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mc4e"></ul>
  • <ul id="smc4e"><sup id="smc4e"></sup></ul>
    <ul id="smc4e"><sup id="smc4e"></sup></ul>
    <ul id="smc4e"></ul>
  • <ul id="smc4e"></ul>
  • <abbr id="smc4e"></abbr>
  • <strike id="smc4e"></strike>
  • 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蜱蟲叮咬進入高發期 戶外活動請注意

    2025年04月21日08:13 | 來源:成都商報電子版
    小字號

    原標題:蜱蟲叮咬進入高發期 戶外活動請注意

      春日氣溫攀升,露營、踏青等戶外活動熱度高漲,而一種芝麻大小的 “吸血蟲”—— 蜱蟲也進入活躍期。最近,不少市民在社交媒體上反映,在成都青龍湖濕地公園、鳳凰山公園、大邑白石河谷、繞城綠道等地均出現了蜱蟲。

      今年4月初,成都市民張女士就“遭”起了。“半個月前,我和家人帶著小狗蛋卷前往綠道附近釣魚,蛋卷在草叢里玩耍,準備回家時發現它身上出現了很多小蜱蟲。”張女士告訴記者,隨后,她立刻帶上狗狗前往寵物店處理,“一噴藥,蛋卷身上的蜱蟲密密麻麻地全鉆出來了,隨后工作人員為狗狗剃毛,同時用鑷子將蜱蟲夾了出來,一共有42只。”她提醒,蜱蟲很小,如果不是數量多很難被發現,尤其是這兩天天氣回暖,蜱蟲尤其多。

      無獨有偶,同樣在4月初,成都市第五人民醫院接收了數例因蜱蟲叮咬而就診的患者。記者了解到,蜱蟲會“隱藏”在貓、狗等小型哺乳動物身上,也會選擇人體較為薄嫩的部位進行叮咬。

      被蜱蟲叮咬會出現哪些癥狀?又該如何預防?記者采訪了成都市第五人民醫院皮膚科副主任醫師于均峰。

      被蜱蟲咬了怎么辦?

      “蜱蟲又叫‘狗豆子’‘草爬子’,是一種非常常見的節肢動物,目前全球共有800多種,國內有100多種,大部分分布在東北或西北的林區、牧場等地區,喜歡棲息在林木、草叢、灌木叢等地方。”于均峰告訴記者,春夏之交是蜱蟲叮咬的高發期,“今年以來,我們皮膚科接收的蜱蟲叮咬患者明顯增多,尤其是從3月份開始,幾乎每個月都會接收十幾例患者。患者多為林業工作者、戶外工作者以及喜歡旅游、徒步、踏青、露營的戶外活動愛好者。”

      “一般而言,蜱蟲會在人和小型哺乳動物的體表吸血,它主要瞄準一些皮膚薄嫩的部位,比如頭部、腋下、腹股溝、頸部等,叮咬后口器和頭部會鉆入皮膚內。”于均峰表示,蜱蟲可攜帶80多種病毒、10余種細菌等,“被叮咬的部位會出現紅斑、水皰、結節,甚至會出現壞死、潰瘍等癥狀。如果病情較重,引發病毒、細菌在體內傳播,就會導致森林腦炎、回歸熱、萊姆病等嚴重的疾病。”

      于均峰提醒,在處理蜱蟲叮咬時,關鍵是防止口器和頭部斷裂在皮膚內,可以用松節油、酒精或凡士林、甘油等涂抹在皮膚以及蜱蟲的頭部,隨后使用尖頭鑷子將蜱蟲蟲體從叮咬處緩慢、垂直拔出,切勿扭動或硬拉撕扯,以免口器殘留,增加感染風險。“由于這些操作較為精細,所以如果市民遭受到蜱蟲叮咬,不建議個人進行處理,要盡快到就近的醫療機構進行專業處理。”

      如何預防蜱蟲叮咬?

      最近天氣轉好,成都也掀起了露營、徒步熱,對于市民而言,如何預防蜱蟲叮咬呢?于均峰表示:“一方面,市民可以在易暴露部位涂抹驅蟲劑,穿著長袖長褲、并將褲腳扎緊,防止蜱蟲爬行到皮膚表面進行叮咬,盡量選擇淺色衣物,便于發現蜱蟲。另一方面,在進行露營、徒步等戶外活動時,應避免在草叢、林木、灌木叢等地久留;活動結束后,一定要及時對衣物和身體進行檢查;如果發現被蜱蟲叮咬,一定要盡快就醫。”

      另外,于均峰提醒,除了蜱蟲,春季也是隱翅蟲活動頻繁的時節,“隱翅蟲的體液含強酸性毒素,接觸皮膚可引發局部紅腫、水皰,伴有燒灼痛等。若蟲體落在身上,切勿拍打,可輕輕吹走或用衣物撥離,及時用肥皂水清洗接觸部位。”(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呂佳羽)

    (責編:李強強、章華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