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球日 聚焦四川生態保護修復細節

四川地處青藏高原生態屏障和黃土高原—川滇生態屏障,是長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養地、黃河上游重要的水源補給區,在國家生態安全戰略格局中占據重要位置。
濕地修復前。四川省自然資源廳供圖
濕地修復后。四川省自然資源廳供圖
多年來,四川始終牢固樹立“上游意識”,主動扛起“上游責任”,聚焦實施生態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在筑牢長江黃河上游生態屏障上持續發力。據四川省自然資源廳相關負責人介紹,黃河上游若爾蓋草原濕地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大熊貓國家公園(四川雅安片區)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示范工程均取得較大進展,生態修復成效顯著。
尕里臺修復前。四川省自然資源廳供圖
尕里臺修復后。四川省自然資源廳供圖
據悉,截至目前,四川黃河上游若爾蓋草原濕地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已完成生態保護修復面積23.25萬公頃。水源涵養能力明顯增強,阿壩州黃河含沙量由每立方米1.4千克減少到每立方米0.3千克。生物多樣性維護能力穩步提升,黑頸鶴、白尾海雕等珍稀野生動植物種群數量持續擴大,若爾蓋縣首次成功拍攝到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林麝的珍貴生活影像資料。環境質量進一步提升,阿壩州大氣環境質量排名全省第一、全國前五,28個國省控制斷面水質全面達到二類以上標準。經濟和社會效益逐步顯現,紅原縣造林碳匯項目成為全國首批、四川省唯一啟動開發并在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注冊登記系統公示的林業碳匯項目,生態修復帶動農業產業結構優化調整,促進畜牧業和勞動收入提高,農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9448元、同比增長7%,公眾生態文明建設滿意度達95%以上,兌現各類生態補償 2.91億元,發放生態公益崗位補貼 1.49億元,生態價值得到有效轉換,光伏產業、文旅產業和生態產業等體系加速構建。不斷推進生態修復科技創新,項目因地制宜探索多樣化修復模式,采用“填溝還濕、水系連通”“五步治沙法”“植物纖維毯”“全生命周期監測與適應性管理”等創新技術,若爾蓋縣沙化土地治理項目創新形成沙障技術榮獲四川科技進步二等獎。
廢棄礦山修復前。四川省自然資源廳供圖
廢棄礦山修復后。四川省自然資源廳供圖
大熊貓國家公園(四川雅安片區)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示范工程,截至目前已完成礦山生態修復面積1083.17公頃,修復廢棄礦山(礦點)103個,消除地質環境隱患點56個。項目區根據大理石礦、花崗巖礦、石棉礦三個礦種類型,從“國家—區域—地方”三個層次、“生態—安全—景觀”三個維度出發,按照國家公園核心區、一般區、周緣區的特點,根據各縣所處區位科學配置保護和修復、生物和工程等措施,通過廢棄礦山圖斑點位的生態修復,打通被阻斷的生態廊道,形成生態系統保護體系網絡,進而提升整個區域的生態功能,維護大熊貓國家公園內生物多樣性,提升整個區域的生態系統質量。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