設,深入開展“軍事日”活動,廣泛開展國防教育,積極營造尊軍崇軍社會環境。一是扎實推進軍地共建。堅持主動問需、靠前服務,持續健全軍地協調會商、“雙清單”等制度機制,深入開展“城艦共建”“城連共建”,深化軍地互辦實事成效。建成全省一流國防動員訓練基地,高標準完成普通民兵、基干民兵編組任務,常態化組織重要目標防衛、森林防滅火、防汛抗洪等重大演訓活動,先后出動官兵和民兵3500余人次參加極端天氣搶險救災、重大活動維穩安保等急難任務,全面錘煉后備力量應急應戰能力,有力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以實際行動鞏固發展“軍地一盤棋、軍民一家親”的良好局面。二是加強參軍入伍激勵。堅持把兵役征集工作作為重中之重,出臺《關于提高入伍大學生一次性獎勵金標準的通知》,利用資陽融媒體等平臺廣泛發動、精準動員,我市應征入伍大學生占比逐年提高,“五率”考評成績排名穩定在全省第一梯隊。三是廣泛開展雙擁宣傳。常態化開展“老兵永遠跟黨走””情暖老兵·守望相助”等活動,選樹最美退役軍人、就業創業之星等先進典型,成功命名國防教育基地4個,創作《軍民魚水情》等雙擁文化作品,在全社會形成黨政主導、軍地聯動、社會支持、全民參與的雙擁工作濃厚氛圍,資陽艦艦歌《資陽藍》得到人民日報、中國網等中央主流媒體宣傳報道。
新時代新征程,我們將緊緊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以強烈的政治責任感與歷史使命感,全面推進新時代雙擁工作高質量發展,為實現強國強軍目標貢獻更多資陽力量!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